盔甲吧 关注:43,319贴子:726,449
  • 28回复贴,共1

V.V.戈爾布諾夫·《匈奴遊牧民族甲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此文乃2023年俄國軍事考古學家V.V.戈爾布諾夫之作品,最近閒來無事故通篇轉譯以貢諸君觀瞻。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3-08 10:07回复
    匈奴人約於公元前4世紀末登上歷史舞臺,至公元5世紀徹底退出。公元前209年,匈奴在首領冒頓單于的領導下建立強大政權,首次實現了東部亞洲遊牧部落的統一。冒頓推行的軍事改革成效顯著,助其擊敗月氏與東胡,至公元前201年已控制中亞南北部。公元前200年匈奴與漢帝國開戰,憑藉勝利迫使漢朝簽訂具有朝貢性質的『和親』條約。公元前177-前165年間,匈奴將大月氏逐出西域並逐步征服中亞,此時匈奴帝國達到軍事鼎盛。
    公元前2世紀後期,漢帝國停止歲貢並發動對匈戰爭(公元前133-前90年)。匈奴雖暫時退出漠南,但成功殲滅多支漢軍,致使漢朝攻勢受挫。西元前1世紀大部分時間裏,匈奴飽受屬部叛亂與內訌困擾。公元前46-前36年經略中亞的企圖也因漢朝干涉失敗。公元初年左右因中原動盪,匈奴得以復興。公元48年統治集團內訌導致匈奴分裂爲南北兩部:南匈奴成爲漢帝國附庸,北匈奴則繼續保持對抗。公元1世紀末,鮮卑、丁零、南匈奴與漢朝組成反北匈奴聯盟,經85-93年數次戰役,北匈奴部分族羣加入鮮卑,另一部分西遷中亞建立悅般國(156-488),還有一部分西徙成爲匈人聯盟核心。南匈奴作爲漢朝屬國存續至215年,在民族大遷徙時期於華北建立前趙(304-329)、北涼(401-439)、夏(407-431)等短暫政權,最終融入其他遊牧族羣。
    匈奴在公元前209年至公元93年的這300年時間裏始終作爲東亞遊牧地區主導性軍政力量存在,其軍事成就深刻影響了區域格局。該部族改良武器裝備,研製出新型複合弓及配套箭矢,廣泛採用鐵製兵器與甲冑,創制帶硬木鞍橋的馬具以增強騎兵作戰穩定性,並建立起多層級軍隊編制,極大的提升了遊牧軍隊戰術效能。這些軍事創新被其他遊牧部族與農耕文明廣泛借鑑。
    匈奴軍事體系的研究依託多重證據:墓葬與居址出土兵器、金屬器與織物上的武士圖像、雕塑繪畫等物質遺存,結合《史記》等漢文典籍互爲印證。司馬遷曾詳載其軍事特點:【士力能彎弓,盡爲甲騎】【人皆習戰以攻伐爲業】【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準確勾勒出匈奴全民皆兵、騎射爲主的軍事風貌。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3-08 10:07
    收起回复
      匈奴防禦武備研究雖已有專論,但既往成果多聚焦弓矢類出土數量較多的遠程武器,對矛戟、刀劍等格鬥兵器的探討則因實物稀缺而相對薄弱。防護裝備研究同樣存在侷限:或置於中亞遊牧民族甲冑發展脈絡中整體論述,或與遺存更豐富的其他遊牧文明進行橫向比較。基於近年考古新發現,本文擬將匈奴甲冑作爲獨立研究對象進行系統性考察。
      南貝加爾地區伊沃爾津斯克城址(公元前2世紀-公元1世紀)是匈奴防禦裝備出土最集中的遺址,20片防護甲片發現於6處房址與7個窖穴中。其中第54號房址出土的鎧甲殘件包含約120片甲片,系目前最大規模的匈奴甲冑組件集羣,其學術價值尚未被充分挖掘。南貝加爾地區德爾斯特墓羣兩座晚期匈奴墓葬(公元前1世紀後半葉)亦出土若干防護甲片。另有四處遺址發現鐵甲片堆積:外貝加爾切里奧穆霍瓦亞(櫻桃谷)、蒙古國圖林海爾汗、戈爾莫德1號及奧古莫爾遺址。最具突破性的發現來自蒙古國戈爾莫德2號貴族墓(公元前186年-公元3年),該墓出土由350餘片甲片組成的鎧甲殘片,雖已斷裂成數部分,仍爲研究匈奴甲冑形制提供了關鍵材料。
      上述實物資料主要揭示了匈奴戰士裝備的鎧甲類型,其中全身甲研究最爲充分,頭盔資料相對有限。對甲片形制、編綴方式的類型學分析具有獨立學術意義,將作爲後續研究重點。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3-08 10:07
      回复
        匈奴矩形層壓式角制甲片的出現與東亞古老傳統密切相關。此類甲片在中國境內可追溯至公元前3千年中葉(譯者注:此處時間應該有誤,以我淺薄的知識推論作者應該指的是公元前3世紀的燕下都遺址出土的鐵札盔),而中亞遊牧族羣在公元前8-3世紀已開始使用,匈奴顯然繼承了這一技術譜系。匈奴遺址中出土的橢圓矩形鱗片式角制甲片,與阿爾泰地區公元前5-2世紀的遺存高度相似。值得注意的是,鱗片式鎧甲本身於公元前1千年中葉自歐亞西部傳入東方,其甲片形制爲層壓式鎧甲的創新提供了原型。考古證據表明,匈奴率先將六孔系統的鐵質層壓甲片投入規模化生產,此類製品迅速傳播至西抵阿爾泰、東達阿穆爾河流域與滿洲、南到中原的廣闊地域。中國漢朝發展出周緣穿孔的小型橢圓矩形層壓甲片,此類改良型制又被遊牧民族反向借鑑,同時匈奴等部族也採用了中原傳統的鐵質矩形甲片。
        戈爾穆德2號墓地出土鎧甲爲復原匈奴甲冑形制提供了關鍵依據。該鎧甲包含窄矩形甲片編綴的立領組件(圖3-1)、五列寬矩形甲片構成的主體防護(圖3-2)及約十二列橢圓矩形小型甲片組成的護臂與下襬(圖3-3-9)。與之高度相似的完整標本發現於漢代邊城遺址二十家子(內蒙古境內),該地出土兩領完整鎧甲及三百餘枚散落甲片。二十家子鎧甲採用前開襟層壓式結構,配備六層甲片的護臂組件、三層下襬及單層立領:胸背主體由大型矩形甲片編組,立領使用同型窄甲片,護臂與下襬則由小型橢圓矩形甲片構成(圖3-10;5-3)。戈爾穆德2號鎧甲結構與此完全對應,其窄矩形甲片組件爲立領,五列寬矩形甲片構成胸背防護,四肢部位各配置四列橢圓矩形甲片,下襬另設四列最小型同類甲片。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3-08 10:09
        回复
          二十家子遺址出土的鎧甲雖被歸爲中原匠作,但其構造兼具中原矩形甲片(胸背甲、立領)與匈奴典型橢圓矩形甲片(下襬、護臂),反映出邊疆地帶兵器工藝的深度交融。相較之下,戈爾穆德2號墓地鎧甲形制更趨中原化:絕大多數甲片(包括橢圓矩形類型)採用秦漢甲冑特有的複雜穿孔系統。鑑於該墓屬於匈奴貴族墓葬,此甲或爲漢廷饋贈匈奴上層的外來輸入品。
          伊沃爾津斯克城址49號房址出土的鎧甲殘件則展現出更簡化的形制特徵。三件殘件均由典型匈奴六孔橢圓矩形小甲片編綴,每件含四列甲片,其中兩件殘長12釐米,一件殘長36釐米(圖4-1-3)。這種同型甲片編綴工藝在西漢邊城遺址與鮮卑墓葬中均能得到印證。此類鎧甲多采用胸甲結構:前後兩片通過肩帶與側繫帶連接。漢制胸甲常附加護肩、護臂與立領,而早期鮮卑胸甲無此類組件且長度較短,僅覆蓋軀幹至髖部。據此推測49號遺址殘件應爲簡易胸甲結構(圖4-4;5-4),有學者認爲僅包含前胸防護組件。此類工藝簡化的甲冑在遊牧社會普及度更高,應爲伊沃爾津斯克等匈奴本地手工業中心製造。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3-08 10:09
          回复
            匈奴層壓式角制鎧甲可能採用胸甲結構(圖5-5)或貫頭式整甲形制。後者與對開式胸甲不同,其整體甲片通過頭部套穿,在中亞遊牧族羣中至少於公元前1000年左右便已存在。鱗片式角制鎧甲更適配貫頭式整甲結構(圖5-6、7),這種形制常與鱗片式防禦體系配合使用。出土實物甚爲稀缺,表明角制鎧甲在匈奴軍事體系中屬古早形制,無法與當時先進的鐵質防護裝備競爭。除鐵質與角制鎧甲的考古實證外,公元前2世紀前期漢廷官員曾記載匈奴使用皮質甲冑與木盾,稱其難以抵禦弩箭穿透。此類記載尚未得到考古印證,但參考中原地區公元前5-4世紀漆皮甲片實物,匈奴也有使用皮甲的可能性。關於盾牌,中亞部族自公元前2/1千年之交便已廣泛使用,匈奴人也繼承了這一傳統。中國藝術遺存中也可見持盾佩劍的匈奴騎兵形象。
            匈奴遺址中尚未發現完整頭盔實物,但若干防護甲片的形制參數爲推證其存在提供了線索。伊沃爾津斯克城址出土的圓形甲片(圖2-11)與西漢墓葬出土頭盔頂飾高度相似,或爲封閉式穹頂頭盔組件。此類頭盔採用小型甲片層壓編綴,依據漢朝實物可分爲兩種類型:第一類爲球面穹頂封閉式,配備平頂飾、護頰與護頸(圖5-1);第二類爲冠狀開頂式,具有高聳額甲與護頰結構(圖5-2)。公元前4至2世紀初的中原藝術作品中,匈奴騎兵形象多佩戴冠狀頭盔,而錐形頂飾的存在則可通過頭飾圖像類比進行推測。伊沃爾津斯克遺址出土的橢圓矩形甲片(圖1-5-7、12;圖2-10)在尺寸形制上與漢朝頭盔組件存在技術關聯,表明匈奴也採用了類似層壓工藝製作頭盔。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3-08 10:10
            回复
              匈奴墓葬中出土的具有爭議性防護器具需單獨討論。諾彥烏拉、榆林溝、圖拉及戈爾穆德2號墓地發現的青銅與鐵質板片呈長橢圓形或梯形,上部寬大常帶尖突,尺寸23-26×3.5-8釐米。背面設有2-4個大型釦環用於皮帶固定,另有小型釦環及固定襯裏的釘銷(圖6)。早期學界將其視爲護臂或護腿組件,現經考證應爲馬面構件。此類裝飾性馬具多固定於馬首作爲轡飾,寬幅形制兼具防護功能,窄幅則爲純粹禮儀用品。貴族墓葬中出土的金銀鑲飾面甲顯然屬於儀仗器具。總體而言,匈奴並未發展出系統化的馬匹防護裝備。
              作爲東部亞洲遊牧族羣中最早掌握鐵甲製造技術的部族,匈奴開創的橢圓矩形層壓甲片形制具有劃時代意義。這種甲片形制不僅推動了中原甲冑的革新,其技術傳統更延續至公元3/4世紀之交鮮卑新型層壓甲片出現之前。
              考古材料顯示匈奴騎兵存在兩種裝備體系:輕裝騎兵配備弓箭與短刃,形象見於無甲冑的普通服飾描繪(圖6);另有一部分騎兵除弓矢外裝備矛、劍、鎧甲與頭盔,可歸爲重甲騎兵。圖像資料顯示後者常配盾牌。漢文史料提及的【甲騎】與【被甲之士】表明,匈奴軍隊中存在成建制的重裝騎兵單位,其防護裝備不僅限於將領,而是覆蓋整支戰術分隊。
              匈奴重裝騎兵普遍裝備鐵製或角制的胸甲與貫頭式鎧甲,輔以木盾防護。而貴族指揮官則配備更爲精良的鐵質全身甲與頭盔。這種防護體系的成熟使匈奴得以組建獨立的重騎兵部隊。
              匈奴戰術以遠距離密集騎射爲核心,輕、重裝騎兵均可執行。部隊通過機動包抄、消耗敵軍後迫使其投降,漢朝史籍記載了數十次此類戰例。近戰多爲應急手段,此時重騎兵發揮關鍵作用:公元前124年右賢王率部突破漢軍包圍,公元前119年單于親率數百騎衝破漢軍戰陣。公元前90年匈奴夜掘壕塹、突襲漢軍後方更成經典戰例。漢武帝在表彰驍騎將軍霍去病戰功時,特別提及其【手刃折蘭王、斬盧侯王,盡歿其甲士】。但漢朝亦承認匈奴重騎優勢:【胡騎馳突,刀劍相斫,弓矢交墜,須臾決勝負,蠻族之利非中國所長】。但總體而言,匈奴重騎兵衝擊力仍顯不足,尤其對抗持戟盾弩的漢朝步兵時難佔優勢,戰役勝負多取決於騎射與機動。直至鮮卑崛起後改進重甲、發展衝擊戰術,方真正突破中原防線。但匈奴在遊牧民族防護裝備演進中的奠基作用不可忽視(全文完)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3-08 10:23
              收起回复
                筒袖结构是匈奴风格?二十家子古城是定襄郡管辖的一个县。
                西汉定襄郡作为军事边郡,户籍人口约16.3万,以戍边军民为主。法律条文与刑罚**
                #### 1. **私造甲胄:弃市(死刑)**
                - **《二年律令·盗律》**(张家山汉简,吕后时期法律):
                “**盗铸钱及佐者,弃市。智(知)人盗铸钱,为买铜、炭,及为行其新钱,若为通之,与同罪。诸盗作甲、弩、矛、戟、铍,杀伤人,完为城旦舂;其不可为城旦舂者,黥为隶臣妾。**”
                - **解读**:
                私造甲胄(“作甲”)与私铸钱币同属重罪,主犯及协助者均处“弃市”(公开处决并暴尸街头)。
                (注:此处“作甲”可能特指“私造军用甲胄”,非民间普通防护用具。)
                #### 2. **私藏甲胄:重罚或死刑**
                - **《汉书·刑法志》**:
                “**兵者,凶器也;甲胄者,国之卫也。私藏者罪。**”
                - **解读**:
                私藏甲胄按情节轻重处罚,可能包括**没收财产、流放(徒边)或死刑**。若私藏甲胄数量多、意图谋反,则依“大逆无道”罪连坐家族。
                3. **非法交易甲胄:连坐**
                - **《二年律令·杂律》**:
                “市贩卖甲、弩、戟、矛,皆没入县官。买者与同罪。**”
                解读:
                贩卖甲胄者货物没收,买卖双方同罪,刑罚视同私造甲胄。、例外与特权
                1. 边疆自卫
                - 边郡百姓经官府批准可持有简易武器(如弓箭),但甲胄仍由军队配发,私造甲胄即使出于防匈奴亦属违法。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5-03-08 11:54
                回复
                  边郡戍卒、屯田民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女性比例较低,家庭结构不完整。二十家子汉铁甲完完全全的中国货,应该为西汉朝廷为戍边军民配发。俄国人就这点水平,就副铁甲还汉匈相互影响,差不多得了。收收味。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5-03-08 12:04
                  收起回复
                    那很好了。把辽金的也翻译一下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3-08 12:18
                    收起回复
                      好东西,多谢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5-03-08 14:54
                      收起回复
                        有没有关于突厥的?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5-03-08 16:51
                        收起回复
                          汉里汉气的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5-03-08 22:06
                          回复
                            “胡骑驰突,刀剑相斫,弓矢交坠,须臾决胜负,蛮族之利非中国所长。”这句话应该是出自《后汉书·南匈奴传》,但更常见的版本是:“良骑野合,交锋接矢,决胜当时,戎狄之所长,而中国之所短也。”


                            IP属地:河北19楼2025-03-10 02:40
                            回复
                              老毛子经典汉当匈奴,天天搁着臆想呢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5-03-10 07: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