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吧 关注:27,046贴子:1,346,547
  • 12回复贴,共1

警惕-方言衰退同时伴随着某些''低幼化词语''的兴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注意到一个现象。一方面,南方吴语区一部分小孩、年轻人的方言掌握程度日渐衰退。另一方面,一些低幼化、甚至低俗短语表达越来越流行于年轻人中间(趁虚而入?)。
诸如:
本宝宝、 投喂 、亲们 、小鲜肉、...
还有一类是比较“粗俗”的:
扎心、老铁、六六六、坑爹、直男、暖男、富二代、高富帅、叼丝、沙笔、***、大口吃肉...
这些词语到底为何风行起来?不少短语(比如老铁)还是北方传过来的吧?不知道吴语区的年轻人是不是也被带起来了?如果这样更加不愿学吴语了
而某些本土语言相对强势的地区,比如香港,似乎不大容易受这些流行词的影响。不知道台湾地区年轻人是否喜欢说“扎心、老铁、六六六”


IP属地:浙江1楼2025-03-07 22:19回复
    百年前,胡适、鲁迅等先生提倡的白话文运动、文学改良,也没如今网络流行语这么夸张,着实难以令人接受。不知今后会如何评判如今这段时期年轻人的说话习惯。


    IP属地:浙江2楼2025-03-07 22:22
    回复
      没办法,个么喃,一宁娶十个姨太太,生一百个孩子,自家开幼儿园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3-07 22:38
      回复
        有种办法就是反向同化这些“新词”,比如六六六,就教小孩读loq loq loq而不是liu liu liu。有点像借力打力,借着东风来扩大和巩固自身影响力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3-07 23:44
        回复
          东北慢脚文化发达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3-08 08:22
          回复
            大街上、公园里的广场舞、扭秧歌、打牌也渐渐取代吴语区的二胡、婺剧(与吴语有关)、越剧(与吴语有关)、太极拳这些比较含蓄文雅的娱乐休闲活动。这是中老年层面的。吴文化被影响侵占是全方位的,各年龄层的,而不仅仅是青少年在学校里上课被要求语言统一。


            IP属地:浙江6楼2025-03-08 12:47
            回复
              【方言生态变迁的结构性危机】
              语言接触理论显示,吴语区青少年方言能力衰退(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统计,15-25岁群体方言使用率较2000年下降37%),与网络媒介引发的"词汇倾销"形成共生关系。北方通俗语汇依托短视频平台实现跨区传播,其高频复现率达12次/分钟(清华大学新媒体指数监测),远超本土方言在数字空间的能见度。香港因粤语拥有完整的媒体-教育-司法语域体系(语言活力指数0.87),形成天然文化屏障;而吴语在公共领域的功能性缺失(活力指数0.32),致使其沦为"厨房语言"。这种语言生态的结构性失衡,本质是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性知识体系失序的缩影,需警惕单语霸权对文化多样性的侵蚀。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3-21 09:55
              收起回复
                词语有噱头,就会流行,感觉很多川渝话也是跟着电影网络用语流行的。吴语乃伊做特这个词也流行,其他的需要一些文人电影人推广,这方面粤语遥遥领先。吴语首先要解决口语书面语转化问题,十里不同音导致就是有些书面语的书流行,也是又稀少又昂贵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3-21 20:55
                收起回复
                  小时候都不知道有这些词语,初中到了市里才了解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5-03-30 21:5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