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原用的文字,基本上已从表意字变成表音字,即往往“本有其字”(正字)却不辩字义地“依声托事”、慢慢变成了表音文字,这种语言正在失去自己的文字,长久以往,很容易逐渐消亡。
举几个粤口语中经常说的词为例:
1、躘踵,明显是会意+形声,古义是老人走路的样子。现在表音被写成“论尽”,意指笨拙。
2、冚唪呤,意指通通、全部,现在表音被写成“咸把拎”。
3、嫌歉,意指挑剔(有句成语“嫌好道歉”),现在表音被写成“烟尖”。
4、涿,《说文》释为“污水”,后用作量词,比如“一涿尿、一涿屎”(一把尿、一坨屎),今表音被写成“一笃屎”(周星驰喜剧之王那首歌也写“笃”)。
5、撠手,撠古义指羁绊,现在表音被写成“棘手”。
6、澌,《说文》释为“水尽”,原义指竭尽,现在表音被写成“晒”,如:用晒(用完)、讲晒(讲完)、冇晒。
7、徂,古义为达到,现在表音被写成“咗”,如:用咗(用了)、讲咗(讲过了)。
8、狷,原义指狗爬洞的样子,现在表音被写成“钻”(如:钻进洞内)。
9、还有很多:
黐线(短路),现被写成“痴线”,
獳(《说文》释“犬怒貌”),现被写成“嬲”,
阴鸷(用心险恶),现写成“阴质”,
有恁恰(恰字古音读“庵”)得恁巧(指十分凑巧),现写成“有咁啱得咁桥”,
竵(读meir)嘴,现写成“歪嘴”,
窞(深坑),现写成“氹”,
尔等人(古音读li teng ran,这类人),现写成“哩挺人”,
有风驶尽𢃇(便宜占尽),现写成“有风使尽利”,
㨃(顶撞),现写成“怼”,如“俾人怼”(被人顶撞)、“怼冧”(捅死)。等等。
举几个粤口语中经常说的词为例:
1、躘踵,明显是会意+形声,古义是老人走路的样子。现在表音被写成“论尽”,意指笨拙。
2、冚唪呤,意指通通、全部,现在表音被写成“咸把拎”。
3、嫌歉,意指挑剔(有句成语“嫌好道歉”),现在表音被写成“烟尖”。
4、涿,《说文》释为“污水”,后用作量词,比如“一涿尿、一涿屎”(一把尿、一坨屎),今表音被写成“一笃屎”(周星驰喜剧之王那首歌也写“笃”)。
5、撠手,撠古义指羁绊,现在表音被写成“棘手”。
6、澌,《说文》释为“水尽”,原义指竭尽,现在表音被写成“晒”,如:用晒(用完)、讲晒(讲完)、冇晒。
7、徂,古义为达到,现在表音被写成“咗”,如:用咗(用了)、讲咗(讲过了)。
8、狷,原义指狗爬洞的样子,现在表音被写成“钻”(如:钻进洞内)。
9、还有很多:
黐线(短路),现被写成“痴线”,
獳(《说文》释“犬怒貌”),现被写成“嬲”,
阴鸷(用心险恶),现写成“阴质”,
有恁恰(恰字古音读“庵”)得恁巧(指十分凑巧),现写成“有咁啱得咁桥”,
竵(读meir)嘴,现写成“歪嘴”,
窞(深坑),现写成“氹”,
尔等人(古音读li teng ran,这类人),现写成“哩挺人”,
有风驶尽𢃇(便宜占尽),现写成“有风使尽利”,
㨃(顶撞),现写成“怼”,如“俾人怼”(被人顶撞)、“怼冧”(捅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