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代表诗作。全诗如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其最后两句颇为伤感,而这两句的许译还被国人称为翻译经典金句。遗憾的是这经典金句实为典型伪句,且错得离谱。请看许译:“Such feeling cannot be recalled again ; It seemed long lost e’en when it was felt then.”(见许渊冲译最新版《唐诗三百首》p.173)。张评: 1)第一句诗的许译回译成中文居然是“此情不可成追忆”,与原诗“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意思恰恰相反。这让人匪夷所思。下面笔者分析一下许译错在哪里以及为什么会错。A)原诗中的“此情”是指上文的“庄生……,望帝……,沧海……,蓝田……”,有实事实情,有具体画面,是实实在在的“场景、情景(scenes)”或“往事(bygones )”,指诗人自认为其前半生中最可歌可泣最值得追忆的美好(或悲壮或淒美)事件。所以该“此情”即“此情此景”或“此类往事”,不是许译的无根无据、空穴来风的“feeling (感觉、感情)”。B)前述那些美好情景都是诗人印象最深刻记忆最久远的东西,会让诗人永远铭记不忘,而且诗人也已经在前面将其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知许老为什么还要颠倒诗人原意硬说它们“cannot be recalled again ”?但意思完全译反了的这句许译为何还有读者认可?那是因为其后一句诗许老也译错了。错句接错句,反而负负得正,自成体系,在逻辑上似乎也成立了。这从表面看是负负得正,而实质上却是错上加错。
“只是当时已惘然”一句许译回译成中文即“这种感觉甚至在它刚被感受到时就好像早已消失”。这许译与原诗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各说各的。其实该许译本身就是个不合逻辑的病句,它会让读者怀疑诗人是不是出现了精神错乱。究其错误原因,主要是因为许老未能理解原诗句就贸然动手翻译。此诗句总共只有7个字,许老就错了3处。A)此诗句中的“只是”相当于“但遗憾的是”,表转折。可许老却根本无视“只是”两字的存在,硬是将原诗的转折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译成了因果句“此情不可成追忆,(因为)它已早早地消失”。这就像把李商隐另一首《登乐游原》中的转折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胡乱译成了因果句“夕阳很不好,因为近黄昏”。你能接受这样的“翻译”吗?B) 此诗句中的“当时”究竟是何时许老也没搞清楚。仔细分析一下可知,此诗涉及的共有三个时态:一是诗人写这首诗时,此为现在时;二是诗人刚弹完锦瑟时,此为过去时;三是“此情”发生时,此为过去完成时。许老误将写诗时与弹琴时合二为一,少了一个时态。所以他就误把“当时”定在“此情”发生之时了。其实这个“当时”应该是刚弹完锦瑟之时。 C)此诗句中的“惘然”究竟是啥意思,许老也没搞清楚。“惘然”是个多义词,许老在此将其解释为“脑子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来了”,用英文表达就是“feel blank”。这是错误的,因为“此情”对诗人来说是历历在目、刻骨铭心,不可能忘怀的。其实此“惘然”应解释为“心中惆怅迷惘,若有所失”,用英文表达就是“feel lost ”。(理由见下文)两者不是一个概念。总结一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李商隐的这首《锦瑟》:该诗的前6句是写诗人一边弹奏锦瑟一边追忆发生在自己人生最好年华中的一些美好往事。最后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意为“(上面讲到的)这些美好往事可望成为我永远的幸福回忆,只可惜我当时(刚弹完琴时)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很失落很迷茫了。”(至于为什么惘然若失,诗人就不直说而留给读者去思考了。这就是作为文学作品的诗歌的“含蓄”)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全诗体会到该诗的implied meaning :“美好的情景固然可以追忆,但美好的时光却一去不复返了。”该诗的主题就是“为往日之不再而伤感”或“叹往日之不可追”。前面6句诗都是在为这个主题做舖垫或基础。而许老的这两句“翻译”则与其前面的6句诗格格不入,无法衔接。综上所述可知,此许译为赝品。根据自己的理解,笔者现将上面讨论的两句诗翻译如下,供大家参考,请大家批评:“Such bygones(或scenes) may be recalled again and again,But sad is that I felt lost then.”
“只是当时已惘然”一句许译回译成中文即“这种感觉甚至在它刚被感受到时就好像早已消失”。这许译与原诗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各说各的。其实该许译本身就是个不合逻辑的病句,它会让读者怀疑诗人是不是出现了精神错乱。究其错误原因,主要是因为许老未能理解原诗句就贸然动手翻译。此诗句总共只有7个字,许老就错了3处。A)此诗句中的“只是”相当于“但遗憾的是”,表转折。可许老却根本无视“只是”两字的存在,硬是将原诗的转折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译成了因果句“此情不可成追忆,(因为)它已早早地消失”。这就像把李商隐另一首《登乐游原》中的转折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胡乱译成了因果句“夕阳很不好,因为近黄昏”。你能接受这样的“翻译”吗?B) 此诗句中的“当时”究竟是何时许老也没搞清楚。仔细分析一下可知,此诗涉及的共有三个时态:一是诗人写这首诗时,此为现在时;二是诗人刚弹完锦瑟时,此为过去时;三是“此情”发生时,此为过去完成时。许老误将写诗时与弹琴时合二为一,少了一个时态。所以他就误把“当时”定在“此情”发生之时了。其实这个“当时”应该是刚弹完锦瑟之时。 C)此诗句中的“惘然”究竟是啥意思,许老也没搞清楚。“惘然”是个多义词,许老在此将其解释为“脑子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来了”,用英文表达就是“feel blank”。这是错误的,因为“此情”对诗人来说是历历在目、刻骨铭心,不可能忘怀的。其实此“惘然”应解释为“心中惆怅迷惘,若有所失”,用英文表达就是“feel lost ”。(理由见下文)两者不是一个概念。总结一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李商隐的这首《锦瑟》:该诗的前6句是写诗人一边弹奏锦瑟一边追忆发生在自己人生最好年华中的一些美好往事。最后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意为“(上面讲到的)这些美好往事可望成为我永远的幸福回忆,只可惜我当时(刚弹完琴时)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很失落很迷茫了。”(至于为什么惘然若失,诗人就不直说而留给读者去思考了。这就是作为文学作品的诗歌的“含蓄”)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全诗体会到该诗的implied meaning :“美好的情景固然可以追忆,但美好的时光却一去不复返了。”该诗的主题就是“为往日之不再而伤感”或“叹往日之不可追”。前面6句诗都是在为这个主题做舖垫或基础。而许老的这两句“翻译”则与其前面的6句诗格格不入,无法衔接。综上所述可知,此许译为赝品。根据自己的理解,笔者现将上面讨论的两句诗翻译如下,供大家参考,请大家批评:“Such bygones(或scenes) may be recalled again and again,But sad is that I felt lost t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