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粤语歌的人可能会发现一个点,特别是什么歌都听的,00年后的风格与00年前的风格是不同的,风格有一个很明显的转变,不知是什么原因,就一首歌即使是没听过,但可以一下子听出它大概是什么年代的歌。
世纪末的歌带着一种挥散不去的惆怅,每个词每个句都在慢慢诉说着感情,值得人回细细味。世纪初的歌则有一种贴近生活的气息感,也很好听,也耐听,也有内涵,但是总少了点以往的忧愁感,而且有的节奏太快了。我没有对比贬低的意思,我两种都听。但是我心情低落会更愿意去听2000年前的老歌,更符合我的心境,睡前听也棒。之后的歌能听,但是听着静不下来了,所以我上班听,不然睡着了。
这种不同,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的,市场都是这么觉得的,这种转变在于多因素的,比如说商业化更严重了,创作模式化了,粤语市场萎缩融入新元素了,创作人没接班好。举个例子是李克勤对陈奕迅,陈慧娴对陈慧琳,都很好,唱得都好,而后者的歌已经更偏向于都市化了,更符合大陆市场的听众。在97回归后,这是无可避免的,再到10年更新的一代,这种就更加明显了。
其实这个分界线也不那么准确,因为我听96年的郭富城专辑就有这种趋势了,只是00之后特别明显。也不只是粤语歌这样,国语歌也一样的,张宇和张信哲又是唱情歌的两个不同风格,更不用说之后的周林陶王了(虽然陶其实算90年代的了)。总结就是,风格的转变就是市场需求的转变,而市场本身也会变,扩大的时候要数量,质量反而就没那么高了。如果让你选一首00年后最像金曲的歌,你会觉得是什么呢?
我最喜欢的歌手镇楼

世纪末的歌带着一种挥散不去的惆怅,每个词每个句都在慢慢诉说着感情,值得人回细细味。世纪初的歌则有一种贴近生活的气息感,也很好听,也耐听,也有内涵,但是总少了点以往的忧愁感,而且有的节奏太快了。我没有对比贬低的意思,我两种都听。但是我心情低落会更愿意去听2000年前的老歌,更符合我的心境,睡前听也棒。之后的歌能听,但是听着静不下来了,所以我上班听,不然睡着了。
这种不同,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的,市场都是这么觉得的,这种转变在于多因素的,比如说商业化更严重了,创作模式化了,粤语市场萎缩融入新元素了,创作人没接班好。举个例子是李克勤对陈奕迅,陈慧娴对陈慧琳,都很好,唱得都好,而后者的歌已经更偏向于都市化了,更符合大陆市场的听众。在97回归后,这是无可避免的,再到10年更新的一代,这种就更加明显了。
其实这个分界线也不那么准确,因为我听96年的郭富城专辑就有这种趋势了,只是00之后特别明显。也不只是粤语歌这样,国语歌也一样的,张宇和张信哲又是唱情歌的两个不同风格,更不用说之后的周林陶王了(虽然陶其实算90年代的了)。总结就是,风格的转变就是市场需求的转变,而市场本身也会变,扩大的时候要数量,质量反而就没那么高了。如果让你选一首00年后最像金曲的歌,你会觉得是什么呢?
我最喜欢的歌手镇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