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所以:正在进行的行为目的。所由:行为的原因。
“所由”经常的会和“所以”不统一,因为情绪的存在导致人容易不讲逻辑,也由于人往往言行不一。
所以要“视”要“观”。“视”是人感官的调动,不仅仅是看,还有听,这期间自然免不了意识的介入;“观”是在意识介入的基础上思维的运用~判断、推理。
原因和目的不一不异叫统一。“所以”和“所由”统一于当下、也统一于未来,和心灵永不冲突,就是心所安,就是本性的流露,否则就是‘所不安’。“心”是可以用直觉体会的,需要以心观心,是为“察”。
果能如此,人又能掩饰的了什么呢?人又能躲藏到哪里呢?所谓面具下的一切伪装,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然而人能欺骗得了因果吗?人能欺骗得了逻辑吗?
“隐藏的事没有不显露出来的”,然而谁来视?谁来观?谁来察?谁有资格和能力来视、观、察我们这些叫人的生物?一定有!因为我们最终欺骗不了自己的良心。
照见万物的只有光明,也只有光明能照亮他物,因为只有光明能显示黑暗。因此有能力洞察人类的一定是比人类光明的存在,他们有不同的名字:如来藏、仁、道、上帝、神明、良心,却有统一的资格~光明。
我们有资格和能力洞察他人的隐藏么?除非你比他人光明,你认为自己是类似于光明的存在。然而谁又敢说自己比他人光明?谁又能说自己有光明能照进他人的阴暗?认为自己光明的必然有暗,因为你迎向它就是逆着它,顺着它就是背对它。
“谁是没罪的才可以惩罚她”,“攻其恶,勿攻人之恶”。隐藏自己的人无不是由于一定的目的,所有的目的中无不隐藏着自己~即使深不自知。他的隐藏为了目的,你的所谓洞彻也逃不脱那个叫目的的覆盖,我们怎么有资格和能力说出“人还能往那里躲藏?人还能往那里躲藏?”,我们难道不是人中的某一个吗?
因此这一段话可以认为是孔子代天而言的话,是上天给我们的一面镜子,不是一个手电筒。如果把本章放到基督教的语境中,就是上帝视角对人类的审视:“就是你们的头发也被数过了”《新约》;放到佛教的语境中,则为佛眼所察:“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附及:这样的解释符合孔子的内心吗?一个我心向仁、一心为仁的人,自爱也爱人,自知也知他,他怎么可能没有广大的心,怎么可能不我心光明?
所以:正在进行的行为目的。所由:行为的原因。
“所由”经常的会和“所以”不统一,因为情绪的存在导致人容易不讲逻辑,也由于人往往言行不一。
所以要“视”要“观”。“视”是人感官的调动,不仅仅是看,还有听,这期间自然免不了意识的介入;“观”是在意识介入的基础上思维的运用~判断、推理。
原因和目的不一不异叫统一。“所以”和“所由”统一于当下、也统一于未来,和心灵永不冲突,就是心所安,就是本性的流露,否则就是‘所不安’。“心”是可以用直觉体会的,需要以心观心,是为“察”。
果能如此,人又能掩饰的了什么呢?人又能躲藏到哪里呢?所谓面具下的一切伪装,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然而人能欺骗得了因果吗?人能欺骗得了逻辑吗?
“隐藏的事没有不显露出来的”,然而谁来视?谁来观?谁来察?谁有资格和能力来视、观、察我们这些叫人的生物?一定有!因为我们最终欺骗不了自己的良心。
照见万物的只有光明,也只有光明能照亮他物,因为只有光明能显示黑暗。因此有能力洞察人类的一定是比人类光明的存在,他们有不同的名字:如来藏、仁、道、上帝、神明、良心,却有统一的资格~光明。
我们有资格和能力洞察他人的隐藏么?除非你比他人光明,你认为自己是类似于光明的存在。然而谁又敢说自己比他人光明?谁又能说自己有光明能照进他人的阴暗?认为自己光明的必然有暗,因为你迎向它就是逆着它,顺着它就是背对它。
“谁是没罪的才可以惩罚她”,“攻其恶,勿攻人之恶”。隐藏自己的人无不是由于一定的目的,所有的目的中无不隐藏着自己~即使深不自知。他的隐藏为了目的,你的所谓洞彻也逃不脱那个叫目的的覆盖,我们怎么有资格和能力说出“人还能往那里躲藏?人还能往那里躲藏?”,我们难道不是人中的某一个吗?
因此这一段话可以认为是孔子代天而言的话,是上天给我们的一面镜子,不是一个手电筒。如果把本章放到基督教的语境中,就是上帝视角对人类的审视:“就是你们的头发也被数过了”《新约》;放到佛教的语境中,则为佛眼所察:“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附及:这样的解释符合孔子的内心吗?一个我心向仁、一心为仁的人,自爱也爱人,自知也知他,他怎么可能没有广大的心,怎么可能不我心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