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珍菇(漏斗状侧耳、凤尾菇、印度鲍鱼菇、喜马拉雅山平菇、环柄斗菇、环柄侧耳、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Fr.) Quél.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初由香港中文大学张树庭教授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曹继业博士引入的凤尾菇,大陆和我国台湾均有广泛栽培。原株来自印度,是1974年 Jandiai k , C . L 在詹务效外喜马拉雅山脚下的罗氏大戟枯木上发现,并人工驯化栽培成功。张树庭教授从印度Mysorc中心食品工艺研究所Z·Bano博士那里得到菌种,1979年在香港首次栽培成功,1980年菌种引入国内。因适应性强、产量高而得到迅速发展。近年因种源退化等原因,已渐淡出生产。大陆栽培秀珍菇菌种,多来自台湾,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菇农在栽培凤尾菇时,因出菇期需低温刺激(亚热带区域及高恒温季节)才易显蕾,故舍施栽培库容量加大,便于集中制冷,但同时出现通风矛盾无法解决,使菌柄拉长、菌盖变小。实践中,人们发现适当提前采摘幼菇,味道更加鲜美,且更易受到大众欢迎,便有意识调节出菇环境,生产和销售该类型产品。即然与传统凤尾菇形态己有明显区别,再以凤尾菇名称参与市场,似有感官上的接受难度,于是更加符合商品形象的“秀珍菇”名称,应运而生,并得到消费者广泛认可,随后名称、菌种传入大陆。近年相关单位己选育出系列菌株应用生产,由于菌种来源的不同,菌株的表现特征会有一定差异。更应注意的是,一些近似种的菌株被应用于秀珍菇的生产,特性尤其出菇温度差异更大,较易造成生产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