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战吧 关注:8,718贴子:108,826
  • 18回复贴,共1

GZM技术手册(11.3+真实性补丁版,有新版本再更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装备特殊投掷装置的一号坦克 B 型
在 1939 - 1940 年,部分一号坦克 B 型装备了一种用于投掷燃烧弹的装置。该装置是安装在坦克车体上的管状结构,末端可放置重达 50 公斤的燃烧弹。当坦克靠近敌方阵地时,可在车内将燃烧弹投出,以攻击敌方防御工事。这种装置的具体装备数量不详,但最初的订单是在 1939 年 12 月 28 日下达,数量为 100 套。装备该装置的坦克被分配到喷火排和喷火营,并在二战初期的战斗中投入使用。

实战战术:1、在没有炮兵火力的威胁下,R碉堡或厚甲建筑
2、亦可作为普攻一号坦克使用


IP属地:辽宁1楼2025-03-07 10:00回复
    2、一号轻型指挥坦克 B 型
    概况:基于一号坦克 A 型和 B 型底盘生产了较多特殊车辆,其中轻型装甲指挥车最为常见且知名。它的型号标识有 Kfz.Pz.Bf.Wg. ,衍生型号包括 1KIA、2KIB、3KIB ,也被称为 Sd.Kfz.265 。
    基本参数
    装甲:最厚 13 毫米
    重量:5.9 吨
    武器装备:1 挺 7.92 毫米 MG - 13 机枪(备弹 900 发 )
    发动机功率:57 马力
    速度:40 公里 / 小时
    乘员:3 人

    实战战术:在装甲突击时,排在突击编队第一位,以其优于其他坦克的视野更早发现敌军


    IP属地:辽宁2楼2025-03-07 10:15
    回复
      3、二号轻型喷火坦克
      1940 年 6 月 19 日完成前 16 辆改装。小型炮塔安装 MG34 机枪,履带两侧还有两个小炮塔,各装一个喷火器,燃料存于装甲箱中。火焰射程约 35 米,可喷出约 80 次火焰,每次持续 2 - 3 秒。1941 年末,该装备作为火力支援车辆进入装甲部队服役。
      主要性能参数:
      装甲:达 30 毫米
      重量:12 吨
      武器装备:2 个喷火器(80 次喷射量),1 挺 7.92 毫米机枪(1200 发子弹)
      发动机功率:140 马力
      速度:55 公里 / 小时
      乘员:3 人

      实战战术:
      1、R碉堡
      2、R反坦克障碍
      3、急眼了R坦克


      IP属地:辽宁3楼2025-03-07 10:58
      回复
        4、BF-110 C 型重型战斗机,绰号 “破坏者(Zerstörer)
        BF-110(绰号 “破坏者”)被设计为长距离护航战斗机,能够对抗当时的单引擎战斗机。二战初期,德军装备了 195 架该型战机,在地面作战中表现活跃。主要用于支援地面部队,也能攻击各类空中目标。在入侵挪威和法国的行动中也是如此。然而,在不列颠空战期间,面对英国的 “飓风” 和 “喷火” 战斗机时,BF-110 显得无力抗衡。
        在不列颠空战失利后,BF - 110 不再作为护航战斗机使用,而是被改装为战斗轰炸机,还开发出了夜间拦截战斗机版本。1943 年,配备 DB605 发动机的 BF - 110 开始生产,并持续到 1944 年。这些飞机装备了雷达和夜间作战设备,在 1943 - 1945 年间,持续在德国上空执行作战任务。
        主要参数:
        载弹量:1000 公斤
        最大升限:10000 米
        武器装备:2 门 20 毫米 MGFF 机炮,4 挺 7.92 毫米 MG17 机枪,1 挺 7.92 毫米 MG15 机枪
        速度:562 公里 / 小时

        实战战术:利用速度走一波流,从侧翼冲击轰炸机效果较好,面对战斗机,一击不中,周旋起来胜率不高。但其作为战斗轰炸机效果不错,因为速度快,飞行半径大,可以规避不少防空火力。


        IP属地:辽宁4楼2025-03-07 13:26
        回复
          5、二号轻型坦克C型(早期型)
          该坦克具有良好的机动性,但武器装备和装甲较为薄弱。自动机炮和机枪仅对步兵和轻型装甲目标有效,在战争初期就已经过时。
          主要参数:
          装甲:15 毫米,附加装甲约 30 毫米
          重量:9.1 吨
          武器装备:20 毫米 L55 机炮(备弹 180 发),7.92 毫米机枪(备弹 2250 发)
          发动机功率:140 马力
          速度:40 公里 / 小时
          乘员:3 人

          实战战术:单独组队突击或者和三、四号混编突击都不错


          IP属地:辽宁5楼2025-03-07 14:08
          回复
            6、三号中型坦克 H 型
            三号坦克 H 型是过渡型号。它首次装备了 5 厘米 Kw.K 38 L/42 坦克炮,并且首次采用了厚度达 60 毫米的正面装甲。该型号于 1940 年底到 1941 年初开始装备德国国防军。
            在研发 H 型的过程中,对坦克设计做了多次修改。波兰战役后,明显看出需要加强三号坦克的正面装甲。与三号坦克 E 型相比,H 型的重量增加了 2 吨,这凸显了对其行走装置进行现代化改造的迫切性。改造涉及驱动轮、负重轮、履带和减震器,坦克的履带宽度达到 400 毫米。
            1940 年 10 月至 12 月生产的首批三号坦克 H 型,仍采用旧款行走装置,但履带宽度已增至 400 毫米。不过,早期型号在外观上仍有一些设计变化。首先是正面下部装甲板的形状,它与装甲板相连,在驾驶员和机电员的检修舱口下方,以及航向机枪的安装位置有明显改动。此外,抛壳装置的结构也有所变化,现在有了能抵御炮弹碎片的装甲罩。
            1940 年 8 月预计三号坦克 H 型的总产量为 250 辆,而非原先计划的 400 辆。参与生产的公司缩减至 4 家,分别是戴姆勒 - 奔驰 40 工厂、MAN、MIAQ 和亨舍尔。
            三号坦克 H 型实际总产量约为 286 辆,最后一辆于 1941 年 4 月生产。
            在苏德战争爆发初期,三号坦克仍是德国国防军装备数量最多的坦克。当时德军拥有 1090 辆装备 50 毫米火炮和 350 辆装备 37 毫米火炮的坦克,大部分装备 50 毫米火炮的是经过改装的 G - H 型。更为完善的三号坦克 J 型直到 1941 年秋季才开始大量生产。
            东线战场对于德军坦克而言绝非坦途。T - 34 尤其是 KV - 1 坦克的出现,给德军带来了巨大压力。尽管德国的中型坦克在某些方面与 T - 34 大致相当,但在防护、武器装备和机动性上仍落后于苏联坦克。
            到 1941 年春季,三号坦克 H 型已经是一款经过充分改进的装备,解决了许多早期的 “小毛病”,这是设计师在参考了 1 年半作战经验后取得的成果。而 T - 34 并没有这一年半的改进时间。苏联军方清楚 T - 34 在装甲和防护上的不足,但试图改进生产 A - 43(T - 34M)的尝试并未成功,甚至样车都未能制造出来 。
            战争初期的半年时间主要是人员训练准备阶段,许多德军车组那时已有战斗经验。然而即便苏联坦克处于未完全改进状态,且车组训练不足,对德军三号坦克(Pz.Kpfw.III )来说仍是极其危险的对手。德军坦克的装甲并不总是能有效防护,其 50 毫米火炮也并非总能击穿 T - 34 。

            实战战术:不能正面和T34、KV对抗,从侧翼进攻的机会也不大,跑路才是正确的选择;但面对T26、T28、BT高速坦克和火炮,则可以正面对决,占有优势地位。


            IP属地:辽宁6楼2025-03-07 14:44
            回复
              7、四号中型坦克 E 型
              四号坦克 E 型的主要区别在于装甲厚度大幅增加。车体正面装甲增至 30 毫米,并加装了 30 毫米的附加装甲。炮塔侧面装甲也增至 30 毫米,炮盾厚度达到 35 至 37 毫米。车体侧面和炮塔侧面为 20 毫米,顶部和底部是 15 毫米装甲。出现了新型的指挥塔,装甲厚度增强到 50 至 95 毫米。同时,还更换了通风装置,改进了驾驶员观察设备,采用了 Kugelblende 30 型航向机枪球形安装座(30 表示该安装座适配 30 毫米装甲),优化了主动轮和导向轮,安装了后部备用履带架等一些小改动。炮塔后部结构也有所变化。该坦克战斗重量达到 21 吨。1940 年 9 月至 1941 年 4 月,工厂共生产了 223 辆 E 型坦克。
              装甲:最厚达 37 毫米
              重量:21 吨
              武器装备:75 毫米 L24 火炮(备弹 87 发),2 挺 7.92 毫米机枪(备弹 2700 发)
              速度:42 公里 / 小时
              发动机功率:300 马力
              乘员:5 人

              实战战术:依然无法正面对抗T34、KV坦克,但火力比三号强一个档次,尤其对于火炮目标来说。


              IP属地:辽宁7楼2025-03-07 16:13
              回复
                8、轻型装甲运兵车 Sdkfz.222
                该车在武器装备上类似于二号坦克,主要用于侦察和巡逻。它只能与轻型步兵和轻型装甲目标作战,通过性不足且装甲防护薄弱。
                主要技术参数:
                装甲:最厚 8 毫米
                重量:4.8 吨
                武器装备:20 毫米 L55 火炮(备弹 180 发,可对低空目标射击),7.92 毫米机枪(备弹 1050 发)
                发动机功率:90 马力
                速度:85 公里 / 小时
                乘员:3 人

                实战战术:
                1、针对狙击手
                2、巡逻
                3、作为装甲分队突击的先锋
                4、车载一名军官或者狙击手,方便侦查。但,其防护力不如251,无法保护车载人员不被子弹伤害,所以经常D键侦查


                IP属地:辽宁8楼2025-03-07 16:41
                收起回复
                  9、工程装甲车 Sd.Kfz 252
                  该车主要用于前线的维修工作。
                  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装甲:14.5 毫米
                  重量:5.8 吨
                  武器装备:无
                  发动机功率:73.8 千瓦
                  速度:65 公里 / 小时
                  乘员:2 至 5 人

                  实战战术:
                  1、修桥、排雷时派出的工兵在工作的同时也是探路的触角,敌军火力点常常因此暴露
                  2、战地维修坦克


                  IP属地:辽宁9楼2025-03-07 16:57
                  收起回复
                    10、无线电轻型装甲车 Sd.Kfz.223
                    1938 年,第三款 Sd.Kfz.223 轻型装甲汽车装备德国陆军。它本质上与 Sd.Kfz.222 相似,采用 Sd.Kfz.221 的七边形炮塔和武器配置,但配备了远距离通信设备,用于侦察部队。该车搭载 “FuG 10 SE 30” 或 “FuG 19 SE 15” ,后来是 “FuG 12 SE 80” 通信设备。后期生产的车辆,框架天线被杆状天线取代。为区分 Sd.Kfz. 221、222 和 223,括号中会分别标注 “MG”(配备 MG - 34 机枪)、“2 cm”(配备 20 毫米 KwK - 30 火炮 )和 “Fu”(配备无线电设备)。
                    此外,从 1940 年起,Sd.Kfz.221 的武器和炮塔加上无线电设备,衍生出了新型号 Sd.Kfz. 260/261—— 轻型装甲无线电车(小型无线电装甲车),用于坦克和摩托化部队之间的通信。这些车辆之间仅通过无声无线电进行通信。其乘员增加到 4 人,乘员携带的武器构成了装甲车的全部武器装备。

                    实战战术:更远的通讯设备具现为更远的视野


                    IP属地:辽宁10楼2025-03-07 17:15
                    回复
                      11、容克斯 Ju 52/3M - G8E
                      1941 年,Ju 52/3m - g7e 系列飞机开始服役,其机身和发动机罩的载货量有所增加,其余部分与早期型号相似。外观上,机翼发动机处有大型整流罩,部分飞机在驾驶舱配备了额外的射击装置,被称为 “科洛拉之眼”,后来这个装置成为了标准配置。
                      Ju 52/3m - g8e 拥有与 g7e 相同的大载货量,此外在货舱内还有额外空间。最初发动机为 BMW - 132T,后来升级为 BMW - 132Z。在 Ju 52/3m - g8e 的生产过程中,原本上方的 MG - 15 机枪被 MG - 131 机枪取代。为了使 Ju 52/3m 在执行不同任务时能更换装备,使用了七种标准的 “改装套件”,这些套件可直接安装在飞机部件上,并用额外的字母标识。比如 Ju 52/3m - g8e (E) “集装箱飞机”,用于集装箱的装载、固定和卸载。其他套件包括:F - 森林灭火飞机,N - 教练机,R - 货运飞机,V - 通信飞机,S - 卫生飞机,St - 技术人员运输飞机 。
                      1940 年 11 月底,德军运输航空部队指挥官冯・加伦上校接到命令,派遣运输队前往意大利,以支援在阿尔巴尼亚的意大利军队。于是,在 1940 年 12 月 8 - 9 日,第 III/KG.z.b.V.1 大队的 53 架 Ju 52/3m 运输机从维也纳飞往意大利东部的福贾。在 50 天内,他们共执行了 4028 次飞行任务,运送了 30000 人、4700 吨货物,并撤离了 8346 名伤员,且在此期间没有损失任何一架飞机。
                      4 月 6 日,巴尔干战役打响,目的是支援意大利军队,并应对英军在克里特岛的行动。战役的主要行动是 4 月 26 日对科林斯运河的空降突袭。此前,为了在巴尔干地区执行任务,德军专门组建了三个 Ju 52/3m 运输机编队 ——K.Gr.z.b.V.40、50 和 60。它们与其他运输航空部队一起,被召集到保加利亚的普罗夫迪夫,隶属于第十一航空军。出于保密考虑,Ju 52/3m 运输机和 DFS.230 滑翔机被隐藏起来。270 架 Ju 52/3m 运输机从柏林飞往雅典,之后部分运输机又前往中央加油基地,在那里用桶装泵加油。尽管飞机数量众多,但此次行动仍按计划进行,并取得了成功 。
                      现在,二战中最大规模的空降作战 —— 克里特岛空降作战即将展开。在巴尔干战役中,运输部队执行了大量任务,致使飞机和发动机需要维修。1941 年 5 月 1 日,运输航空部队开始向北转移到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的维修中心,停止了其他工作,只进行维修。到 5 月 15 日,已有 493 架 Ju 52/3m 经过检修,其中一些更换了新发动机后返回爱琴海地区。为了执行此次任务,K.Gr.z.b.V.40、105 和 106 被编入 KG.z.b.V.1,K.Gr.z.b.V.60、101 和 102 ,连同 I/KG.z.b.V.2 和 I/LLG.1(DFS.230 滑翔机部队)被编入 KG.z.b.V.2。作为后备力量的有 I/KG.z.b.V.172,以及该部队的完整第二大队、四个 DFS.230 滑翔机中队和 LLG.1 联队的部分力量 。
                      由于燃油供应问题,克里特岛空降作战推迟到 5 月 20 日才开始。这是二战中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伞降作战。尽管德军在空中拥有绝对优势,且伞兵也做了充分准备,但仍遭受了重大损失,其中包括 271 架 Ju 52/3m 运输机,超过所有运输飞机数量的一半。随着克里特岛空降作战的结束,LLG.1、K.Gr.z.b.V.40 和 60 被解散。其余部队则在为入侵苏联做准备 。
                      1941 年 6 月 22 日,在东部战场的运输航空部队仅剩下 IV/KG.z.b.V.1、K.Gr.z.b.V.50、102 和 106。它们的编制严重缺编,东部广阔的幅员削弱了这些部队的作战能力,而且这些部队还需要重新装备、整编和补充人员。1941 年 11 月英军在北非发动进攻后,情况变得更糟,导致地中海地区的部队需要重新装备。11 月,基于 Ju 52/3m 运输机,组建了新的部队 K.Gr.z.b.V.300,并作为第十航空军的一部分被派往希腊。12 月 6 - 10 日,在轻型飞行学校和 LLG.1 的基础上,又组建了 K.Gr.z.b.V.400 和 500 两支部队。12 月中旬,希特勒下令为东部战线专门组建五个部队 ——K.Gr.z.b.V.600、700、800、900 和 999,其人员主要从飞行学校的教员和经验最丰富的学员中挑选。
                      1941 年,Ju 52/3m 运输机的损失超过了生产数量,损失了 500 多架,而仅生产交付了 451 架。由于对运输航空的需求,不得不通过法国 “阿莫”(Amo)公司的新产能来扩大 Ju 52/3m 的生产。科洛姆(Kolom)的工厂生产零部件,总装则在 SNCASO 工厂与装配和机械车间共同完成。在法国维勒库布莱(Villacoublay)的 “阿莫” 工厂,飞机完成组装和测试。首批 Ju 52/3m 于 1942 年初被交付,到当年年底又交付了 40 架。加上在伯明翰(292 架)和莱比锡(172 架)生产的飞机,总共生产了 504 架 。
                      1941 年,由于大量请求要求提高飞机的防御能力,12 架 Ju 52/3m - g4e 被改装成 “武装飞机”。它们在 II/KG.z.b.V.1 部队执行飞往突尼斯和班加西的飞行任务。这些飞机保留了 MG - 15 机枪塔,还增加了 MG - 151/20 机枪,两侧各安装一挺 MG - 15 机枪,底部重新安装一挺 MG - 15 机枪。这些飞机与普通 Ju 52/3m 一起,以密集编队飞越地中海,飞行高度较低且无护航。
                      1942 年,除了 Ju 52/3m - g7e 和 g8e 型号外,还出现了 Ju 52/3m - g9e,它在相同的机身和发动机基础上,配备了滑翔机牵引系统,并增加了压舱物以补偿 11500 公斤的额外重量。Ju 52/3m - g12e 配备了功率 800 马力的 BMW - 132L 发动机,数量不多,其中一些参与了 “吕措行动” 。
                      1942 年 2 月,德军接到命令组建另外五个部队 ——K.Gr.z.b.V.4、5、6、7 和 8。其中,K.Gr.z.b.V.5 接收了 He.111 型飞机,K.Gr.z.b.V.6 和 7 的编制中混合了 Ju.86 和 Ju.52/3m 型飞机。从 2 月到 5 月 18 日,在德米扬斯克(Demjansk)进行的空中桥梁行动期间,19 个运输航空部队执行了 14445 次飞行任务,运送了 24303 吨货物、3142 吨燃料和机油,运输了 15445 人,并撤离了 22093 名伤员。在此期间,损失了 265 架飞机,主要是 Ju.52/3m 。
                      在德米扬斯克行动期间,由于飞机损失惨重,德军不得不解散 K.Gr.z.b.V.6、7 和 8 部队。尽管 Ju 52/3m 运输机的供应情况严峻,但在 1942 年秋季,仍组建了三个新的运输部队,即 K.Gr.z.b.V.S - 7、S - 11 和 S - 13。11 月,随着英军第八集团军的施压,北非的德军被迫撤退,且北非的局势由一系列空中补给行动主导。在 1942 年 11 月 24 日至 1943 年 1 月 31 日期间,为解救被围困的第六集团军,运输航空部队在行动中损失了近 490 架飞机(其中包括 266 架 Ju 52/3m),此后运输航空部队再也没能恢复元气。
                      从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吸取的教训之一,是运输航空部队指挥层频繁更换的问题。1943 年 5 月 15 日,德军引入了第十四航空军的统一结构,将所有运输航空部队纳入其中。对于尚未完全组建的部队,采用了更合理的编号系统。
                      随后组建了五个运输航空联队(TG.1 - 5)。TG.1 和 TG.3 各有四个大队,TG.2 和 TG.4 各有三个大队,这些联队都装备了 Ju 52/3m 运输机。TG.5 有两个大队,装备了 Me.323 运输机。与此同时,Ju 52/3m 运输机还配备了两个罗马尼亚中队(编号 112 和 118) 。
                      尽管 Ju 52/3m 运输机已服役较长时间,但它的产量在某时期增加到了 900 架,其中 321 架由 “阿莫” 集团监制生产。同年,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也准备组装 Ju 52/3m。匈牙利的飞机主要由德国提供的零部件组装而成,并满足了一些特定条件。首架在匈牙利组装线上组装的 Ju 52/3m 于 1944 年 1 月完成,但最终总共只完成了 26 架。其中 4 架交付给了匈牙利空军,其余的则归属于匈牙利国防军 。
                      这是 Ju 52/3m - g8e 型运输机的主要技术参数:
                      翼展:29.30 米
                      机长:18.90 米
                      机高:5.55 米
                      机翼面积:110.00 平方米
                      空机重量:6700 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10500 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1500 千克
                      发动机型号:3 台 BMW - 132Z
                      发动机功率:3×850 马力
                      最大速度:231 千米 / 小时
                      巡航速度:200 千米 / 小时
                      正常航程:1090 千米
                      带副油箱航程:1300 千米
                      最大爬升率:175 米 / 分钟
                      实用升限:5900 米
                      机组人员:2 - 3 人
                      有效载荷:可载 18 名乘客或 1500 千克货物
                      武器装备:顶部炮塔配备一挺 7.9 毫米 MG - 15 机枪或 13 毫米 MG - 131 机枪;驾驶舱配备一挺 MG - 15 机枪;两侧舷窗各配备一挺 MG - 15 机枪;可携带 10 枚 50 千克炸弹或 2 枚 250 千克炸弹 。

                      实战战术:
                      1、伞降自家
                      2、伞降敌后,精心挑选空降位置,目的是分割敌军、控制交通枢纽。有条件要事先用侦察机侦查,先发战斗机护航。大婶很慢,碰到截击机和重型高射炮,基本没活路。
                      3、轰炸,不能去高射炮多的地方,注意敌军航空兵蓝条。


                      IP属地:辽宁11楼2025-03-07 17:58
                      回复
                        12、宝马 R75 摩托车
                        任何一名德军士兵都梦想拥有一辆配备 MG - 34 机枪的宝马 R75 摩托车,它适用于指挥和控制部队,也非常适合在被占领土上对付敌人,还可用于巡逻和侦察。
                        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重量:670 千克
                        发动机功率:26 马力
                        速度:92 千米 / 小时

                        实战战术:先遣侦查,D键护体


                        IP属地:辽宁12楼2025-03-07 18:23
                        回复
                          13、“野牛”(Bison)一号自行突击炮(Sd.Kfz.101)
                          装备 150 毫米 sIG 33 L/11.4 火炮,用于支援步兵,车组 4 人,基于一号 B 型坦克(PzKpfw I Ausf B)底盘制造。战斗室仅由大型箱式装甲保护,顶部敞开。1940 年 1 - 2 月,阿尔凯特公司(Alkett)共制造了 38 辆。其设计目的是在进攻时为步兵提供烟雾和火力支援。一号突击炮在法国、巴尔干半岛和苏联投入使用,最初配属坦克师,后配属坦克军。最后一辆该型突击炮于 1943 年底从第 704 步兵团退役 。
                          装甲:厚达 13 毫米
                          重量:8.5 吨
                          武器:150 毫米 L11 榴弹炮(备弹 14 发)
                          发动机功率:100 马力
                          速度:40 千米 / 小时
                          车组人员:4 人

                          实战战术:
                          1、R碉堡
                          2、R坦克
                          3、直射比曲射准


                          IP属地:辽宁13楼2025-03-07 18: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