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套丛书与政协结缘
郑鼎文
这是2014年上半年陕西省政协机关报《各界导报》的一篇征文,我据实而写,后略有修改,发表于当年8月16日的《各界导报》,现在此刊发,一记往事。
——题记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编辑:朱涛 时间:2014-08-16 14:42:07)
2012年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经过好几个彻夜难眠的思考后,我决定去岐山县政协找付乃璋主席,谈谈组织编辑周文化丛书一事。
说起编这套书,还得从另一件事话起。2011年8月31日,秋风送爽,丹桂飘香,我和几位同仁发起成立了岐山周文化研究会,旨在为周文化发祥地岐山做些有益的事情。同年年底,研究会精心筹划的首届周文化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转眼又到春季,筹划研究会新一年活动临近。我想到骨干成员中有家乡情结甚浓、周文化积淀颇深的十来位同仁,其中几十年如一日探讨青铜文化者有之,长期研究周公、召公、太公者有之,钟情姓氏文化者有之,潜心研读《周易》者有之,深入解读《周礼》者有之,倾力钻研周文化历史典故者有之,坚持搜集甲骨文资料者有之,费心破解周三王身世者有之,便想,何不把大家组织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分担任务, 编著一套周文化系列丛书呢?在这些同仁中,大多数已经过了花甲之年, 也有过古稀奔耄耋的,及时组织大家编著丛书,不仅可以弘扬博大精深的周文化,也有抢救珍贵资料的迫切性。如若这些宝贵文化积累随人去而散,将是何等遗憾的事。
想到这些, 我既感到兴奋,更感到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然而,正当我激情满腔、心潮澎湃之时,另一个问题却出现了。其实,编书这件事,不仅需要研究会成员挖掘潜能、投入时间精力,还需要经费支持和联系出版发行。 在苦恼中,我想起了岐山县政协主席付乃璋。付主席履职近两年,就把县政协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干部群众有口皆碑。县政协学习与文史资料委员会每年都要组织编辑文史资料,我们的周文化丛书编著不正好与此契合吗?
2012年3月16日下午,我前往县政协拜访付主席。 真巧,他恰好独自在办公室。 一见面,他热情地为我让座沏茶,我开门见山直奔正题,按照原来列好的提纲,仅用二十来分钟就把事儿说清了。付主席边听边做记录, 听我介绍完,他当即表示赞同。 他说,这是一件大好事,也在政协的工作范围,咱们岐山是周文化发祥地,在编写文史资料方面得天独厚、 得地独厚、得史独厚,你们退休的老同志这么热心,也有这方面的积累,也算得人独厚。
阳春三月,草木争荣,丛书编撰也进入了快车道。 仅过了四天,我就接到通知,应约去县文化馆参加会议面商事宜。 去后才知道,我的提议已经研究通过了。 会上,我与县政协的同志达成一致意见,周文化研究会负责撰写,县政协负责出版发行, 写成后以每千字30元稿费标准作象征性补助。
4月26日,岐山县政协聘请参与编著周文化丛书的同志为政协文史研究员,并就编辑丛书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之后,我们这些文史研究员按各自分担任务,开始用全身心投入丛书编撰工作。
转眼三个月过去,岐山县政协针对《新编周文化丛书》进展开了讨论会,给了我们更清晰的编辑思路和激励政策,有力推动了周文化丛书编著工作。 会后,编写工作按期顺利推进。
不久, 付乃璋主席找我谈话,要我在北京、西安和宝鸡的专家学者中推荐高水平人员参与丛书的审稿工作。 我根据编著内容,从专业对口角度推荐了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徐天进、雷兴山,西北大学教授高立勋,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孟建国,宝鸡周秦文化研究会会长霍彦儒等诸位饱学之士。
随后, 陆续完稿的书卷便相继交到审稿者手中。 在县政协领导的安排下, 督促未完稿和完稿送阅同时进行, 加快了编著进程和审稿进度。
2013年, 我被增补为岐山县政协特聘政协委员。
今年春节过后,岐山县政协又一次召开专门会议,集中研究改稿和校版工作,这套八本的周文化丛书,有望在今年国庆节前出版发行。
历经两年,丛书编著工作即将落下帷幕。 在金秋时节,我们终于可以收获这用心血浇灌的累累硕果。激动、喜悦、欣慰的心情,是对我们编著人员最好的回报。
(作者系岐山县政协特聘委员兼文史研究员, 岐山周文化研究会会长,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郑鼎文
这是2014年上半年陕西省政协机关报《各界导报》的一篇征文,我据实而写,后略有修改,发表于当年8月16日的《各界导报》,现在此刊发,一记往事。
——题记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编辑:朱涛 时间:2014-08-16 14:42:07)
2012年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经过好几个彻夜难眠的思考后,我决定去岐山县政协找付乃璋主席,谈谈组织编辑周文化丛书一事。
说起编这套书,还得从另一件事话起。2011年8月31日,秋风送爽,丹桂飘香,我和几位同仁发起成立了岐山周文化研究会,旨在为周文化发祥地岐山做些有益的事情。同年年底,研究会精心筹划的首届周文化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转眼又到春季,筹划研究会新一年活动临近。我想到骨干成员中有家乡情结甚浓、周文化积淀颇深的十来位同仁,其中几十年如一日探讨青铜文化者有之,长期研究周公、召公、太公者有之,钟情姓氏文化者有之,潜心研读《周易》者有之,深入解读《周礼》者有之,倾力钻研周文化历史典故者有之,坚持搜集甲骨文资料者有之,费心破解周三王身世者有之,便想,何不把大家组织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分担任务, 编著一套周文化系列丛书呢?在这些同仁中,大多数已经过了花甲之年, 也有过古稀奔耄耋的,及时组织大家编著丛书,不仅可以弘扬博大精深的周文化,也有抢救珍贵资料的迫切性。如若这些宝贵文化积累随人去而散,将是何等遗憾的事。
想到这些, 我既感到兴奋,更感到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然而,正当我激情满腔、心潮澎湃之时,另一个问题却出现了。其实,编书这件事,不仅需要研究会成员挖掘潜能、投入时间精力,还需要经费支持和联系出版发行。 在苦恼中,我想起了岐山县政协主席付乃璋。付主席履职近两年,就把县政协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干部群众有口皆碑。县政协学习与文史资料委员会每年都要组织编辑文史资料,我们的周文化丛书编著不正好与此契合吗?
2012年3月16日下午,我前往县政协拜访付主席。 真巧,他恰好独自在办公室。 一见面,他热情地为我让座沏茶,我开门见山直奔正题,按照原来列好的提纲,仅用二十来分钟就把事儿说清了。付主席边听边做记录, 听我介绍完,他当即表示赞同。 他说,这是一件大好事,也在政协的工作范围,咱们岐山是周文化发祥地,在编写文史资料方面得天独厚、 得地独厚、得史独厚,你们退休的老同志这么热心,也有这方面的积累,也算得人独厚。
阳春三月,草木争荣,丛书编撰也进入了快车道。 仅过了四天,我就接到通知,应约去县文化馆参加会议面商事宜。 去后才知道,我的提议已经研究通过了。 会上,我与县政协的同志达成一致意见,周文化研究会负责撰写,县政协负责出版发行, 写成后以每千字30元稿费标准作象征性补助。
4月26日,岐山县政协聘请参与编著周文化丛书的同志为政协文史研究员,并就编辑丛书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之后,我们这些文史研究员按各自分担任务,开始用全身心投入丛书编撰工作。
转眼三个月过去,岐山县政协针对《新编周文化丛书》进展开了讨论会,给了我们更清晰的编辑思路和激励政策,有力推动了周文化丛书编著工作。 会后,编写工作按期顺利推进。
不久, 付乃璋主席找我谈话,要我在北京、西安和宝鸡的专家学者中推荐高水平人员参与丛书的审稿工作。 我根据编著内容,从专业对口角度推荐了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徐天进、雷兴山,西北大学教授高立勋,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孟建国,宝鸡周秦文化研究会会长霍彦儒等诸位饱学之士。
随后, 陆续完稿的书卷便相继交到审稿者手中。 在县政协领导的安排下, 督促未完稿和完稿送阅同时进行, 加快了编著进程和审稿进度。
2013年, 我被增补为岐山县政协特聘政协委员。
今年春节过后,岐山县政协又一次召开专门会议,集中研究改稿和校版工作,这套八本的周文化丛书,有望在今年国庆节前出版发行。
历经两年,丛书编著工作即将落下帷幕。 在金秋时节,我们终于可以收获这用心血浇灌的累累硕果。激动、喜悦、欣慰的心情,是对我们编著人员最好的回报。
(作者系岐山县政协特聘委员兼文史研究员, 岐山周文化研究会会长,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