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接受自己的平凡和不平凡。
(本文会说到巢湖的过去以及未来,是巢湖的“一生”,相对的范围扩大,意在让大家知道相关联的知识,而不是盲目自我相信一种结果)
巢湖是个美丽的地方,只论风景,在安徽还是不错的。(不过个人审美更喜欢的是隔壁的含山,我不是含山人)。
缘起:在全国有很多县,总会和身边的县有所交集,区划有过交扯,称为所谓的兄弟县,就像桐城与枞阳,广德与郎溪,和县与含山,而巢湖的亲兄弟历史上实际是无为。但是现在的巢湖和无为文化以及语言差别还是有点大的,似乎只有和县含山差别在以上兄弟县里面差别最小,巢湖的主体语言跟和含其实更接近,在安徽城市里,其实语言发音生活习惯最接近的不是合肥,反而是芜湖(虽然我个人对芜湖并无太多亲切感,但和含巢语言跟芜湖市区最为接近,或者说芜湖话最接近和含巢也行)。
中道崩殂:巢湖和无为在古代地理区划总是来来回回,一开始政治中心都还是在巢湖范围内。但是从宋朝开始无为升格为无为军(宋朝的特殊区划,级别基本可以看做当时的弱化州,相当于现在弱化地级市)从此以后无为地位基本超过了巢湖,虽然宋朝后无为降级为散州,相当于由弱地级市变为县级市。但终究超过巢湖。
也不过是时代的幸运儿:要说巢湖如何兴起,实际上是一个特殊时期的产物。民国开始,中国对城市的概念其实是参照西方的,古代的州府不存在了,反而学的西方小市概念,市就是市,县就是县的思维,在这种思路下很多州府被打倒,是所有州府,包括苏州,常州等等,这也是庐州变成合肥县,滁州叫滁县的由来。如果你嘴贱,苏州叫吴县也不是不可以。很多铁路工矿类型的城市兴起。如果你有心看看日本,韩国,乃至中国台湾,就能看出这种影子,被西方思维冲击了。实际上很快发现对于中国这个广土且人口众多的国家不适用。
而巢湖升级地级市,就是最后一批西方经济思维的产物,当时的巢湖因为淮南铁路(那个时候铁路稀少,有个铁路,也是一种优势),当时的巢湖经济因为铁路优势相对周边略好一点,所以就成为了地级市。巢湖称为地级市是1999年7月,2011年8月巢湖分的,也就是说,所谓地级巢湖市存在时间非常短,12年,很多人好像觉得巢湖存在了很久一样,这是错觉。如果算算,还不如拆分巢湖后的时间长。毕竟巢湖拆了快14年。
“德”不配位,没人理:前面说过,巢湖作为地级市,实际上历史上第一次,而当时的下辖县,如果把古代州府对应现在地级市,历史地位和县,无为,资格都比巢湖老,巢湖没有向心力。
历史文化还是很重要的,举个例子苏州虽然看起来分散,但是分离感不强,但是就算是发展还不错的无锡。江阴,宜兴 的分离感最强,因为无锡地位一直不高,忽然拔高,江阴不服,宜兴不愤。
醒来终是梦一场:因为没人搭理,周边城市强势,发展合肥芜湖的需要,巢湖还是拆了,坐了12年梦,终究醒了,而且以后巢湖基本告别地级市行列,因为试验过,不适合。
未来巢湖经济会怎样:整体上,不太看好,但也不是那么悲观。
不看好,其实非常简单,从大的格局看,合肥发展的方向不在东边,肥东不行,你可以说瑶海不行,肥东有地震。巢湖发展不快,那怪谁呢,因为定位上巢湖就是合肥的后花园,是那种类似风景区的地方。毕竟合肥的地形以及本土人文找不出特别好的宣传点,也就是那个巢湖(我指的是湖)算美丽地带了,这种概念一产生,县级巢湖市也不会作为工业发展的主体地区了(还有一些东西不好说,如果巢湖真发展好了,巢湖人更不会接受合肥)。
这样的话看起来是不是巢湖就很悲观呢,实际上并不是,在安徽,或者说全国,你所在的城市不差,你的下限就不差,怎么人均也是县级十名左右,十名左右其实是优等生,已经是“不平凡了”,这就叫做接受自己的平凡和不平凡。自己的平凡就是没有地级市的命,不平凡就是比安徽普通县好得多。
最后说一句,有个人,说我的预测不痛不痒,但十年前我说安徽会高速发展的时候,骂我的很多,我说滁州南通会高速发展,蚌埠会衰退,骂我的也很多,真的不痛不痒,就不会那么多人“痛”了,这就像算命,骗人的就会说,你这辈子大富大贵,虽然假话,听得人爱听,或者说你有血光之灾,再给个解法。如果我说真话,你这辈子平平凡凡,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些人,就跳起来了,你说的不痛不痒,实际上,中国上千个县,你见过几个又痛又痒了,十年除了个别几个,很多县,十年前什么样,十年后还是什么样。哪有那么多,非富即贵,个个算命想当皇帝,虽然“痛痒”了,但不过是假话,一个省站在风头上的县,往往每十年就那么十来个,剩下的都是背景板
(本文会说到巢湖的过去以及未来,是巢湖的“一生”,相对的范围扩大,意在让大家知道相关联的知识,而不是盲目自我相信一种结果)
巢湖是个美丽的地方,只论风景,在安徽还是不错的。(不过个人审美更喜欢的是隔壁的含山,我不是含山人)。
缘起:在全国有很多县,总会和身边的县有所交集,区划有过交扯,称为所谓的兄弟县,就像桐城与枞阳,广德与郎溪,和县与含山,而巢湖的亲兄弟历史上实际是无为。但是现在的巢湖和无为文化以及语言差别还是有点大的,似乎只有和县含山差别在以上兄弟县里面差别最小,巢湖的主体语言跟和含其实更接近,在安徽城市里,其实语言发音生活习惯最接近的不是合肥,反而是芜湖(虽然我个人对芜湖并无太多亲切感,但和含巢语言跟芜湖市区最为接近,或者说芜湖话最接近和含巢也行)。
中道崩殂:巢湖和无为在古代地理区划总是来来回回,一开始政治中心都还是在巢湖范围内。但是从宋朝开始无为升格为无为军(宋朝的特殊区划,级别基本可以看做当时的弱化州,相当于现在弱化地级市)从此以后无为地位基本超过了巢湖,虽然宋朝后无为降级为散州,相当于由弱地级市变为县级市。但终究超过巢湖。
也不过是时代的幸运儿:要说巢湖如何兴起,实际上是一个特殊时期的产物。民国开始,中国对城市的概念其实是参照西方的,古代的州府不存在了,反而学的西方小市概念,市就是市,县就是县的思维,在这种思路下很多州府被打倒,是所有州府,包括苏州,常州等等,这也是庐州变成合肥县,滁州叫滁县的由来。如果你嘴贱,苏州叫吴县也不是不可以。很多铁路工矿类型的城市兴起。如果你有心看看日本,韩国,乃至中国台湾,就能看出这种影子,被西方思维冲击了。实际上很快发现对于中国这个广土且人口众多的国家不适用。
而巢湖升级地级市,就是最后一批西方经济思维的产物,当时的巢湖因为淮南铁路(那个时候铁路稀少,有个铁路,也是一种优势),当时的巢湖经济因为铁路优势相对周边略好一点,所以就成为了地级市。巢湖称为地级市是1999年7月,2011年8月巢湖分的,也就是说,所谓地级巢湖市存在时间非常短,12年,很多人好像觉得巢湖存在了很久一样,这是错觉。如果算算,还不如拆分巢湖后的时间长。毕竟巢湖拆了快14年。
“德”不配位,没人理:前面说过,巢湖作为地级市,实际上历史上第一次,而当时的下辖县,如果把古代州府对应现在地级市,历史地位和县,无为,资格都比巢湖老,巢湖没有向心力。
历史文化还是很重要的,举个例子苏州虽然看起来分散,但是分离感不强,但是就算是发展还不错的无锡。江阴,宜兴 的分离感最强,因为无锡地位一直不高,忽然拔高,江阴不服,宜兴不愤。
醒来终是梦一场:因为没人搭理,周边城市强势,发展合肥芜湖的需要,巢湖还是拆了,坐了12年梦,终究醒了,而且以后巢湖基本告别地级市行列,因为试验过,不适合。
未来巢湖经济会怎样:整体上,不太看好,但也不是那么悲观。
不看好,其实非常简单,从大的格局看,合肥发展的方向不在东边,肥东不行,你可以说瑶海不行,肥东有地震。巢湖发展不快,那怪谁呢,因为定位上巢湖就是合肥的后花园,是那种类似风景区的地方。毕竟合肥的地形以及本土人文找不出特别好的宣传点,也就是那个巢湖(我指的是湖)算美丽地带了,这种概念一产生,县级巢湖市也不会作为工业发展的主体地区了(还有一些东西不好说,如果巢湖真发展好了,巢湖人更不会接受合肥)。
这样的话看起来是不是巢湖就很悲观呢,实际上并不是,在安徽,或者说全国,你所在的城市不差,你的下限就不差,怎么人均也是县级十名左右,十名左右其实是优等生,已经是“不平凡了”,这就叫做接受自己的平凡和不平凡。自己的平凡就是没有地级市的命,不平凡就是比安徽普通县好得多。
最后说一句,有个人,说我的预测不痛不痒,但十年前我说安徽会高速发展的时候,骂我的很多,我说滁州南通会高速发展,蚌埠会衰退,骂我的也很多,真的不痛不痒,就不会那么多人“痛”了,这就像算命,骗人的就会说,你这辈子大富大贵,虽然假话,听得人爱听,或者说你有血光之灾,再给个解法。如果我说真话,你这辈子平平凡凡,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些人,就跳起来了,你说的不痛不痒,实际上,中国上千个县,你见过几个又痛又痒了,十年除了个别几个,很多县,十年前什么样,十年后还是什么样。哪有那么多,非富即贵,个个算命想当皇帝,虽然“痛痒”了,但不过是假话,一个省站在风头上的县,往往每十年就那么十来个,剩下的都是背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