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用政令去引导百姓行为统一,用刑罚来规范百姓行为划一,百姓虽然可暫时约束自己,然而他们没有羞耻心所以也不会自觉;如果用(自身)的德来引导百姓思想统一,用(自身)的礼来教导百姓行为划一,百姓因为有廉耻之心,不但会自觉而且会举一反三。
统一于什么?
道之于政就是统一于政令,那是目标;齐之于刑就是划一于刑法,这是底线。道之于德就是统一于德性,那是源动力也是方向;齐之于礼就是划一于礼教,这是制动力更类似于保证秩序的车道分隔线。民免而无耻就是说不是不自制然而却不能持续,因为那是被动的绑架;有耻且恪就是说不仅能做到而且能扩展,因为这是能动的自觉。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翻译时一定要加上“自身”二字。因为自身无德、无礼而对他人提出道德的要求的背后是欲望,欲望是一种极端,极端的欲望只能由极端的政法去控制;也可以说自己没有的也给不了他人,否则就是虚伪,虚伪的只能带来虚伪或反抗。
统治者自身不统一的分裂必定是暴力政法的助燃剂,因此,他们一定也可以成为美好道德的推动者~只要他们返身而诚。
格:推究。格物一定是为了致知,知离不开原理或规律,原理、规律最好去用于每一个实践。
耻,在本章是孔子着重强调的一个概念,那么耻是什么?它从哪里而来?知道了耻是什么也就知道了它来自哪里,反过来也一样。
孟子说,“无耻之耻,无耻矣”,也就是说没有耻心或没有耻感的那种耻,才是真(根本上、本质上)的无耻,换句话说就是不知道什么是耻辱的人才是真的无耻~人不可以无耻。
那么概念上还是躲不开何为耻这个问题。
耻:先秦写作恥,耳、心的组合。眼耳鼻舌身给我们自身以外的感知,心在西方近似的为灵魂+意志,所感知的表象违心能带来痛苦(不舒服),感知和心的统一则快乐。当下感觉痛苦的人会有一定的反应,如果不自觉知则反是,不自觉知的曰不自觉~不自觉者处处被动仍不自知,没任何反应,是真的无耻,因为这是他真的耻辱~孟子说: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被动带来的痛苦表面上、暂时的是耻,所以它是貌似,明白时那叫动力、是荣誉的种子;对它的没感觉才是永久的、本质上的耻,所以它是真的,因为这是自己造成的结果,或者说原因在于自己。
不要说你对世间的功名利禄不在意,不在意的不是没意识,放下的一定曾经提起过,刘姥姥装疯卖傻的背后有着极其敏锐的羞耻心。
于是出现三个问题:
1、为什么是耳,不是眼、鼻、舌、身来代表感知与心的组合?佛曰:“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通俗点讲,耳听为虚,如果耳朵听到的都能让你有一定的反应,更何况眼见?身触?
2、何为心?心不等于意识或感觉,尼采说:具有自由精神和自由之心的人,这个人的脑袋只是他心的器官。比如两个人聊天,一个人对当时聊的话记忆深、记得多、还能有所联想,我们说这个人有心,相反的我们称之为无心。我们决不能说那个无心人聊天时是没有意识的,否则他不可能去和人正常聊天,但我们可以说那个人意识不在场。所以说意识不是心,命令意识在场的是心;看见了好像没看见是无心,命令我意识要专注的是心;对意识的意识是心,对感觉的感觉是心;我为我心,自觉或曰自在、自洽、自由为心~“彼无所依而住,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的为心。
3、孟子说:机变之巧者,无耻。这里我们又解释说无耻者是不自觉所以被动却不自知的人,这似乎和我们的生活常识相悖,因为生活中机变之巧者都是一些对利益极其勤快主动的人。
我们只能说,这样的人是貌似主动的人,因为过于主动的必是被动,物极必反,他们似乎过分的灵活了。或者说他们只盯着部分和短暂,却在整体和长远上被动,毕竟“捣鬼有术也有效,成大事者历来无有”~最终被动。
4、“人不可以无耻”,耻辱是一种痛苦,为什么我们需要它?“不可以”强化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可能”强调着客观的决定力量。 于是人不可以没有外界带来的痛苦的等价表示就是你应该主动去外面找痛苦,那叫刻苦、叫谦卑。而且人不可能不遇到外界带来的痛苦也告诉我们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迎接,这就叫自觉、自由或自在。
所以羞耻之心是自己身心或言行主动的统一(平衡)过程带来的觉悟,耻感是自觉到自己还缺乏统一(平衡)的主动意识,是自己对照比较着统一(平衡)的理念而进行的自责自励~“求有益于我,求在我也”,而且觉悟后就不痛苦了~“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平衡必有左有右,主动平衡的前提是我心要“中”~要树立一个“道”,有“仁”、有“德”、有“礼”的理念,要“尽己心”要“知己性”。
耻感,就是自己向自己提前忏悔 !因为 “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因为“真理即是真理自身的标准,也是错误的标准,正如光明显示了光明,也显示着黑暗”。
无耻之耻,不能归责于心灵以外的人和事,因此也不能求助于道德以外的力量,但他会通过心灵以外的人和事而显现。假如“无耻之耻”是因外部的因素而产生,你将耻无止境,因为外部原因生灭不停层出不尽~你都不是主动者。
你只能管住你自己,因为我们的被动往往都是由于我们自己内心的颠倒。
所以“政、刑”是末,“德、礼”是本。“德、礼”不行,只能用“政、刑”弥补,亡羊补牢而已,不然怎么办呢?
孔子只不过在告诫后人,努力去做吧,但不要止步于现实~它是可喜的也是可怖的,否则连你已经拥有的也将失去。
政治的追求,法制社会并非理想,老人常说:目标定到月亮上,掉也掉到树梢上。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即:目标定到树梢上,就有掉到地上的风险 ?
子曰::用政令去引导百姓行为统一,用刑罚来规范百姓行为划一,百姓虽然可暫时约束自己,然而他们没有羞耻心所以也不会自觉;如果用(自身)的德来引导百姓思想统一,用(自身)的礼来教导百姓行为划一,百姓因为有廉耻之心,不但会自觉而且会举一反三。
统一于什么?
道之于政就是统一于政令,那是目标;齐之于刑就是划一于刑法,这是底线。道之于德就是统一于德性,那是源动力也是方向;齐之于礼就是划一于礼教,这是制动力更类似于保证秩序的车道分隔线。民免而无耻就是说不是不自制然而却不能持续,因为那是被动的绑架;有耻且恪就是说不仅能做到而且能扩展,因为这是能动的自觉。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翻译时一定要加上“自身”二字。因为自身无德、无礼而对他人提出道德的要求的背后是欲望,欲望是一种极端,极端的欲望只能由极端的政法去控制;也可以说自己没有的也给不了他人,否则就是虚伪,虚伪的只能带来虚伪或反抗。
统治者自身不统一的分裂必定是暴力政法的助燃剂,因此,他们一定也可以成为美好道德的推动者~只要他们返身而诚。
格:推究。格物一定是为了致知,知离不开原理或规律,原理、规律最好去用于每一个实践。
耻,在本章是孔子着重强调的一个概念,那么耻是什么?它从哪里而来?知道了耻是什么也就知道了它来自哪里,反过来也一样。
孟子说,“无耻之耻,无耻矣”,也就是说没有耻心或没有耻感的那种耻,才是真(根本上、本质上)的无耻,换句话说就是不知道什么是耻辱的人才是真的无耻~人不可以无耻。
那么概念上还是躲不开何为耻这个问题。
耻:先秦写作恥,耳、心的组合。眼耳鼻舌身给我们自身以外的感知,心在西方近似的为灵魂+意志,所感知的表象违心能带来痛苦(不舒服),感知和心的统一则快乐。当下感觉痛苦的人会有一定的反应,如果不自觉知则反是,不自觉知的曰不自觉~不自觉者处处被动仍不自知,没任何反应,是真的无耻,因为这是他真的耻辱~孟子说: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被动带来的痛苦表面上、暂时的是耻,所以它是貌似,明白时那叫动力、是荣誉的种子;对它的没感觉才是永久的、本质上的耻,所以它是真的,因为这是自己造成的结果,或者说原因在于自己。
不要说你对世间的功名利禄不在意,不在意的不是没意识,放下的一定曾经提起过,刘姥姥装疯卖傻的背后有着极其敏锐的羞耻心。
于是出现三个问题:
1、为什么是耳,不是眼、鼻、舌、身来代表感知与心的组合?佛曰:“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通俗点讲,耳听为虚,如果耳朵听到的都能让你有一定的反应,更何况眼见?身触?
2、何为心?心不等于意识或感觉,尼采说:具有自由精神和自由之心的人,这个人的脑袋只是他心的器官。比如两个人聊天,一个人对当时聊的话记忆深、记得多、还能有所联想,我们说这个人有心,相反的我们称之为无心。我们决不能说那个无心人聊天时是没有意识的,否则他不可能去和人正常聊天,但我们可以说那个人意识不在场。所以说意识不是心,命令意识在场的是心;看见了好像没看见是无心,命令我意识要专注的是心;对意识的意识是心,对感觉的感觉是心;我为我心,自觉或曰自在、自洽、自由为心~“彼无所依而住,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的为心。
3、孟子说:机变之巧者,无耻。这里我们又解释说无耻者是不自觉所以被动却不自知的人,这似乎和我们的生活常识相悖,因为生活中机变之巧者都是一些对利益极其勤快主动的人。
我们只能说,这样的人是貌似主动的人,因为过于主动的必是被动,物极必反,他们似乎过分的灵活了。或者说他们只盯着部分和短暂,却在整体和长远上被动,毕竟“捣鬼有术也有效,成大事者历来无有”~最终被动。
4、“人不可以无耻”,耻辱是一种痛苦,为什么我们需要它?“不可以”强化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可能”强调着客观的决定力量。 于是人不可以没有外界带来的痛苦的等价表示就是你应该主动去外面找痛苦,那叫刻苦、叫谦卑。而且人不可能不遇到外界带来的痛苦也告诉我们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迎接,这就叫自觉、自由或自在。
所以羞耻之心是自己身心或言行主动的统一(平衡)过程带来的觉悟,耻感是自觉到自己还缺乏统一(平衡)的主动意识,是自己对照比较着统一(平衡)的理念而进行的自责自励~“求有益于我,求在我也”,而且觉悟后就不痛苦了~“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平衡必有左有右,主动平衡的前提是我心要“中”~要树立一个“道”,有“仁”、有“德”、有“礼”的理念,要“尽己心”要“知己性”。
耻感,就是自己向自己提前忏悔 !因为 “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因为“真理即是真理自身的标准,也是错误的标准,正如光明显示了光明,也显示着黑暗”。
无耻之耻,不能归责于心灵以外的人和事,因此也不能求助于道德以外的力量,但他会通过心灵以外的人和事而显现。假如“无耻之耻”是因外部的因素而产生,你将耻无止境,因为外部原因生灭不停层出不尽~你都不是主动者。
你只能管住你自己,因为我们的被动往往都是由于我们自己内心的颠倒。
所以“政、刑”是末,“德、礼”是本。“德、礼”不行,只能用“政、刑”弥补,亡羊补牢而已,不然怎么办呢?
孔子只不过在告诫后人,努力去做吧,但不要止步于现实~它是可喜的也是可怖的,否则连你已经拥有的也将失去。
政治的追求,法制社会并非理想,老人常说:目标定到月亮上,掉也掉到树梢上。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即:目标定到树梢上,就有掉到地上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