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后人评说
后世有不少人受司马迁所惑,未能看清历史的真相,以致于对李陵持同情态度。但也有一些人能客观分析求证,从扭曲的历史中超脱出来,得出客观正确的结论。明末的大学者,船山先生王夫之,就曾在其巨著《读通鉴论》中,对李陵进行了十分尖锐的批判,连为其辩护的司马迁也一起痛贬了一番。
船山先生《读通鉴论》卷三武帝三十:“司马迁挟私以成史,班固讥其不忠,亦允矣。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有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迁之书,为背公死党之言,而恶足信哉?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关羽之复归于昭烈,幸也;假令白马之战,不敌颜良而死,则终为反面事雠之匹夫,而又奚辞焉?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道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李陵之所以能得到不公正的溢美,这与司马迁在撰史时的偏颇立场是分不开地。若非他“挟私以成史”,以李陵的所作所为,比起洪承畴、汪主席等人又有何不同?为何现今的口碑却有天壤之别?有些人一定要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把李陵冒险出兵的动机美化为一腔忠义,这无疑是违背最基本的逻辑与事实地。每个人都清楚,当最高指挥部已经制订好全盘作战部署后,一个将领最好的爱国方式就是服从调遣,做好本职工作,不计个人得失。李陵不甘于做绿叶,不肯为李广利押送辎重,仗着汉武帝的宠信,自己跑去立功,把当绿叶的任务硬推给其他人,其冒险的动机显然是为了博声誉,立军功,而非无私的为国为民之心。冒险成功了,部下死伤大半他也是不世之功;绝境后手下尽皆战死,他这指挥官却降了敌,继续自己荣华富贵的生活。每当看到李陵之事,笔者便有深刻的感触:当官真好!当小卒太亏!
眼见如今汉奸猖獗,冠冕堂皇地欺世盗名,笔者心中不免忿忿不平。欲将真相揭示于人前,欲让奸邪无所遁形,遂作此文。
后世有不少人受司马迁所惑,未能看清历史的真相,以致于对李陵持同情态度。但也有一些人能客观分析求证,从扭曲的历史中超脱出来,得出客观正确的结论。明末的大学者,船山先生王夫之,就曾在其巨著《读通鉴论》中,对李陵进行了十分尖锐的批判,连为其辩护的司马迁也一起痛贬了一番。
船山先生《读通鉴论》卷三武帝三十:“司马迁挟私以成史,班固讥其不忠,亦允矣。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有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迁之书,为背公死党之言,而恶足信哉?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关羽之复归于昭烈,幸也;假令白马之战,不敌颜良而死,则终为反面事雠之匹夫,而又奚辞焉?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道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李陵之所以能得到不公正的溢美,这与司马迁在撰史时的偏颇立场是分不开地。若非他“挟私以成史”,以李陵的所作所为,比起洪承畴、汪主席等人又有何不同?为何现今的口碑却有天壤之别?有些人一定要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把李陵冒险出兵的动机美化为一腔忠义,这无疑是违背最基本的逻辑与事实地。每个人都清楚,当最高指挥部已经制订好全盘作战部署后,一个将领最好的爱国方式就是服从调遣,做好本职工作,不计个人得失。李陵不甘于做绿叶,不肯为李广利押送辎重,仗着汉武帝的宠信,自己跑去立功,把当绿叶的任务硬推给其他人,其冒险的动机显然是为了博声誉,立军功,而非无私的为国为民之心。冒险成功了,部下死伤大半他也是不世之功;绝境后手下尽皆战死,他这指挥官却降了敌,继续自己荣华富贵的生活。每当看到李陵之事,笔者便有深刻的感触:当官真好!当小卒太亏!
眼见如今汉奸猖獗,冠冕堂皇地欺世盗名,笔者心中不免忿忿不平。欲将真相揭示于人前,欲让奸邪无所遁形,遂作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