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597贴子:2,996,665
  • 4回复贴,共1

详解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声明:此文由赵庚白原创,复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详解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25-03-02 09:07回复
    声明:此文由赵庚白原创,复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详解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原文: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译文:擅长治理兵士的人不用暴力征伐,擅长作战的人不愤怒,擅长战胜敌人的人不迟疑,擅长使用别人的人对人谦让。这是不需规劝停止的品德。这是使用别人的能力,这是与天相比可并列的高品德是古代最佳的境地啊。
    以下分段详细解释,欢迎有识之士光临指正: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25-03-02 09:10
    回复
      原文:善⑴为⑵士⑶者不武⑷,善战⑸者不怒⑹,善胜⑺敌者不与⑻,善用⑼人⑽者为⑾之⑿下⒀。
      译文:擅长治理兵士的人不用暴力征伐,擅长作战的人不愤怒,擅长战胜敌人的人不迟疑,擅长使用别人的人对人谦让。
      注释:⑴“善”擅长;善于。《书·秦誓》:“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辞。”
      ⑵“为”治理。《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⑶“士”武士;兵士。《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
      ⑷“武”指军事征伐等暴力行动。《左传·桓公六年》:“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
      ⑸“战”作战;战争。《书·甘誓》:“大战于甘,乃召六卿。”
      ⑹“怒”气愤;愤怒。《诗·邶风·柏舟》:“薄言往诉,逢彼之怒。”
      ⑺“胜”战胜;胜利。《管子·七法》:“不能强其兵者,而能必胜敌国者,未之有也。”
      ⑻“与”通“豫”。迟疑。《老子》:“与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⑼“用”使用;任用。《诗·大雅·公刘》:“执豕于牢,酌之用匏。”
      ⑽“人”别人;他人。《书·秦誓》:“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
      ⑾“为”wèi对;向。《史记·张丞相列传》:邓通既至,为文帝泣曰:“丞相几杀臣。”
      ⑿“之”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25-03-02 09:11
      收起回复
        原文:是⑴谓⑵不争⑶之德⑷,是谓用人之力⑸,是谓配天⑹古之⑺极⑻也⑼。
        译文:这是不需规劝停止的品德。这是使用别人的能力,这是与天相比可并列的高品德是古代最佳的境地啊。
        注释:⑴“是”代词。此,这;这里。《诗·大雅·崧高》:“因是谢人,以作尔庸。”
        ⑵“谓”通“爲”是。汉·王充·《论衡·答佞》:“ 穿凿垣墙,狸步鼠窃,莫如谓谁。”
        ⑶“争”zhèng通“諍”。直言规劝。汉·刘向·《说苑·臣术》:“有能尽言于君,用则留之,不用则去之,谓之谏;用则可生,不用则死,谓之诤。”又:“争”停止;终止。《康熙字典》又【廣韻】本作諍,諫諍也,止也。【孝經·諫諍章】天子有爭臣七人。【韻會】俗作争,非。
        ⑷“德”道德;品德。《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
        ⑸“力”能力。 《易·系辞下》:“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⑹“配天”与天相比并。《书·君奭》:“故 殷 礼陟配天,多历年所。” 蔡沉 集传:“故 殷 先王终以德配天,而享国长久也。
        ⑺“之”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左传·子鱼论战》:“天之弃商久矣。”
        ⑻“极”最佳或最坏的境地。《孟子·梁惠王下》:“君王之好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⑼“也”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呀”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25-03-02 09: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