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各种颠倒黑白的搞得受不了了
简而言之就是,因为被背刺的很彻底啊。但凡去了 ,第一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那些对自己都很忠心的手下和亲信,第二秦国本身战略方向与他自己的严重冲突且秦廷战略决策错误,第三是确实身体情况非常糟糕去不了。
天天刻意忽略老白去长平之前特地预警忽略卫先生这些各种一系列事然后颠倒黑白是第一次就想派他去他不去,然后一顿说什么得听领导话的
是不是跪久了
一、
去长平之前–白起担心秦王虽然授予官职但是又得不到信任,特地提醒预警,得到口头答复。
也就是长平之战之前就存在微妙的信任问题,而且已经能明显察觉出来。
以防有的人看不懂故意歪曲有的话的意思,翻译一下。
恐授事而不见任–担忧授予职位但不被信任。
授事:授予职位。计功而行赏,程能而授事。(《韩非子·八说》)
见:表被动,相当于“被”。“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任:信任 “王甚任之”(《屈原列传》)
参考资料:
若仲舒抑于孝武,贾谊失于汉文,盖复是其轻者耳。故白起有云:‘非得贤之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得贤而不能用,用而不能信,功业岂可得而成哉!《晋书》
牧曰:“武安君谓秦王云:‘非成业难,得贤难;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武安君欲为秦王并兼六国,恐授事而不见任,故先陈此言。秦王既许而不能,卒陨将成之业,赐剑杜邮。 《三国志》裴注引会稽典录
两句话一句为华谭所说,一句为钟离牧所说,两个人也互相不认识,引用场景也不一样,且两人活动时间早,所处时代所存资料多,非孤证,且后世文献整理如《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等也都有收录。
二、
长平决战刚打完–直接迎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诗级背刺,整个中国军事史找不出第二例,大胜之后主帅还在前线领兵,后方害了人派回去的亲信谋士。
臣闻 ‘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蚀昴,而昭王疑之。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悟也。愿大王孰察之。 西汉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邹阳活动时间非常非常非常早,约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29年,在《史记》成书之前,上书对象梁王就是窦太后的小儿子刘武。而且他给苏秦的定位完全准确,是燕昭王的臣子。
“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蚀昴,而昭王疑之。”“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悟也。”,太白食昴八年一次,在长平之战当年确实有发生,根据天文学家推测发生于3月21日,换算为秦国的颛顼历为二月十四日,以古代的思维,天象可以帮助战事,但是又能导致人祸,卫先生之事即是如此。
卫先生是白起的亲信谋士,在九月长平之战决战结束后,十月秦军分兵取太原、武安,白起派卫先生回去求军粮,准备攻下邯郸灭赵。
卫先生的事迹在两汉魏晋不乏资料记载,因此也有南北朝的奏疏或者唐代的诗文、宋初的庙文会有提及,战国策在宋朝失传,经过曾巩重新搜集整理为现在版本,但是卫先生要粮的资料宋代未收集到,幸运的是唐代的综合性文献收录部分,所以保存了一点点资料下来供研究观察。比较巧的是,《长短经》(《反经》)的作者是李白的朋友,李白也有诗文描述长平之战的太白食昴一事。
疑似失传的战国策策文:
(唐《长短经》收录,收录的后半部分与战国策基本一致,本篇前前后后其他段落在《史记》、《战国策》均能看见)
(武安君破赵长平军)进围邯郸,而军粮不属,乃遣卫先生言于秦昭王曰:“赵国右倍常山之险,而左带河漳之阻,有代马车骑之利。民人气勇,好习兵战,常会诸侯而一约为之纵长,明秦不弱则六国必灭。秦所以来得志于天下者,赵为之患也。今赖大王之灵,赵军破于长平,其信臣锐卒莫不毕死。邯郸空虚,百郡震怖,士民咸怨其主。诚以此时遣转输、给足军粮,灭赵必矣!灭赵以威诸侯,天下可定,而王业成矣!”秦王欲许之,应侯妒其功,不欲使成,言于秦王曰:“秦虽破赵军,士卒死伤亦众,百姓疲于远输,国内空虚。楚、魏乘虚为变,将无以自守,宜且罢兵。”王从之。
字数问题楼中楼继续

简而言之就是,因为被背刺的很彻底啊。但凡去了 ,第一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那些对自己都很忠心的手下和亲信,第二秦国本身战略方向与他自己的严重冲突且秦廷战略决策错误,第三是确实身体情况非常糟糕去不了。



一、
去长平之前–白起担心秦王虽然授予官职但是又得不到信任,特地提醒预警,得到口头答复。
也就是长平之战之前就存在微妙的信任问题,而且已经能明显察觉出来。
以防有的人看不懂故意歪曲有的话的意思,翻译一下。
恐授事而不见任–担忧授予职位但不被信任。
授事:授予职位。计功而行赏,程能而授事。(《韩非子·八说》)
见:表被动,相当于“被”。“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任:信任 “王甚任之”(《屈原列传》)
参考资料:
若仲舒抑于孝武,贾谊失于汉文,盖复是其轻者耳。故白起有云:‘非得贤之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得贤而不能用,用而不能信,功业岂可得而成哉!《晋书》
牧曰:“武安君谓秦王云:‘非成业难,得贤难;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武安君欲为秦王并兼六国,恐授事而不见任,故先陈此言。秦王既许而不能,卒陨将成之业,赐剑杜邮。 《三国志》裴注引会稽典录
两句话一句为华谭所说,一句为钟离牧所说,两个人也互相不认识,引用场景也不一样,且两人活动时间早,所处时代所存资料多,非孤证,且后世文献整理如《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等也都有收录。
二、
长平决战刚打完–直接迎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诗级背刺,整个中国军事史找不出第二例,大胜之后主帅还在前线领兵,后方害了人派回去的亲信谋士。
臣闻 ‘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蚀昴,而昭王疑之。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悟也。愿大王孰察之。 西汉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邹阳活动时间非常非常非常早,约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29年,在《史记》成书之前,上书对象梁王就是窦太后的小儿子刘武。而且他给苏秦的定位完全准确,是燕昭王的臣子。
“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蚀昴,而昭王疑之。”“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悟也。”,太白食昴八年一次,在长平之战当年确实有发生,根据天文学家推测发生于3月21日,换算为秦国的颛顼历为二月十四日,以古代的思维,天象可以帮助战事,但是又能导致人祸,卫先生之事即是如此。
卫先生是白起的亲信谋士,在九月长平之战决战结束后,十月秦军分兵取太原、武安,白起派卫先生回去求军粮,准备攻下邯郸灭赵。
卫先生的事迹在两汉魏晋不乏资料记载,因此也有南北朝的奏疏或者唐代的诗文、宋初的庙文会有提及,战国策在宋朝失传,经过曾巩重新搜集整理为现在版本,但是卫先生要粮的资料宋代未收集到,幸运的是唐代的综合性文献收录部分,所以保存了一点点资料下来供研究观察。比较巧的是,《长短经》(《反经》)的作者是李白的朋友,李白也有诗文描述长平之战的太白食昴一事。
疑似失传的战国策策文:
(唐《长短经》收录,收录的后半部分与战国策基本一致,本篇前前后后其他段落在《史记》、《战国策》均能看见)
(武安君破赵长平军)进围邯郸,而军粮不属,乃遣卫先生言于秦昭王曰:“赵国右倍常山之险,而左带河漳之阻,有代马车骑之利。民人气勇,好习兵战,常会诸侯而一约为之纵长,明秦不弱则六国必灭。秦所以来得志于天下者,赵为之患也。今赖大王之灵,赵军破于长平,其信臣锐卒莫不毕死。邯郸空虚,百郡震怖,士民咸怨其主。诚以此时遣转输、给足军粮,灭赵必矣!灭赵以威诸侯,天下可定,而王业成矣!”秦王欲许之,应侯妒其功,不欲使成,言于秦王曰:“秦虽破赵军,士卒死伤亦众,百姓疲于远输,国内空虚。楚、魏乘虚为变,将无以自守,宜且罢兵。”王从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