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23日漏签0天
家乡美吧 关注:568贴子:43,866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1 2 下一页 尾页
  • 28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家乡美吧
>0< 加载中...

赤城县正在消失的古堡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只老爷子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赤城县位于张家口地区东部,白河上游。其东接丰宁,南界北京延庆县,西连崇礼、宣化二县。
赤城县因古赤城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古赤城,相传蚩尤所居。”赤城山,“堡东五里,山石多赤”。
赤城,元朝属中书省上都路顺宁府望云县。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六月置赤城堡,并自开平故城移开平卫置今独石口,次年七月又置龙门卫,属京师万全都指挥使司。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置赤城县。
赤城县,属山地地形,境内沟壑纵横,山谷狭窄。境内长城沿线有两千米以上的冰山梁、大南山和一千八百米以上的北高山、摩天岭。
独石口的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属燕国地。秦时,属上谷郡。西汉因之,东汉为上谷郡下洛县之北境。西晋时,属广宁郡之下洛地。北魏时,始见独石口地名,属御夷镇。东魏(北齐)时,属永丰郡。唐时,属河北道妫州怀戌县,河东道新州龙门县。辽属西京道奉圣州龙门县、望云县。金时,属西京路德兴府望云县。元时,属上都路顺宁府望云县、云州望县。明时,为宣府镇开平卫治地。清时,属赤城县。不久,为独石口理事厅治地。
独石口,自古以来素有“控扼南北,实为古今巨防”之称。它所领辖的独石路,是明代的重兵之地。正如明代分守口北的参将李仙凤在《独石》一诗中描写的那样:“俯览山河归指顾,藜光剑气总相联。”更是一方“甲士九关屯虎豹,风云万里护金汤”的军事战略要地。



  • 只老爷子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一、赤城镇
从镇宁堡顺原道返回,在汤泉水库继续向东而行,继而偏向东南而下,在兴仁堡掉转180度后,驶上通往独石的公路。很快我们便到达了如今赤城县的县府所在地——赤城镇,也即明时的赤城堡。
赤城堡“明宣德五年(1430年),阳武侯薛录建。城周3里184步、高3丈、顶宽1.5丈、底3丈。城楼4,门2:东曰崇宁,南称大定。”(贾全富主编《古镇独石口》)赤城北控独石、马营、云州,东拒雕鄂所,南下隆永之路,为独石路的腹中要地。
如今的赤城堡城墙早已淹没在现代化的楼宇和街巷之中,已难以找到古城堡的墙体遗迹,只是城北山坡之上烈士陵园边的残墩台,还在告诉我们这儿曾是一座古军事要塞的所在。这座墩台残高足有3米,残塌成土丘之状。站在墩台之顶,眺望赤城四面环山,城中排排红砖瓦房整齐有序,幢幢白色高楼错落有致,南北、东西主干道交汇的“十字”路口正中,坐落一座高大而雄伟的鼓楼。
2.古遗迹
城中高矗的鼓楼是赤城保存下来的惟一一座完整的明代建筑,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鼓楼巨大的砖石基座上,建有双层飞檐阁楼。基座中有券门贯穿南北,北曰控驭,南曰(宀+隽)明。北侧面左右各有一道小门。座上阁楼斗拱清楚可见鲜艳彩绘。
在城东侧,我们还发现一座拆毁过半民宅横山头露出的木结构梁拱,根根粗大的木柱雕工精致,实为精品,可惜不久之后这间老宅将被拆毁,估计木柱也难逃厄运。
城中有一处据称是地主家宅的旧址上,虽然老宅已消失,但却留下了一对精美的圆形石门墩。



2025-05-23 19:58:43
广告
  • 只老爷子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只老爷子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只老爷子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二、独石与独石城
顺着正在拓宽修建的公路继续向北,跨过独石口桥,西侧田野中一片参天古榆,这便是独石所在。由于独石路和独石口的来历均与独石有关,故特在此讲讲独石的故事。
1.独石
城南里许,一块巨石平地突起,青苍孤立,这块巨石被称之为独石。早在1500年以前,郦道元考察沽水(白河)来到这里时,就对这座“孤石孤生,不因阿而自恃”的巨石惊叹不已,并亲自作为丈量:“其周围才百余丈,高不及二丈,与园囿中假山相似。”(郦道元《水经注》)据现今实测,石身高8.7米,方圆78米,顶直径8.5米。
独石之上曾建有独石亭。亭建于何时已无考,但在清代康熙年间进行过重修。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八日,王之任奉命赴独石口出任独石路参将之后,以为“亭之兴废,城之盛衰所由系也”,“今吾官其地,是我之责也”。遂动用自己的俸钱,并在其下属赤城都、镇安、龙门所、滴水崖等城堡守备各官的赞助之下,进行了重修工程。峻工之后,由其子王秉璋撰写了《重修独石亭记》。据说,独石亭及其匾额俱在“文革”中被毁。
独石之北,还曾有庙曰独石庙,系明正统七年(1442年)所建,是“祈土神”的地方。庙的对面,有坐南朝北的戏楼一座。在这里每年都有定期的祭日和庙会。此庙也在“文革”中被毁。
如今的独石,赤色的石崖屹立于田野之中,古榆树遮天而蔽日。西侧“一石飞来”、“突兀”“孤秀”石刻,清晰可见,仍保存下古时的风采。独石已是赤宝公路边上的一座公园,南来北往之行客,无不为其所吸引。
独石虽不大,但却清秀而迷人。下面以一首元代开平府尹、礼部尚方马祖常600年前的一首诗结束此次独石之行。“湫濑喧石梁,临流不肯渡,与客坐忘归,山寒日将暮。”



  • 只老爷子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2.独石城
独石并无城,是因明初开平卫治由元上都移驻独石口,为防寇固边而由皇帝亲自下诏修建的。
据《明史•薛录传》载,宣德年间,薛录数佩镇朔大将军印,巡边护饷,出入于开平、独石、宣府间。上言永宁卫团山及雕鄂、赤城、云州、独石宜筑城堡,便守御。宣德五年(1430年)诏发36000赴工,精骑1500护之,皆听薛录节制。是年四月开工,“阳武筑独石,躬勤早暮”,两月后便筑成。
《宣府镇志》亦载:宣德年间,左都督薛录奏允上都旧开平移驻于此,委指挥杜衡筑城包甃砖石,方9里12步,城楼4,角楼4,城铺8,门3:东曰常胜,西曰常宁,南曰永安。
在其后的三百多年中,由于战争的破坏,屡毁屡修。其中规模较大的修复和增筑有四次:
第一次,是明正统二年(1437年)。据《明史•魏源传》载:正统二年,英宗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派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杨洪副之,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
第二次,是明景泰三年(1452年)。正统十四年(1449年)已巳秋七月瓦剌入,守备杨俊先遁,与马营皆陷,云州继陷,诸堡胥警溃。景泰元年(1450年),少保于谦请遣镇朔大将军昌平侯杨洪行障塞。洪言独石八城胥宜修复。又诏都督董斌提督独石、马营、云州、雕鄂、赤城、龙门、长安岭、李家庄(即龙门所)诸城工。于景泰三年,八城皆修复。独石城,方五里,高四仞,厚三仞。
第三次,是明万历十年(1582年)。明嘉靖年间,由于俺答猖獗,每逢内犯,必毁城垣。尤以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数万骑入塞时,对独石城的疯狂践踏,是继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之后,又一次最为严重的破坏。二十三年后,即万历十年(1582年),朝廷准其对独石城垣又进行了一次较为重要的修缮。不仅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展筑,而且又全部甃砖。竣工之后,宣大总督郑洛亲赴独石巡察验工,并书写了修独石城碑。此时,城围1031丈7尺,即6.8里许,虽小于初筑时的九里十二步,但较景泰年修复后的五里又增扩了1.8里多。墙高也由原来的三丈二尺,增高到三丈七尺。整个修缮工程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二月完工。



  • 只老爷子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四次,修复已是清乾隆七年(1743年)的事。九年三月起工,十一年九月完工。
如今的独石城,一条公路从东侧切过,于南墙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豁口。西墙尚有部分残砖保存,南墙外侧城砖基本保存,东墙已被毁成土垄,北墙隐于农舍中未见保存状况。


  • 只老爷子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顺着镇政府门前东西主干道向西,西券门便在干道的尽头。这是一座带有翁城的券门,周边的外包砖都已被拆殆尽,惟留一圈残破的土墙,带显出翁城当年的壮观。顺着翁城土墙登上西墙,眺望整个独石城周边。西北侧山梁之上屹立三座残台,一道残破的边墙连接着三座残台,这便是西栅子口一带的边墙,据说也独石路保存较好的一段。正北一座锥形的小山立于峡谷正中,此山为毡帽山,也称之为簪缨山,这里便是独石口关口所在。
整个西墙的外包砖基本被拆,毁坏程度也较为严重。只有翁城南侧有一段包砖残墙,因为这段砖墙被围在一农舍之内。眺望翁城北侧,还可见一座包砖的墙台残基。翁城南侧西墙中部,还有一段向外延伸约10米左右的支岔,支岔的尽头有一座敌台。可怕的是,如今新修的一条公路刚好切过尽头的敌台,不知道这段支岔是否会招来厄运!翁城南侧西墙除了这段支岔,也有一座墙台,与北侧基本对称。
顺着高低不平的残土墙,我们一直向南而行。至西南角时,我们从南墙破损的豁口走出了南墙。突然我们发现,南墙整个包砖完好。七、八层的整齐条石基,近十米高的褐色砖墙,虽然砖墙上部风化严重,但却愈发显得古韵十足。这也是我们在赤城境内,首次见到保存如此完好的整整一面墙。南墙中部还有一座突出的墙台,墙台也是包砖如故。由于,南墙内侧包砖皆被拆毁,露出了厚厚的土墙,南墙顶上生长着数株小树。多姿的小树,也给古老的南墙增添了几分灵气。



2025-05-23 19:52:43
广告
  • 只老爷子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3.古遗迹
曾作为独石路路城的重镇独石城,古建筑相当之多,官署衙门林立,宇庙楼阁遍布。其主要建筑如下:
官署衙门
明正统六年(1441年)建有参将署
明正统七年(1442年)建有开平卫指挥使署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4年)在南门内建有巡按察院署
明宣德年间还在西街建有公馆。
以上建筑至清乾隆年间先后废掉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赤城县丞驻于独石口,其官署建在东门内大街南。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进行了详修。
独石口驿传道署,建在城内东街
独石口驿传笔贴式署,建在城内东街
独石口理事同知署,建于乾隆七年(1742年)
独石协副将署,是在城内北街原明朝上北路参将署旧址所建
左营都司,建在南门内
右营守备署,建在西门内
独石口防守尉署,建在城内西后街
守御章京笔贴式署,共建有4所
骁骑校署,乾隆九年(1744年)建,共2所
独石口驻防尉署,驻防营署大小56间,官房200间
仓库,明正统元年(1436年)建“广积仓”6间,清朝年间又增盖15间
宇庙楼阁
明成化三年(1461年)于十字街曾建承恩、长胜、长宁三大市坊
明弘治十三年,还曾于北街依次建钟楼、鼓楼各一座
还曾建有“无梁殿”(明正统七年建)、“无孔桥”(清)和“无影塔”
旗寿庙:明永乐年间建
城隍庙:明正统年间建,弘治年间复修
关帝庙:何年建无考,清顺治十八年,康熙四十七年先后重修
火神庙:明正统十一年建,位于城东,内曾有古松古榆数株
水母庙:何年建无考,清康熙五十年重修
轩辕庙:明正统年间昌平侯杨洪建
三贤祠:明正统年间昌平侯杨洪建
镇疆寺:明正统七年为昌平侯杨洪建,位于城内西北隅
其他还有:财神庙、奶奶庙、山神庙、马神庙、龙神庙、上帝庙、龙王庙、天齐庙、土地祠、眼光寺、仓神庙等等.



  • 只老爷子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只老爷子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只老爷子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三)古遗迹
龙门城中最为著名的古迹当然是高耸的重光塔,除其之外,城中还保存下来一排排老宅,以及老宅之上那精美的砖雕。老乡还回忆出了近十座被毁掉的古庙宇。
据《龙门县新志》(P50-57,P77-78)载,龙门城所建的坛庙、楼阁亭曾有:
社稷坛,在城东门外北隅,改卫为县后,康熙年建。
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庙,在城东门外南隅,改卫为县后建。风云雷雨位于中,山川位于左,城隍位于右。
先农坛,在城之东南郊。
厉坛,在城东门外城北隅,即今城隍出巡处。
旗纛庙,明永乐年建,在前都司署内,今圮。
文庙,城东北隅,由北城以迄东街,约八亩有奇,自汉唐设县以来即建,现为按明弘治年的原制建置。中为大成殿三大间,前为露台,两侧东西庑各五间。
崇圣祠,旧名启圣祠。
关岳庙,即武庙,在城十字街西路北,清康熙七年建。
梓潼庙,即文昌庙,城西南隅,明万历年间所建于西北角,清代移建于城西南角
武成王庙,即东岳庙,城小东门外。
城隍庙,城西南隅,明宣德三年建。
关帝庙,西城下、大东门对过,西门外,各有一座。均已坍圮。
三皇庙,城南街。中塑伏羲、神农、轩辕氏等像。
火神庙,城北街中间,明天启三年建。
马神庙,城北街,明景泰三年建。
元帝庙,即真武庙,县府街东,明正统初年建。
魁星楼,城东南隅。旧系角楼,清康熙七年,通判黄玉铉、卫守备王之屏改建。
观音寺,城内有三。一在南街五道庙巷东,其二在县府东西,称之大小观音堂。
药王庙,在东关厢。中塑药王孙思邈像。正殿三间,东西房各三间,庙门一间。
八蜡庙,在大东门外,康熙四十七年建。
龙神庙,在小东门外,明万历三十七年建。
悬珠观,在南门外南岩上,分上下二寺。是龙门城风景绝佳古寺之一。
财神庙,城北街之西,西邻普济寺,系清代建筑。由街抵北城,区分为二院。
文昌阁,在南门外南岩寺保障台上。即为现今的奉山庙所在地。
南岩杰阁,在南门外南岩绝顶。
凌霄阁,在县城大南门城上。
敬一阁,在县城文庙内。
三清观,在大东门外,寺院二,庙貌幽古,工程精良。
据记载中所称,这些古坛庙、楼阁亭等大多在民国期间已被县府各机关、学校等占有,其中有一部分也早已坍圮,而留在老乡记忆中的只有老乡所能回忆出的:龙王庙、马神庙、火神庙、城隍庙、五道庙、泰山庙,还有被老乡称之为大寺庙的普济寺,总共还不到10座。这其中除了普济寺被可恨的小日本拆毁外,其余剩下的几座皆毁于“文革”之中。
龙门城中的标志性建筑,是高高矗立的重光塔。据正统十四年(1448年)的《杨都督武襄公生祠记》载:“有寺曰普济,塔曰重光,皆上所赐名,而镇朔将军都督杨公之所鼎建也。”此后,万历年都督倪尚忠重修。塔及寺在县城东北隅,今寺已倾圮,惟塔尚存。
重光塔为五层八面砖结构,一、三、五层券门在一侧,二、四层券门在一侧。三、五层券门楣各有石匾一块,五层拍照后经放大仔细辨认,应是双层“大明敕建重光塔”几个字,匾是否有落款无法看清。
庐主曾与罗哲文老先生一起攀登过此塔,并作画一张送与我,他应该最有发言权。
龙关镇的南山,也即明时的龙岩山半腰,建有“烈士纪念亭”一座,亭前有两块石碑,一块立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二十五日,为察哈尔省龙关县立,纪念解放龙关县的英烈。另一块立于一九五四年五月三日,纪念抗美援朝中的烈士。



  • 只老爷子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只老爷子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2025-05-23 19:46:43
广告
  • 只老爷子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下一页 尾页
  • 28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家乡美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