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2. 联动伤害的计算:武将的微调对兵法伤害的影响有多大?】
查阅资料很容易得到大致的编队框架,但个别位置的选择难有定论,背靠御三家的队伍往往有数种选择。如何定量分析每种方案的优劣呢?这里以关家军为例,对比锥形阵五号位的不同选择,分别计算伤害期望:

(1)计算细节简述如下(参考文献放在楼中楼):
①通过“武力”可直接算出武将在某次兵法中的“伤害权重”,如下式Tk1。具体来说以武力为80/Tk1为105为界,武力每跌一点Tk1-1,下至60;每涨一点Tk1+2。

②武将真正的“伤害期望”与“伤害权重”成正比,在此基础上乘以拿到兵法机会的总概率。以刘封的飞射伤害期望57.03为例:

式中0.5/0.2/0.12/0.054/0.0378为锥形阵获得兵法机会后,被1~5号位抢到的概率;联动伤害只有自发伤害的一半,故代表刘封的末项乘2;0.75为刘封与1~4号位的联动概率。
(2)从上表的计算结果可作如下总结:
①关家军5号位的选择:周仓对应的全队总伤害最高,但差别不大;考虑到前期与大后期的熟练度差距均更小,周仓的实际伤害只会更高,因此考虑成长性必选周仓,意在快速投用可选关统。
②5队与4+1队的抉择:纵向观察周仓/关统/刘封的伤害可知,5号位在关羽队的伤害占比约为10~13%;考虑到后排武将的输出主要来自联动,这一数值将受联动cd的影响而略有下降(对应3天内连发兵法不能呼应的情况),但依旧不可忽视;在保证高智和习得破陷/教谕的前提下,牺牲特殊情况下的稳定输出、来换取10%的稳定伤害,个人认为是值得的。
③末位武将的替换不影响大局:横向对比周仓/关统/刘封的伤害差异,可发现浮动的量级比较小,往往只占总伤害的3%不到;实际上合理的武将替换很难带来5%以上的伤害变化,因此纠结末位武将意义不大。武将的选择应更多为队伍四维/培养成本/武将动员率等服务。
实际上,通过更多类似计算还可得到其它结论,如“三兄弟+高武”的组合里(典型如黄盖/程普/韩当+孙坚)“高武”在4号位时往往有最高的总伤害。这里仅提供一种定量计算的手段,就不展开讨论这些定性规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