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9月2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发出《关于第八批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推荐名单的公示》。
《公示》行文中并未披露贵港市将以“桂林郡治遗址”这一名称申请文物保护,只公布在附件当中。打开【附件1:第八批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清单(135处)】文档才能发现其端倪。这是贵港市港北区第二次以“桂林郡治遗址”名义申请文物保护。距离上次“桂林郡遗址”更名为“贵城遗址”时间上相隔仅仅半年,如今又再次发起申请。
这一操作立刻炸开了锅,不但历史学者感到震惊,各大网络平台网友也发文提出各种质疑。

这并非是贵港市第一次采取类似操作,早在2024年1月份,在各界专家学者的质疑与反对下,贵港就不得不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更名为贵城遗址。

既然2024年1月份已经更名,那么为何2024年9月份又再次以“桂林郡治遗址”名称发起申请?这里面曲折内幕不禁让人感到困惑与好奇。

公示期间,桂平市各大社会团体纷纷联名盖章致函,提出质疑、异议,并以充分论证依据反对贵港港北区以“桂林郡治遗址”的名义进行历史文物遗址保护。




桂平市社会各界并非反对历史文物保护本身,而是反对——在论证不充分,且具有巨大争议的前提下的左倾主义历史文物保护命名政策。
桂平市各界的质疑与反对是有理有据,详见《布山县治考》、《贵港郡治说之非》以及《桂林郡设置始末考辨》等专家学者公开发表论文。
《反对意见》于2024年9月19日寄出,9月月20日寄达/签收。




面对学术界以及桂平各界社会团体的强烈质疑与反对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没有作出任何回复,公示期限过后,2025年元月,以桂政发〔2025〕1号文件公布《第八批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清单(135处)》。
1号文件一发布,立刻引起轩然大波,桂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桂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桂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桂平市民间文化交流协会再次致函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提出坚定质疑。网友纷纷致电12345投诉热线进行投诉。


诉求内容:
诉求人来电反映,其近期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官网查询到人民政府转发了一则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旅游厅发布的关于第八批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推荐名单的公示,诉求人详细查询发现附件名单中的第三条“桂林郡治遗址”公布的地址是贵港市港北区,但是诉求人了解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管理文物的部门专家给贵港市港北区的遗址的定义是“桂城遗址”(是“贵城遗址”,12345平台话务员文字记录有误),不允许使用“桂林郡治遗址”,而原本的“桂林郡治遗址”地址是在桂平市,故诉求人认为该推荐名单公示的遗址名称信息存在歪曲历史、篡改历史的现象,望相关部门核实清楚并予以更正遗址名称。
答复内容:
黎先生您好,关于第八批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推荐名单的公示遗址名称错误的问题已收到,经核实现答复如下:考古工作一直以来是国家和自治区层面支持开展工作重点之一,目的是搞清遗址遗迹年代、性质和文化内涵等有关问题,为下一步科学开展保护研究利用提供客观依据。经几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对贵港市的该处遗址有了较为科学、完整的认识。一是桂林郡治遗址认定具有较为严谨的考古证据。1976年、1979年,我厅分别对贵港罗泊湾1、2号汉墓进行考古发掘,其规模等级仅次于南越王墓,出土了上万件随葬器物,非郡治无以匹配,墓中出土的部分漆耳杯、漆盘,其底部烙印有“布山”和“市府草”铭文。2009年以来,我厅又对桂林郡治遗址进行了四次较为系统的考古发掘,发现了秦城壕、唐至元代的灰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秦汉至明清时期的遗物,遗址面积之大,建筑等级之高,出土遗物种类之多,目前在广西境内实属罕见。从已掌握的考古资料判断,贵港为桂林郡治所在地的可能性最大。二是桂林郡治遗址得到了国内考古学界的普遍认可。2019年,为进一步科学确定该遗址价值,我厅会同贵港市人民政府召开“岭南首郡一一桂林郡考古成果价值研究和遗址保护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
原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
原中国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部主任信立祥;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高崇文等21名国内考古专家受邀参会。经实地踏勘、听取汇报、研究讨论,参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遗址所发现的遗迹、出土遗物年代特征明显,历史脉络清晰,加之及其周边的高等级墓葬,原则上可以认定其为桂林郡治遗址。根据考古实证、2019年“研讨会”以及《第八批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推荐名单》专家审查会的意见,确定该文物点拟申报第八批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名称为桂林郡治遗址。三是桂林郡治遗址核定公布符合法定程序。根据《中华文物保护法》第十三条“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报国务院备案”,
我厅先后三次就第八批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征求自治区相关部门及各设区市人民政府意见,二次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均未收到对“桂林郡治遗址”名称的意见和建议。
综上,我厅认为贵港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桂林郡遗址更名的通知》确定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桂林郡遗址更名为贵城遗址不妥。同时我厅对学术观点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秉持“开放平等、文责自负”的态度,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积极参与桂林郡治遗址的学术研究。如您有与该遗址相关的研究成果,建议向有关文物考古学术刊物投稿发表。感谢您对广西文物工作提出的宝贵意见建议。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广西文物事业。

其中,「答复内容」声称“二次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均未收到对“桂林郡治遗址”名称的意见和建议”。这一说法广大网友并不认可,明明《反对意见》于9月19日寄出,次日送达,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矢口否认,实在耐人寻味!
一、2024年9月份公示期间,桂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桂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桂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桂平市民间文化交流协会联名质疑并明确反对的发函,分别以电子邮件形式以及纸质盖章邮政寄件形式发函,邮政系统显示发函已送达,并已签收。
二、既然联名质疑致函已经全部收到,为何又声称“二次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均未收到对“桂林郡治遗址”名称的意见和建议”?
三、桂林郡治贵港说缺乏秦汉唐宋元明等各大朝代的官方历史典籍记载。学术界存在广泛质疑(列举两篇具有代表性的权威学者质疑论文》:陈小波先生的《贵港郡治说之非》以及邓敏杰先生的《桂林郡设置始末考辨》(见下文)。
既没有完整的历史典籍记载,亦缺乏完整性关联性的证据链,这是学术组织与社会团体发出质疑与反对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