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跪在诏狱的茅草上,听着更漏声一滴滴碾碎残夜。明日,他们便要押我去西市了。隔着铁窗望去,檐角的月亮竟与五十年前杭州老宅里的一般清冷。那年我写下"粉骨碎身浑不怕"时,哪知碎的是山河,破的是人心呢?
我叫于谦,洪武三十一年(1398)出生在钱塘,七岁那年我外出游玩时碰见一位和尚,他看了看我的容貌说“这是将来救市宰相”而我,并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只知道要继续读书,要和偶像文天祥一样成为救国救民之人,便写下“殉国忘身,舍生取义 宁正而毙,不苟而全”。
永乐十九年 (1421)乡试中举,后又顺利考中进士,宣德元年,跟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平定汉王叛乱,在数落汉王罪行时,我正词崭崭,声色震厉,朱高煦在我的凌厉攻势下,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自称罪该万死。宣宗大悦,当即下令派于谦巡按江西,宣宗看重我的才年于宣德五年(1430)亲手写下了我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并出任山西、河南巡抚。这一年我32岁。
任职期间,我惩治土豪恶霸,兴修水利,平叛冤假错案,改良农业生产,为民请命,不避权贵,政绩卓著,清名远播,深受老百姓的爱戴。被称为“于青天”。 正统十三年(1448)被诏入京,升为兵部左侍郎。
当我再次回京时,这朝堂之上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故友早已不再,我抬眼望去,这朝堂之上空无一人。宦官王振仗着皇上宠幸把持朝政,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要先见王振,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我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当时有好友劝我:“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特产去?”我笑了笑,甩了甩两只袖子,:“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可惹怒了这个小人,他找了个借口把我押入大牢,竟判我死刑!山西、河南两地的官员听到这个消息纷纷上书,加上周王、晋王等藩王也出面求情,王振心生畏惧,最终三个月后将我释放。降职为大理寺少卿,后来又任命为巡抚。之后,我再次被召回,担任兵部左侍郎。
当时我的顶头上司叫邝壄,他为人正派,我与他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如果按照正常发展,后面我会接替他的位置,死后混个太子太师的荣誉称号,似乎也还不错。但历史不能假设,改变命运的时刻还是来了。
正统十四年(1499)七月,也先挥动出鞘,蒙古骑兵兵分四路对我大明帝国发起进攻,按正常套路出牌,不会酿成大错。偏偏太监王振认为出风头的机会来了,同时也想借此机会巩固自己的权力,极力怂恿皇帝御驾亲征,英宗听信了谗言。吏部尚书王直、兵部尚书邝壄极力劝阻,可他根本不听。唉,万般无奈之下,邝壄让我留守兵部,他随着皇帝亲征,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这是我们二人的最后一面。
当二十万大军溃于土木堡、皇帝被俘的急报传来,金銮殿的琉璃瓦都在颤抖。朱祁钰初掌大权,急迫等待群臣建议,可这朝堂上早已乱成一团,痛哭声此起彼伏。这时徐珵嚷着南迁的声音刺得我耳膜生疼,我挥袖打翻案上茶盏,碎瓷片划破掌心:“言南迁者,可斩!“京师天下根本,如果就此迁都,大事必不可挽回!难道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事情吗”那一刻,我仿佛看见紫荆关外叠着王振的尸首,也叠着大明天子的龙袍,想起来邝壄临走时看向我的目光,我知道该我站出来了。朱祁钰听从了我的建议,命我全权负责京师保卫战,战争不是儿戏,也先大军在关外虎视眈眈,我知道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下令1、境内可调可用之兵纷纷集结京师,2、所有受召军队由通州入京,自取粮草,运送京城。9月各路人马以集结完毕,京师兵力达二十二万,粮草充足,人心稳定。
然而另一场政治风暴即将上演。王振的所作所为激起群愤,众大臣竟在朝堂之上将王振党羽活活打死。朱祁钰早已吓破了胆,准备开溜,我快步上前拦住殿下,“王振余党罪该万死,请殿下下令百官无罪”他冷静下来,便下此令,这场风波得以平息。之后我拥立朱祁钰称帝,称朱祁镇为太上皇。
京有九门,其中德胜门位数北边,最为重要且正面对也先大军,一旦开战必是最激烈的战场,而我于谦,是此门镇守者。德胜门城楼上,我目光如炬,注视着远方尘土飞扬。身后,二十二万将士整装待发,心中默念:“此战若败,大明将亡;此战若胜,国祚绵长。”我深吸一口气,高举手中长剑,厉声喝道:“为国为民,誓死守城!”城下将士齐声应和,声震九霄。那一刻,我深知,无论生死,此生无憾。也先大军如潮水般涌来,德胜门城墙上箭如雨下。我亲自杀入战场,与将士共进退,鲜血染红了城墙,也染湿了我战甲,经过数日激战,敌军终于溃退。城楼上,我望着残阳如血,心中默念:“英宗可救,大明得存。”此战告捷!
经此之后我个人声望达到巅峰,朝廷加封少保身份,总管军务。在朱祁钰的治理下,大明慢慢恢复元气,后来也先看留着朱祁镇无利可图,反而还会威胁到他的地位,便想归还。朝堂之上纷争再起,皇上询问我的看法“社稷为重,君为轻”朱祁钰笑了,然而这句话传到了远在草原朱祁镇的耳朵里,仇恨的种子就此埋下。
我并不是不想迎回太上皇,但我更不想因一人损害天下利益,于是我用我自己的办法,先贿赂也先身边人散步谣言,让也先认为朱祁镇早已没了利用价值,在设计杀死叛徒喜宁,断了也先的信息渠道,就这样,朱祁镇迎来了回家的曙光。
但朝堂之上仍有一人坚决反对此事,那就是皇上朱祁钰,我知道,他迷恋上了权力,朝堂之上爆发激烈冲突,吏部尚书王直因此受到了皇帝的怒斥,关键时刻我站了出来“天位已定,宁复有它”朱祁钰听后喜笑颜开“依你,依你”就这样朱祁镇回到了京师,被幽于南宫。
自从朱祁镇回来之后,朱祁钰愈发感到不安,他已经习惯了别人称他为皇上,习惯了文武百官向自己朝拜,害怕一切再次失去,变相找寻一切可以巩固皇权的办法,便想更递皇子,这一观点受到了满朝文武的强烈反对。可我万万没想到,他为了自己居然能做出如此不堪的事情,开辟了史书上皇帝向大臣贿赂的先例。就这样他成功了,景泰三年(1452)五月,皇太子朱见深被废,朱见济继任太子,在这场皇位归属斗争中,他获得了胜利。
命运中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明了代价,第二年朱见济去世,三年后妻子去世,再加上朝堂之上立朱见深为太子的呼声越来越高,他再也撑不下去了,病的很重。
景泰八年正月,南宫的朱红大门在雪夜里訇然中开。我早已知晓他们的计划,但我毫不在意,早早拟好奏折,等待次日上朝,我知道这是我最后一次动笔了。夺门之变,爆发了。石亨的甲胄映着残烛闯进值房锁链加身时,我竟笑了。原来最锋利的刀,不是也先的弯刀,不是鞑靼的箭镞,而是英宗那句"虽无显迹,意有之",于是我被囚禁在这冰冷的牢房当中,等待最后的审判。
石亨本是代罪之人,我看中了他的才能,救下了他,我懂他,但他不懂我,他不理解为什么提拔我的儿子我反而会训斥她,罢了,已无意。徐有真,原名徐程,当初主张南迁之人,正是那场朝会,我们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后上门寻我帮助,被朱祁钰驳回未被重用,便认是我从中作梗,记恨于我。
罢了,这一切早已料到,我并不在意,站在狱中,牢门外传来孩童的嬉闹声,他们定是在玩“官兵捉贼”的游戏。多像当年京城百姓举着木棍扮作守军啊!狱卒悄悄塞进半壶浊酒,说菜市口已搭起刑台。我蘸着酒在墙上续写未完的诗:"焚身愿化三冬炭,暖尽人间彻骨寒。"只是不知这大明,还能暖得几日?
正月二十三日,我被押往崇文门外,等待斩立决,那天街边道路沾满了百姓,哭喊声响彻天地,控诉着天下不公,回身,看了看这座被自己保卫的皇城,过去的林林总总浮现在眼前,恍如隔日,在狱中很多人都劝我,于谦这大明姓朱,谁上位不都一样嘛,我们做官的,照样荣华富贵。不,他们并不懂我,我所追求的并非荣华富贵,而是万事之名。
我想,他做到了,历代王朝中并不缺乏功臣,但很少有人能和于谦一样完美,身居高位却清正廉洁,虽然日子并不富裕,却从未滥用过手中权力,在贫寒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操守,他体恤百姓,担任巡抚期间时常下乡察民情,办实事,深受百姓爱戴。
就这样,这个委任,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就像大明朝里的定海神针,守护这方土地。如今,他被葬在杭州,回到了生他这片土地,神台之上,于谦先生仍保持着他那从容的神态,想来在临行前也是如此吧。
五百年多年过去了,于谦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他始终站在那里,俯视着这片他所热爱的土地,守护者这片芸芸众生。
(部分内容来自明朝那些事)
我叫于谦,洪武三十一年(1398)出生在钱塘,七岁那年我外出游玩时碰见一位和尚,他看了看我的容貌说“这是将来救市宰相”而我,并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只知道要继续读书,要和偶像文天祥一样成为救国救民之人,便写下“殉国忘身,舍生取义 宁正而毙,不苟而全”。
永乐十九年 (1421)乡试中举,后又顺利考中进士,宣德元年,跟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平定汉王叛乱,在数落汉王罪行时,我正词崭崭,声色震厉,朱高煦在我的凌厉攻势下,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自称罪该万死。宣宗大悦,当即下令派于谦巡按江西,宣宗看重我的才年于宣德五年(1430)亲手写下了我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并出任山西、河南巡抚。这一年我32岁。
任职期间,我惩治土豪恶霸,兴修水利,平叛冤假错案,改良农业生产,为民请命,不避权贵,政绩卓著,清名远播,深受老百姓的爱戴。被称为“于青天”。 正统十三年(1448)被诏入京,升为兵部左侍郎。
当我再次回京时,这朝堂之上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故友早已不再,我抬眼望去,这朝堂之上空无一人。宦官王振仗着皇上宠幸把持朝政,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要先见王振,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我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当时有好友劝我:“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特产去?”我笑了笑,甩了甩两只袖子,:“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可惹怒了这个小人,他找了个借口把我押入大牢,竟判我死刑!山西、河南两地的官员听到这个消息纷纷上书,加上周王、晋王等藩王也出面求情,王振心生畏惧,最终三个月后将我释放。降职为大理寺少卿,后来又任命为巡抚。之后,我再次被召回,担任兵部左侍郎。
当时我的顶头上司叫邝壄,他为人正派,我与他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如果按照正常发展,后面我会接替他的位置,死后混个太子太师的荣誉称号,似乎也还不错。但历史不能假设,改变命运的时刻还是来了。
正统十四年(1499)七月,也先挥动出鞘,蒙古骑兵兵分四路对我大明帝国发起进攻,按正常套路出牌,不会酿成大错。偏偏太监王振认为出风头的机会来了,同时也想借此机会巩固自己的权力,极力怂恿皇帝御驾亲征,英宗听信了谗言。吏部尚书王直、兵部尚书邝壄极力劝阻,可他根本不听。唉,万般无奈之下,邝壄让我留守兵部,他随着皇帝亲征,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这是我们二人的最后一面。
当二十万大军溃于土木堡、皇帝被俘的急报传来,金銮殿的琉璃瓦都在颤抖。朱祁钰初掌大权,急迫等待群臣建议,可这朝堂上早已乱成一团,痛哭声此起彼伏。这时徐珵嚷着南迁的声音刺得我耳膜生疼,我挥袖打翻案上茶盏,碎瓷片划破掌心:“言南迁者,可斩!“京师天下根本,如果就此迁都,大事必不可挽回!难道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事情吗”那一刻,我仿佛看见紫荆关外叠着王振的尸首,也叠着大明天子的龙袍,想起来邝壄临走时看向我的目光,我知道该我站出来了。朱祁钰听从了我的建议,命我全权负责京师保卫战,战争不是儿戏,也先大军在关外虎视眈眈,我知道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下令1、境内可调可用之兵纷纷集结京师,2、所有受召军队由通州入京,自取粮草,运送京城。9月各路人马以集结完毕,京师兵力达二十二万,粮草充足,人心稳定。
然而另一场政治风暴即将上演。王振的所作所为激起群愤,众大臣竟在朝堂之上将王振党羽活活打死。朱祁钰早已吓破了胆,准备开溜,我快步上前拦住殿下,“王振余党罪该万死,请殿下下令百官无罪”他冷静下来,便下此令,这场风波得以平息。之后我拥立朱祁钰称帝,称朱祁镇为太上皇。
京有九门,其中德胜门位数北边,最为重要且正面对也先大军,一旦开战必是最激烈的战场,而我于谦,是此门镇守者。德胜门城楼上,我目光如炬,注视着远方尘土飞扬。身后,二十二万将士整装待发,心中默念:“此战若败,大明将亡;此战若胜,国祚绵长。”我深吸一口气,高举手中长剑,厉声喝道:“为国为民,誓死守城!”城下将士齐声应和,声震九霄。那一刻,我深知,无论生死,此生无憾。也先大军如潮水般涌来,德胜门城墙上箭如雨下。我亲自杀入战场,与将士共进退,鲜血染红了城墙,也染湿了我战甲,经过数日激战,敌军终于溃退。城楼上,我望着残阳如血,心中默念:“英宗可救,大明得存。”此战告捷!
经此之后我个人声望达到巅峰,朝廷加封少保身份,总管军务。在朱祁钰的治理下,大明慢慢恢复元气,后来也先看留着朱祁镇无利可图,反而还会威胁到他的地位,便想归还。朝堂之上纷争再起,皇上询问我的看法“社稷为重,君为轻”朱祁钰笑了,然而这句话传到了远在草原朱祁镇的耳朵里,仇恨的种子就此埋下。
我并不是不想迎回太上皇,但我更不想因一人损害天下利益,于是我用我自己的办法,先贿赂也先身边人散步谣言,让也先认为朱祁镇早已没了利用价值,在设计杀死叛徒喜宁,断了也先的信息渠道,就这样,朱祁镇迎来了回家的曙光。
但朝堂之上仍有一人坚决反对此事,那就是皇上朱祁钰,我知道,他迷恋上了权力,朝堂之上爆发激烈冲突,吏部尚书王直因此受到了皇帝的怒斥,关键时刻我站了出来“天位已定,宁复有它”朱祁钰听后喜笑颜开“依你,依你”就这样朱祁镇回到了京师,被幽于南宫。
自从朱祁镇回来之后,朱祁钰愈发感到不安,他已经习惯了别人称他为皇上,习惯了文武百官向自己朝拜,害怕一切再次失去,变相找寻一切可以巩固皇权的办法,便想更递皇子,这一观点受到了满朝文武的强烈反对。可我万万没想到,他为了自己居然能做出如此不堪的事情,开辟了史书上皇帝向大臣贿赂的先例。就这样他成功了,景泰三年(1452)五月,皇太子朱见深被废,朱见济继任太子,在这场皇位归属斗争中,他获得了胜利。
命运中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明了代价,第二年朱见济去世,三年后妻子去世,再加上朝堂之上立朱见深为太子的呼声越来越高,他再也撑不下去了,病的很重。
景泰八年正月,南宫的朱红大门在雪夜里訇然中开。我早已知晓他们的计划,但我毫不在意,早早拟好奏折,等待次日上朝,我知道这是我最后一次动笔了。夺门之变,爆发了。石亨的甲胄映着残烛闯进值房锁链加身时,我竟笑了。原来最锋利的刀,不是也先的弯刀,不是鞑靼的箭镞,而是英宗那句"虽无显迹,意有之",于是我被囚禁在这冰冷的牢房当中,等待最后的审判。
石亨本是代罪之人,我看中了他的才能,救下了他,我懂他,但他不懂我,他不理解为什么提拔我的儿子我反而会训斥她,罢了,已无意。徐有真,原名徐程,当初主张南迁之人,正是那场朝会,我们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后上门寻我帮助,被朱祁钰驳回未被重用,便认是我从中作梗,记恨于我。
罢了,这一切早已料到,我并不在意,站在狱中,牢门外传来孩童的嬉闹声,他们定是在玩“官兵捉贼”的游戏。多像当年京城百姓举着木棍扮作守军啊!狱卒悄悄塞进半壶浊酒,说菜市口已搭起刑台。我蘸着酒在墙上续写未完的诗:"焚身愿化三冬炭,暖尽人间彻骨寒。"只是不知这大明,还能暖得几日?
正月二十三日,我被押往崇文门外,等待斩立决,那天街边道路沾满了百姓,哭喊声响彻天地,控诉着天下不公,回身,看了看这座被自己保卫的皇城,过去的林林总总浮现在眼前,恍如隔日,在狱中很多人都劝我,于谦这大明姓朱,谁上位不都一样嘛,我们做官的,照样荣华富贵。不,他们并不懂我,我所追求的并非荣华富贵,而是万事之名。
我想,他做到了,历代王朝中并不缺乏功臣,但很少有人能和于谦一样完美,身居高位却清正廉洁,虽然日子并不富裕,却从未滥用过手中权力,在贫寒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操守,他体恤百姓,担任巡抚期间时常下乡察民情,办实事,深受百姓爱戴。
就这样,这个委任,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就像大明朝里的定海神针,守护这方土地。如今,他被葬在杭州,回到了生他这片土地,神台之上,于谦先生仍保持着他那从容的神态,想来在临行前也是如此吧。
五百年多年过去了,于谦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他始终站在那里,俯视着这片他所热爱的土地,守护者这片芸芸众生。
(部分内容来自明朝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