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棉花优异种质的鉴定与创制及重要农艺性状形成机制解析”项目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位于昌吉市,以下简称西部中心)启动,将加快新疆棉花生物育种进程,增强我国优质原棉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植棉经济效益,推动绿色植棉,促进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
启动会上,作为项目负责人,西部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杨作仁重点围绕项目考核指标、主要研究内容、预期项目绩效、近期进展、项目年度工作计划、经费预算以及组织管理和相关保障措施等内容作了汇报。
“在国家战略需求驱动下,团队依托棉花生物育种与综合利用、作物遗传改良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新疆作物基因编辑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国家棉花种质中期库(野生棉圃)等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通过建立高通量、低成本基因分型检测技术以及多基因聚合育种体系,系统开展种质资源表型鉴定、育种价值评估、基因分型检测、种质平台构建等工作,筛选核心种质,鉴定关键调控基因,解析分子调控网络,瞄准未来打造集合高产、稳产、优质、抗逆、早熟、适宜机采、高油、高蛋白、低棉酚等重要性状的‘超级棉种’。”杨作仁介绍。
棉花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和战略物资,对保障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项目团队由西部中心牵头,华中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共7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组成。
“我们计划用4年时间,围绕棉花综合性状优良的突破性品种缺乏的产业问题,以及多性状协同改良进程缓慢的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着力解析棉花优异种质资源重要性状形成的遗传学基础,为培育适宜新疆种植的多性状同步改良棉花新品种打下基础。”杨作仁介绍,团队通过建立覆盖全基因组范围的分子育种体系,目前已对3000余份棉花种质资源进行了基因型和表型的精准鉴定,在棉花基因组、遗传多样性与重要性状遗传解析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性进展,整体研究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
启动会上,作为项目负责人,西部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杨作仁重点围绕项目考核指标、主要研究内容、预期项目绩效、近期进展、项目年度工作计划、经费预算以及组织管理和相关保障措施等内容作了汇报。
“在国家战略需求驱动下,团队依托棉花生物育种与综合利用、作物遗传改良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新疆作物基因编辑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国家棉花种质中期库(野生棉圃)等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通过建立高通量、低成本基因分型检测技术以及多基因聚合育种体系,系统开展种质资源表型鉴定、育种价值评估、基因分型检测、种质平台构建等工作,筛选核心种质,鉴定关键调控基因,解析分子调控网络,瞄准未来打造集合高产、稳产、优质、抗逆、早熟、适宜机采、高油、高蛋白、低棉酚等重要性状的‘超级棉种’。”杨作仁介绍。
棉花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和战略物资,对保障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项目团队由西部中心牵头,华中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共7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组成。
“我们计划用4年时间,围绕棉花综合性状优良的突破性品种缺乏的产业问题,以及多性状协同改良进程缓慢的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着力解析棉花优异种质资源重要性状形成的遗传学基础,为培育适宜新疆种植的多性状同步改良棉花新品种打下基础。”杨作仁介绍,团队通过建立覆盖全基因组范围的分子育种体系,目前已对3000余份棉花种质资源进行了基因型和表型的精准鉴定,在棉花基因组、遗传多样性与重要性状遗传解析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性进展,整体研究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