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常心来看待祸福
有句话:否定加否定等于肯定。此所谓:泰极否来。阴盛必阳衰,阳衰必阴盛,阳盛必阴衰,阴衰必阳盛。
在《塞翁失马》中,不是有祸福相倚的故事吗?故事说:边塞居民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的老人。一次,他的马跑失到胡人的住地。人们为此宽慰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一群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为此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则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灾祸呢?。不久,他爱好骑马的儿子,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这时,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后来,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被迫拿起武器去作战,非死即伤。其子因为腿瘸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在佛教看来,也是同理。因此,对福祸,我们要以平常心看待。
我们不应为我们的一时之顺而得意。我们也不应为我们的一时之逆而失意。失意与得意,相互的转化,往往只在一夕之间,甚至,只在一瞬之间。
佛教认为,世界是因缘的、联系的、互动的,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与影响,非我们自己可以预测与左右。现实中的我们,自己无法把握自己,除非,你寻找并把握到了世界的运行规律。世界是规律的,规律,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规律不会让你永远倒霉,也不会致你永远幸运,除非,你超越了人的概念。
佛教有个故事,很有趣,论证了祸福相倚的道理:
国王与宰相一同打猎,国王一手指被花豹咬去半截,宰相安慰国王说,少一块肉总比少一条命来的好,这也许是好事呢。国王听了,很生气,以为宰相说风凉话,便把他关进大狱。一日,国王微服私访到一部落,被一群野蛮人捆绑走了。部落祭司要以国王作祭祀满月女神的祭品,准备把他煮了,因为国王的丰润令祭司满意。当祭司再认真检查国王的全身时,发现国王手指缺半截,身体不全是作祭品的大忌,祭司很可惜地叫人把国王放掉。回到皇宫的国王想起宰相的话,对宰相的气也就消了一些,就把宰相放了,同时,不忘报复式地回敬宰相一句说:我少了一截指头,确是好事,但你白坐了这么久的牢,又算什么好事呢?宰相回答说:是啊,我的坐牢确是好事啊,否则,我必随你微服私访,一定也被抓,当你不能成为祭品时,祭品一定就是我了。国王一听,无话可说,暗暗敬佩宰相,对他更重用了。----本性法师
------
在轮回里,我们只是一个过于投入的演员
(转)
一个年轻的戏子跟着师傅学艺,并到处演出,也参与演了很多角色,有时演学生、商人、农夫、乞丐,有时演文人、官差、帝王、将相,由于演得入戏,经常沉浸在角色中不能自拔,在演戏过程时常随着角色的人生起伏而悲欢,为道具的使用而争抢,为和自己有关角色的人生而牵挂担忧。为此他生活的痛苦不堪。
师傅告诉他第一个忠告:“要看得破,放得下,不要跟人抢道具。”
从此他便能理智对待自己所演的角色,并时时提醒自己在演戏,这只是舞台,不是真实的。心理压力没有了,但却从此溶不进角色,不能很好的和其他戏子配戏,剧团准备不再用他了,生活陷入了困顿。
师傅又告诉他第二个忠告:“放得下,要拿得起,才会有一碗饭吃。”
从此他又能很好的演戏了,在台上他把各种角色演得很自如,下台后马上能走出角色,能随时进出各种角色,无论是出演学生商人、农夫乞丐、文人官差、帝王将相,都能行云流水,无滞无碍,终于成为一代名角。
临终前他自己总结了第三个忠告:“要知道一切本来就不是你的,所以也就没什么要放下的,就会运用自如。”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戏子,一生中我们出演了种种角色,时时陷在戏里,为戏中人的悲欢离合、荣华富贵、田宅钱财争抢奋斗和痛苦不堪。却忘了其实这一切都是舞台上的虚名和演戏的道具,下台时什么也带不走。那些与我们配戏的家亲眷属、恩怨仇敌也是戏子,来来去去都是导演安排的。“天地大舞台,人人是戏子,演戏与看戏,莫起贪嗔痴。”但要真做到“演戏、看戏、不入戏”是何尝的难。
纵观过去,我本人就演过多个角色,穿娃娃装时演过淘气小孩,背书包时演过学子,穿警服演过法官,穿军装演过军人,穿制服演过交通干部,穿西装演过商人,现在又穿僧装演了个和尚。在六道中更是如此,作过下三流演员,有时穿兽皮演畜生,有时穿鬼皮演饿鬼,有时进油锅演地狱;也演过穿绫罗绸缎的天人,挥舞大刀的阿修罗,头出头没的人。
佛陀告诉我们:我们的清净佛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一切都是“梦幻泡影”的妄想所现,这个大舞台的导演和编剧就是“心”,“一切唯心造”。
-------
娑婆世界修行的三大困难
净界法师
我想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佛法修学的法门是广大的,所以当我们开始修行的时候,你要先掌握它的核心的一些法门,它的重点在哪里?
基本上净土法门跟圣道门,有些法门是相通的,但是它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目标是不同的。
在整个成佛之道当中,最关键的一个重点,就是了生脱死这一块。那么了生脱死这一块,从圣道门的角度,他是在秽土、在娑婆世界来完成他的了生脱死;那么净土宗的修学者,他是到净土去了生脱死。所以虽然我们最后这个成佛的目标是一样,但是过程是不一样的。就是你了生死的地方,就决定你今天修行的方向。也就是说我们有两个选择:你选择在娑婆世界了生死;第二个你选择在净土了生死,这两个是不同的。
那么当然如果这两种选择,在正法时代、像法时代,都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到了末法时代,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因为你离佛的时间越来越远——去佛久远。那么我们离开佛世的时间越久的时候,会发现两个状况:第一个魔强;第二个法弱。就是这个干扰我们的因素越来越多了;第二个我们接受佛法的这种力量、时间、因缘越来越少,就是这个世间上,宣扬佛法的因缘越来越少。
所以在末法时代,如果我们选择在娑婆世界了生死,你要面对三个问题:
第一个:障碍太大。在末法时代的修行有四个字是很重要,叫做内忧外患。当你在娑婆世界得果报的时候,你内有烦恼的干扰,你经常打妄想,这个你没办法控制的,妄想打久了就产生烦恼了,因为这个妄想会让你产生对立,我相、人相的对立。一个人一旦对立,要么就是喜欢,要么就是讨厌,两种情况。所以你经常打妄想的结果,就很容易让你结成一种烦恼,这个对你修行是一种障碍——内忧。
第二来自于外境的刺激太大。如果这个世界上大家都放逸,你就很难修行了,因为它形成一个强大的共业,套一句印光大师说的话:这个鱼想要往前走,但是它那个逆水的力量太大。所以我们每天在佛堂里面做功课,离开佛堂以后接触外在的环境,基本上,顶多把我们佛堂的功德抵消掉而已。所以每天都在抵消东西,我们很难保持进步,因为它来自于逆境的干扰太大。所以在娑婆世界的修行,你必须要面对内忧外患,而这个是不可避免。
第二个:时间太短了。我们娑婆世界的果报体,给我们的寿命太短,扣掉我们日常生活的耗损,你剩下的时间太短了,你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处理你无量劫来留下的问题,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你不得相续。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说我们死亡到来的时候,我们到下一个果报体投胎的时候,你不能马上把你今生的修行,把它累积起来,就是一加一不能等于二。这个当我们面临死亡的时候,其实一个人善根最强的时候,是晚年的时候,你的修行、你对人生的体悟、对佛法道理的理解,是最巅峰的时候,但是你死掉以后,你在来生得一个果报的时候,你要经过一段摸索期叫做隔阴之迷,你不能马上把前生的善根启发起来。所以死亡对我们的伤害太厉害,就是说它中断了我们前生跟来生的一种相续的力量,所以构成一加一不等于二。
所以在娑婆世界的修行,它有三大困难要面对:第一个来自于内外的障碍太大。虽然我们不断的努力,但是障碍太大呢,往往把我们冲回原点,所以在娑婆世界你经常有挫折感;第二个时间太短;第三个不得相续。
所以到了末法时代,选择到净土去,这是一个相对的比较好的选择。因为这个众生已经形成一个非常不好的共业了,这个磁场,你改变不了众生,你改变不了这个世界,最后是世界改变了你,所以选择暂时离开,这个是菩萨不得已的选择。
那么你选择到净土去,这就面对一个问题了:就是你必须要跟佛陀感应道交。没有人能够离开佛力的摄受,凭你的力量到净土去,不可能!所有人到净土去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法身菩萨以前的众生到净土去,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佛力的摄受!所以来自佛陀的力量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没有一个人凭你的力量到净土去,没有一个人。所以你必须去启动佛陀的力量,这个力量本来就存在,谁能够找到那个启动弥陀的开关,谁就到净土去了,诸法因缘生嘛。
--------
把无常败坏的资财,转成恒常受用的功德
净界法师
菩萨所修一切功德,完全不受外境的影响,因为他住在菩提心修一切善法,菩提心不可破坏。你的心态影响到你的未来的果报。所有的布施依止两法:第一,无贪的善根;第二,慈悲的愿力。菩提心跟无贪的善根,我们把基本定义清楚以后,就有资格修布施了,之前有些心理建设,分四段解释,《摄波罗蜜多论》云:资财无常现可见,若能任运起大悲,当知布施极顺理,犹如他物寄自舍。
我们怎样培养无贪的善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贪求自己的财物,衣服、饮食、越多越好。这个地方我们菩萨必须要做一些心理的教育,我们要告诉自己一件事说,其实世间的资财,我们真正使用的很有限,大部分的资财,都是随无常而破坏。我们大部分人死掉的之前,都留下很多东西,没有把它处理掉,就非常可惜。你本来有机会,可以把它转换成功德的,但是你死亡以后,你就失去这个机会了。所以我们一个人死掉的时候,一般人大部分的资财,都没有处理掉,最后呢被无常给破坏掉。一个有智慧的人,如果在他生前,能够任运生起大悲的愿力,这样子来做布施呢,是非常合乎大乘的道理的。
因为这个资财不是你的,是他物寄自舍,是暂时借你的,因为你要还,你要还的,业力先把东西借给你,一个有智能的人,他会在操作的过程当中,赶快把这个资财转成功德。一个愚痴的人,他在受用受用受用,受用到死掉的时候,他剩下的资财就没啦,业力全部要回去了。因为它是他人的物品,暂时放在你家中暂时寄放的。
我们必须把一个无常败坏的资财,转成这种恒常受用的功德,这是有智慧的人,这第一个。讲到无常,从无常的角度来观察,这个布施是合乎道理的这第一个。
--------------
念佛能创造两种强大的力量
净界法师
我们净土宗的修行者,当我们走进了佛堂,当我们提起佛号的时候,所谓的一句弥陀念、诵、听。我们念从心起,我们从一念皈依的心,去创造一个佛号的声音,这个声音再听回去的时候,当你听到你自己的声音的时候,你的生命已经产生了变化,因为你的生命,创造了两种强大的力量出现,一个是心灵的力量,一个是弥陀的力量。
什么是心灵的力量呢,套一句蕅益大师的专有名词说,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其实我们自性本来有很大力量,只是你没把它释放出来而已,没有把它开发出来而已。所以我们透过理观,我们把那些障碍我们内心的问题都把它消灭掉,这个时候你的心,更加的灵活,更加的明了寂静,这个时候,你心灵的力量发挥出来了。
第二个,阿弥陀佛的音声,它代表弥陀所有的功德,你启动了弥陀四十八愿的加持力,所以佛力不可思议,这两种关系是什么关系呢?简单的说,心力带动佛力,佛力加持心力,从这个心力带动佛力,我们可以知道,你内心的力量是主动的,佛陀是被动的。也就是说,你准备了三分,佛陀给你三分的功德,你准备了五分,佛陀给你五分的功德,你准备了十分,阿弥陀佛把所有的无量光、无量寿全部送给你。
所以同样一句佛号,谁能够把这个佛陀的功德,全部把它释放出来,就各凭本事。因为同样一句佛号,佛陀是平等的,身为佛陀他没有偏心的,他没有锁定哪一个目标,说要对谁特别好。这就是为什么,一场佛七打下来,有些人是满载而归,有些人只是跟阿弥陀佛结结缘,因为你没有准备好。
我们从这个心态的准备,我们大致分成两类来看,一场佛七打下来,有一种人是消业障式的念佛,你看他七天创造了多少佛号,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赞叹,意业的皈依,一天打下来不可思议,创造了多少佛陀的功德。那功德跑哪里去呢,跑去消业障去了,他打完以后很轻松,他做生意很顺利,消业障式的念佛,因为他没有理观的带动,只有信仰,信心。
当然身为一个初学者,可以理解,但是你应该还可以再进步,慢慢慢慢的你要学习经论,慢慢知道怎么去面对你内心的世界,怎么去调整自己,去加强你的心灵的素质,加强你心灵的力量,这个时候你心灵力量准备好的时候,你的明了的心,在跟佛号接触的时候,那这个佛号就不是一般佛号,佛陀给你更多的东西,因为你准备得更好。
所以我们就会从一个消业障式的念佛,提升到一种往生式的念佛。你是要了生死的,不是追求世间的那种安乐的糖果而已,你要的是摩尼宝珠,因为你准备好了。所以你从一种信仰式的念佛,而提升到理观式的念佛,你的生命,是走在一个不同的道路上,你就是一个人,是走到人天的安乐道,一个是走到成就佛道,往生的菩提道,这两个道路,跑道不一样,因为你的心态提升了。
所以我们从一种信仰式的消业障的念佛,怎么样提升为一种往生式的理观式的念佛呢?就是你除了佛号以外,你要有智慧的引导,关键就在这里了。你不能只是靠你的感情,你不能只靠你的宗教情操来念佛,不可以的,你要提升你心理的素质。
有句话:否定加否定等于肯定。此所谓:泰极否来。阴盛必阳衰,阳衰必阴盛,阳盛必阴衰,阴衰必阳盛。
在《塞翁失马》中,不是有祸福相倚的故事吗?故事说:边塞居民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的老人。一次,他的马跑失到胡人的住地。人们为此宽慰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一群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为此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则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灾祸呢?。不久,他爱好骑马的儿子,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这时,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后来,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被迫拿起武器去作战,非死即伤。其子因为腿瘸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在佛教看来,也是同理。因此,对福祸,我们要以平常心看待。
我们不应为我们的一时之顺而得意。我们也不应为我们的一时之逆而失意。失意与得意,相互的转化,往往只在一夕之间,甚至,只在一瞬之间。
佛教认为,世界是因缘的、联系的、互动的,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与影响,非我们自己可以预测与左右。现实中的我们,自己无法把握自己,除非,你寻找并把握到了世界的运行规律。世界是规律的,规律,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规律不会让你永远倒霉,也不会致你永远幸运,除非,你超越了人的概念。
佛教有个故事,很有趣,论证了祸福相倚的道理:
国王与宰相一同打猎,国王一手指被花豹咬去半截,宰相安慰国王说,少一块肉总比少一条命来的好,这也许是好事呢。国王听了,很生气,以为宰相说风凉话,便把他关进大狱。一日,国王微服私访到一部落,被一群野蛮人捆绑走了。部落祭司要以国王作祭祀满月女神的祭品,准备把他煮了,因为国王的丰润令祭司满意。当祭司再认真检查国王的全身时,发现国王手指缺半截,身体不全是作祭品的大忌,祭司很可惜地叫人把国王放掉。回到皇宫的国王想起宰相的话,对宰相的气也就消了一些,就把宰相放了,同时,不忘报复式地回敬宰相一句说:我少了一截指头,确是好事,但你白坐了这么久的牢,又算什么好事呢?宰相回答说:是啊,我的坐牢确是好事啊,否则,我必随你微服私访,一定也被抓,当你不能成为祭品时,祭品一定就是我了。国王一听,无话可说,暗暗敬佩宰相,对他更重用了。----本性法师
------
在轮回里,我们只是一个过于投入的演员
(转)
一个年轻的戏子跟着师傅学艺,并到处演出,也参与演了很多角色,有时演学生、商人、农夫、乞丐,有时演文人、官差、帝王、将相,由于演得入戏,经常沉浸在角色中不能自拔,在演戏过程时常随着角色的人生起伏而悲欢,为道具的使用而争抢,为和自己有关角色的人生而牵挂担忧。为此他生活的痛苦不堪。
师傅告诉他第一个忠告:“要看得破,放得下,不要跟人抢道具。”
从此他便能理智对待自己所演的角色,并时时提醒自己在演戏,这只是舞台,不是真实的。心理压力没有了,但却从此溶不进角色,不能很好的和其他戏子配戏,剧团准备不再用他了,生活陷入了困顿。
师傅又告诉他第二个忠告:“放得下,要拿得起,才会有一碗饭吃。”
从此他又能很好的演戏了,在台上他把各种角色演得很自如,下台后马上能走出角色,能随时进出各种角色,无论是出演学生商人、农夫乞丐、文人官差、帝王将相,都能行云流水,无滞无碍,终于成为一代名角。
临终前他自己总结了第三个忠告:“要知道一切本来就不是你的,所以也就没什么要放下的,就会运用自如。”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戏子,一生中我们出演了种种角色,时时陷在戏里,为戏中人的悲欢离合、荣华富贵、田宅钱财争抢奋斗和痛苦不堪。却忘了其实这一切都是舞台上的虚名和演戏的道具,下台时什么也带不走。那些与我们配戏的家亲眷属、恩怨仇敌也是戏子,来来去去都是导演安排的。“天地大舞台,人人是戏子,演戏与看戏,莫起贪嗔痴。”但要真做到“演戏、看戏、不入戏”是何尝的难。
纵观过去,我本人就演过多个角色,穿娃娃装时演过淘气小孩,背书包时演过学子,穿警服演过法官,穿军装演过军人,穿制服演过交通干部,穿西装演过商人,现在又穿僧装演了个和尚。在六道中更是如此,作过下三流演员,有时穿兽皮演畜生,有时穿鬼皮演饿鬼,有时进油锅演地狱;也演过穿绫罗绸缎的天人,挥舞大刀的阿修罗,头出头没的人。
佛陀告诉我们:我们的清净佛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一切都是“梦幻泡影”的妄想所现,这个大舞台的导演和编剧就是“心”,“一切唯心造”。
-------
娑婆世界修行的三大困难
净界法师
我想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佛法修学的法门是广大的,所以当我们开始修行的时候,你要先掌握它的核心的一些法门,它的重点在哪里?
基本上净土法门跟圣道门,有些法门是相通的,但是它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目标是不同的。
在整个成佛之道当中,最关键的一个重点,就是了生脱死这一块。那么了生脱死这一块,从圣道门的角度,他是在秽土、在娑婆世界来完成他的了生脱死;那么净土宗的修学者,他是到净土去了生脱死。所以虽然我们最后这个成佛的目标是一样,但是过程是不一样的。就是你了生死的地方,就决定你今天修行的方向。也就是说我们有两个选择:你选择在娑婆世界了生死;第二个你选择在净土了生死,这两个是不同的。
那么当然如果这两种选择,在正法时代、像法时代,都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到了末法时代,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因为你离佛的时间越来越远——去佛久远。那么我们离开佛世的时间越久的时候,会发现两个状况:第一个魔强;第二个法弱。就是这个干扰我们的因素越来越多了;第二个我们接受佛法的这种力量、时间、因缘越来越少,就是这个世间上,宣扬佛法的因缘越来越少。
所以在末法时代,如果我们选择在娑婆世界了生死,你要面对三个问题:
第一个:障碍太大。在末法时代的修行有四个字是很重要,叫做内忧外患。当你在娑婆世界得果报的时候,你内有烦恼的干扰,你经常打妄想,这个你没办法控制的,妄想打久了就产生烦恼了,因为这个妄想会让你产生对立,我相、人相的对立。一个人一旦对立,要么就是喜欢,要么就是讨厌,两种情况。所以你经常打妄想的结果,就很容易让你结成一种烦恼,这个对你修行是一种障碍——内忧。
第二来自于外境的刺激太大。如果这个世界上大家都放逸,你就很难修行了,因为它形成一个强大的共业,套一句印光大师说的话:这个鱼想要往前走,但是它那个逆水的力量太大。所以我们每天在佛堂里面做功课,离开佛堂以后接触外在的环境,基本上,顶多把我们佛堂的功德抵消掉而已。所以每天都在抵消东西,我们很难保持进步,因为它来自于逆境的干扰太大。所以在娑婆世界的修行,你必须要面对内忧外患,而这个是不可避免。
第二个:时间太短了。我们娑婆世界的果报体,给我们的寿命太短,扣掉我们日常生活的耗损,你剩下的时间太短了,你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处理你无量劫来留下的问题,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你不得相续。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说我们死亡到来的时候,我们到下一个果报体投胎的时候,你不能马上把你今生的修行,把它累积起来,就是一加一不能等于二。这个当我们面临死亡的时候,其实一个人善根最强的时候,是晚年的时候,你的修行、你对人生的体悟、对佛法道理的理解,是最巅峰的时候,但是你死掉以后,你在来生得一个果报的时候,你要经过一段摸索期叫做隔阴之迷,你不能马上把前生的善根启发起来。所以死亡对我们的伤害太厉害,就是说它中断了我们前生跟来生的一种相续的力量,所以构成一加一不等于二。
所以在娑婆世界的修行,它有三大困难要面对:第一个来自于内外的障碍太大。虽然我们不断的努力,但是障碍太大呢,往往把我们冲回原点,所以在娑婆世界你经常有挫折感;第二个时间太短;第三个不得相续。
所以到了末法时代,选择到净土去,这是一个相对的比较好的选择。因为这个众生已经形成一个非常不好的共业了,这个磁场,你改变不了众生,你改变不了这个世界,最后是世界改变了你,所以选择暂时离开,这个是菩萨不得已的选择。
那么你选择到净土去,这就面对一个问题了:就是你必须要跟佛陀感应道交。没有人能够离开佛力的摄受,凭你的力量到净土去,不可能!所有人到净土去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法身菩萨以前的众生到净土去,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佛力的摄受!所以来自佛陀的力量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没有一个人凭你的力量到净土去,没有一个人。所以你必须去启动佛陀的力量,这个力量本来就存在,谁能够找到那个启动弥陀的开关,谁就到净土去了,诸法因缘生嘛。
--------
把无常败坏的资财,转成恒常受用的功德
净界法师
菩萨所修一切功德,完全不受外境的影响,因为他住在菩提心修一切善法,菩提心不可破坏。你的心态影响到你的未来的果报。所有的布施依止两法:第一,无贪的善根;第二,慈悲的愿力。菩提心跟无贪的善根,我们把基本定义清楚以后,就有资格修布施了,之前有些心理建设,分四段解释,《摄波罗蜜多论》云:资财无常现可见,若能任运起大悲,当知布施极顺理,犹如他物寄自舍。
我们怎样培养无贪的善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贪求自己的财物,衣服、饮食、越多越好。这个地方我们菩萨必须要做一些心理的教育,我们要告诉自己一件事说,其实世间的资财,我们真正使用的很有限,大部分的资财,都是随无常而破坏。我们大部分人死掉的之前,都留下很多东西,没有把它处理掉,就非常可惜。你本来有机会,可以把它转换成功德的,但是你死亡以后,你就失去这个机会了。所以我们一个人死掉的时候,一般人大部分的资财,都没有处理掉,最后呢被无常给破坏掉。一个有智慧的人,如果在他生前,能够任运生起大悲的愿力,这样子来做布施呢,是非常合乎大乘的道理的。
因为这个资财不是你的,是他物寄自舍,是暂时借你的,因为你要还,你要还的,业力先把东西借给你,一个有智能的人,他会在操作的过程当中,赶快把这个资财转成功德。一个愚痴的人,他在受用受用受用,受用到死掉的时候,他剩下的资财就没啦,业力全部要回去了。因为它是他人的物品,暂时放在你家中暂时寄放的。
我们必须把一个无常败坏的资财,转成这种恒常受用的功德,这是有智慧的人,这第一个。讲到无常,从无常的角度来观察,这个布施是合乎道理的这第一个。
--------------
念佛能创造两种强大的力量
净界法师
我们净土宗的修行者,当我们走进了佛堂,当我们提起佛号的时候,所谓的一句弥陀念、诵、听。我们念从心起,我们从一念皈依的心,去创造一个佛号的声音,这个声音再听回去的时候,当你听到你自己的声音的时候,你的生命已经产生了变化,因为你的生命,创造了两种强大的力量出现,一个是心灵的力量,一个是弥陀的力量。
什么是心灵的力量呢,套一句蕅益大师的专有名词说,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其实我们自性本来有很大力量,只是你没把它释放出来而已,没有把它开发出来而已。所以我们透过理观,我们把那些障碍我们内心的问题都把它消灭掉,这个时候你的心,更加的灵活,更加的明了寂静,这个时候,你心灵的力量发挥出来了。
第二个,阿弥陀佛的音声,它代表弥陀所有的功德,你启动了弥陀四十八愿的加持力,所以佛力不可思议,这两种关系是什么关系呢?简单的说,心力带动佛力,佛力加持心力,从这个心力带动佛力,我们可以知道,你内心的力量是主动的,佛陀是被动的。也就是说,你准备了三分,佛陀给你三分的功德,你准备了五分,佛陀给你五分的功德,你准备了十分,阿弥陀佛把所有的无量光、无量寿全部送给你。
所以同样一句佛号,谁能够把这个佛陀的功德,全部把它释放出来,就各凭本事。因为同样一句佛号,佛陀是平等的,身为佛陀他没有偏心的,他没有锁定哪一个目标,说要对谁特别好。这就是为什么,一场佛七打下来,有些人是满载而归,有些人只是跟阿弥陀佛结结缘,因为你没有准备好。
我们从这个心态的准备,我们大致分成两类来看,一场佛七打下来,有一种人是消业障式的念佛,你看他七天创造了多少佛号,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赞叹,意业的皈依,一天打下来不可思议,创造了多少佛陀的功德。那功德跑哪里去呢,跑去消业障去了,他打完以后很轻松,他做生意很顺利,消业障式的念佛,因为他没有理观的带动,只有信仰,信心。
当然身为一个初学者,可以理解,但是你应该还可以再进步,慢慢慢慢的你要学习经论,慢慢知道怎么去面对你内心的世界,怎么去调整自己,去加强你的心灵的素质,加强你心灵的力量,这个时候你心灵力量准备好的时候,你的明了的心,在跟佛号接触的时候,那这个佛号就不是一般佛号,佛陀给你更多的东西,因为你准备得更好。
所以我们就会从一个消业障式的念佛,提升到一种往生式的念佛。你是要了生死的,不是追求世间的那种安乐的糖果而已,你要的是摩尼宝珠,因为你准备好了。所以你从一种信仰式的念佛,而提升到理观式的念佛,你的生命,是走在一个不同的道路上,你就是一个人,是走到人天的安乐道,一个是走到成就佛道,往生的菩提道,这两个道路,跑道不一样,因为你的心态提升了。
所以我们从一种信仰式的消业障的念佛,怎么样提升为一种往生式的理观式的念佛呢?就是你除了佛号以外,你要有智慧的引导,关键就在这里了。你不能只是靠你的感情,你不能只靠你的宗教情操来念佛,不可以的,你要提升你心理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