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吧 关注:5,218贴子:50,981
  • 10回复贴,共1
政务:南京发布 2024-12-19 23:32
□ 成贤街语


IP属地:云南1楼2025-02-21 20:20回复
    zyh105401、血色尸体、塞纳河波澜不惊.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王安石像


    IP属地:云南2楼2025-02-21 20:21
    回复
      常言道,自古圣贤多寂寞。为了生活多些颜色,难免各路神仙打架、相爱相杀,古往今来上演了一幕幕互怼与和解、互卷与和谐的活剧。比如,王安石与苏东坡。
      苏东坡是超级IP,无需赘叙,而在南京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老南京”王安石,则是妥妥的“六边形战士”,他的诗词散文“学人之文”“体大思精”,《梅花》《元日》《泊船瓜洲》……光小学语文课本就入选了多首,且都是必背的,常让中小学生头疼。他还是“唐宋八大家”中官儿当得最大的一位,三次出任江宁知府,两次官拜宰相,组织了著名的熙宁变法,历史课本上就专门有“王安石变法”这个章节。其实,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这些标签,反而让王安石“文曲星”的星光暗淡了些。顺便说一下,今天正是王安石的生日。生快,安石!


      IP属地:云南3楼2025-02-21 20:23
      回复

        纪录片《苏东坡》中“金陵之会”情景再现


        IP属地:云南4楼2025-02-21 20:23
        回复
          王安石、苏东坡生活的宋朝,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自然也是文人骚客卷得厉害的朝代。作为“唐宋八大家”这个级别的高手,他俩自然不遑多让,昂首站立在最高层,仙仙地跑在最前面。即便如此,他俩似乎也是谁也没“放过”谁。王安石搞变革推新法富国强兵,一心想“总把新桃换旧符”,而苏东坡坚持稳字当头、提倡渐进改革。不仅朝堂上争论,工作中也不那么对付,王安石一心想要谋事成事,“不换思想就换人”,从此苏东坡各种阴晴圆缺,走上漫漫贬谪之路,“黄州惠州儋州”,人生多了一份荒凉。


          IP属地:云南5楼2025-02-21 20:24
          回复
            同为出圈爆款的王安石和苏东坡,互相看不顺眼、借不上力,是不是像极了今天我们身边的某一对“卧龙凤雏”?都说现如今各行各业很卷,其实卷来卷去,往往都会卷到具体的某个人某件事上,而且都是离得近、挨得着的。名牌大学少年班的聪明娃娃很多,但不如亲戚家的孩子考了双百那么让人心焦;IT业、AI业的各路精英写字楼里很多,但不如隔壁王二家的奶茶店出圈了那么让人心慌;明明三四十岁就通过努力实现财务自由的人不在少数,但人们的目光总盯着单位里可能与自己竞争部门经理、小组长位置的同事……兴许,和王安石、苏东坡一样,棋逢对手才要争出个高下,体量相当才能对杀得更来劲,卷得适配才卷得更有味道。


            IP属地:云南6楼2025-02-21 20:25
            收起回复
              有人互不买账,有人心结难解,甚至“犹冰炭不可共器,若寒暑不可同时”……卷来卷去大家都成了枯黄的卷心菜、夹生的炒栗子,错过了最佳的花期、结不出最好的果实。其实,卷亦应有章法有底线,看看王安石和苏东坡是怎么“卷”出高水平的。“乌台诗案”发作后,苏东坡身陷囹圄、问罪当斩,王安石并没有因为曾经互卷过而落井下石,反而伸出温暖有力的大手,直接上书宋神宗:“岂有盛世而杀才士乎?”一句话让苏东坡的人生重新迎来一丝转机和光亮。


              IP属地:云南7楼2025-03-01 16:16
              回复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苏东坡从黄州调任汝州途经南京时,垂垂老矣的王安石又主动发出邀约,并亲自到水西门码头迎候,风还是秦淮河上的风,人却是走过天南又海北的人,这幅生动传神的画面感动了太多人,成为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在南京逗留一个多月里,王安石王导领着苏东坡逛名胜、走街巷、尝小吃,天高海阔、畅谈甚欢,终于冰释前嫌握手言和。相处日久,王安石曾对人怜惜地说:“不知更百年,方有此人物。”


                IP属地:云南8楼2025-03-01 16:17
                回复

                  王安石故居


                  IP属地:云南9楼2025-03-01 16:18
                  回复
                    百川归海,都是由动到静,万物齐一,皆有苦难酸甜。人与人之间有交集、相互卷,有时候很难一定说谁对谁错,只是立场不同之分,只是见识高低之别,只是境遇近况之难。这种场景在小说电影等文艺作品中常见,往往容易令人共情;在现实生活中常见,更应该像王安石、苏东坡那样,多放大格局守望相助,不门前池塘大郎开店;多惺惺相惜理解包容,不以己为尊过于较真;多良性竞争“跋涉自爱”,不影影绰绰旁门左道。唯有如此,工作归工作,交情归交情,才能让爱有一个出口,放“卷”一条生路,齐步行进在宽阔的大道上。


                    IP属地:云南10楼2025-03-01 16:19
                    回复
                      苏东坡在南京拜别王安石之际,怀着感激的心情,写下《次荆公韵》诗:“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此刻,旷达超然的苏东坡走出王安石半山园的门口,一定慨叹地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我已读懂了这个世界、读懂了王荆公这个有品性有风骨有才情的人,当年他卷的不是我这个人,而是他自己谋事成事的理想,要是在数十年前就看清这一点,一切也许便大不同。
                      撰文 | 潘正军
                      原标题:《理解王安石》


                      IP属地:云南11楼2025-03-01 16: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