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的蓝叶吧 关注:16贴子:2,021
  • 2回复贴,共1

外国著名音乐家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巴赫(Bahe ,Johann ,Sebastian Bach , 1685--1750)
      德国古典作曲家。生于德国中部城市爱森纳赫。其父安布洛鸠斯是一位音乐家。10岁时双亲去世,受其兄约翰.斯朵夫抚养。其兄是一位优秀的风琴师,保存许多著名音乐家的珍贵乐谱,但不许弟弟看。他只好偷偷拿出,在月光下抄写,其兄发现抢走抄好的乐谱烧了,但他已熟记这些总谱。他15岁开始独立生活,加入吕纳堡教会合唱队。18岁任宫廷乐长和阿恩斯德教堂管风琴师,并开始作曲,主要是大合唱和古钢琴曲等。1717-1723年在寇顿任宫廷乐长,后在莱比锡圣多马斯教堂及其附属歌唱学校任乐长和教师。生前仅以管风琴演奏家著称,去世近百年后,其创作才得到应有的尊重。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马太受难曲》、《平均津钢琴曲集》、《音乐的奉献》、《创意曲集》、《古钢琴组曲》各六套、小提琴和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乐队组曲》四首和大量管风琴曲,著有《赋格的艺术》一书。他为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作品多以复调写成,对欧洲各国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亨德尔(Hengdeer , Georg Friedrich Handel , 1685--1750)
      英籍德国作曲家。生于德国哈雷。其父是个外科医生,后又当领主的侍从,对音乐毫无兴趣。但他却喜爱音乐,千方百计地筹措了一点钱,偷偷地买了一架古钢琴藏在屋里,每天偷偷地练琴。一天晚上,父亲叫他,他没听见,没人回答,父亲非常生气闯入屋内;只见
他在练琴,当时他仅六岁。七岁时,父亲要去邻国会见他的领主,他听说那里能听到美妙的音乐,便闹着要去,可父亲不肯。当父亲上了马车后,他也跳上了马车。父亲跳下马车步行,他也不甘示弱,跑到前面跟父亲一起步行。这样父亲不得不带他一起去。他在领主的宫廷里听了合唱和管弦乐。当领主请他弹琴时,他便旁若无人地娴熟地演奏。领主大为感动,劝其父好好培养,父亲回家后才请了一位名叫查豪的钢琴老师,他从此才开始正式学习音乐。他长大以后为服从双亲的意愿,1702年考入哈雷大学学法律,同时在当地教堂任见习管风琴师。在当时他已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了。18岁大学毕业便到了德国北方的汉堡加入了歌剧团拉小提琴、指挥、也写歌剧。1706年一1709年去意大利专事作曲,后任汉诺威联宫廷乐长。1717年定居英国从事音乐创作,1726年入英国籍。一生创作了46部歌剧,如:《阿尔西那》、《奥兰多》等。32部清唱剧,如:《弥赛亚》、《犹大•玛卡贝》、《扫罗》、《参孙》等大部都写于英国,管弦乐有《水上音乐》等,并作有相当数量的大协奏曲、室内乐曲、奏鸣曲、古钢琴曲及合唱曲,代表作有《大协奏曲集》、《C大调大协奏曲》、《古钢琴组曲第五首》中的《快乐的铁匠》和歌剧选曲《广板》等。对英国音乐影响很大。 
海顿(Haidun , Franz Joseph Haydn , 1732--1809)
      奥地利作曲家。生于奥地利偏僻的穷山村罗劳。其父是车匠、爱好音乐,会唱一点歌,粗浅地弹点竖琴,但不识谱。他自幼喜爱音乐,经过学习进步很快。他的亲戚发现了他的才能,对他进行音乐启蒙教育,虽教导过严厉,时常打骂,但却奠定了他未来音乐生涯的基础。两年后,他幸运地成为著名的斯蒂芬大教堂会唱队员,并接受音乐教育。这满脸稚气的孩子要练习写十二个声部的大合唱,老师叱责他,让他先练写二部合唱,他顽强地终于成功了。7岁时因变声离开了教会童声合唱队。定居维也纳,自学作曲,并创作各种器乐作品。此后生活艰苦而不稳定。29岁时在一个伯爵的小管弦乐队里任乐长,生活才安定下来,从而才开始了交响乐和四重奏的创作。后匈牙利权势最大的一位公爵很赏识他的音乐才华,请他去任宫廷乐长。他此时才有可能全力以赴地进行音乐创作和指挥。1804年引退。此时写了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的《告别交响曲》。后曾两次去伦敦旅行,写了12部《伦敦交响乐》,是他一生最优秀的作品,名震欧洲。还写了英国国歌《上帝保护国王》。奥地利国歌《上帝保护弗朗兹皇帝》,后来在著名的C大调《皇帝四重奏曲》中运用了这个旋律,后来,德国也以此为国歌。他从英国归国后还写了两部至今盛演不衰的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并作有交响曲《告别》、《惊鄂曲》、《时钟》等100余部,以及大量的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各种乐器独奏的协奏曲、弥撒曲、歌曲等。他的交响乐曲和四重奏曲的创作奠定了古典派音乐的宏伟大业,成为古典乐派重要代表人物。



1楼2006-04-20 22:53回复
    莫扎特(Mozhate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1756--1791)
          奥地利古典派作曲家。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其父在宫廷拉小提琴,又是作曲兼有理论著作,发现莫扎特的音乐天赋并进行早期培养。其姐比他大五岁,在父亲教育下弹钢琴时,他在一旁专心聆听。而产生兴趣。他特别喜欢弹和弦,凡听过的旋律都能背诵。四岁开始跟父亲学弹钢琴,技巧复杂,难度很大的协奏曲他一练就会,而且只练过一次的作品都能背下来。一首小曲只要练二三十分钟,便能准确无误而完美地弹奏。虽没学过,但他拿到乐谱就能分析出旋律与和声关系的原理。五岁时,他便自己创作各种小曲,由其父记录下来,其作品和声与旋律的关系一点不差,而且具有名家风格。一次他在写曲子,父亲向他:“在写什么?”他一本正经地回答:“在写钢琴协奏曲。”父亲拿来看满纸涂鸦,但仔细一看曲子不仅符合创作规律与要求,并且运用了很深的演奏技巧。6岁时,开始练习小型提琴,竟能与大人一起演奏三重奏。独立能一口气拉完6首曲子。1762年,父亲带着6岁的他与11岁的姐姐来到慕尼黑演出成功,同年9月又到维也纳,充分发挥了他超人的才华。7岁时,到德国南方城市演出,后又到巴黎、伦敦,3年后,10岁时才回到萨尔茨堡,轰动了欧洲。被称赞为“神童”。大主教认为他作为演奏家是令人叹服的,而说他有作曲家的才能是不可信的。就让他一周内写出一部清唱剧来,他果真如期交出了一部一百零八页的大型清唱剧,大主教被他惊人的才华所折服。1773年任萨尔茨堡大主教宫廷乐师,因不甘忍受屈辱的仆从地位,于1781年愤然辞职,定居维也纳专事创作。后因生活贫困,积劳成疾,他仅活了35岁,但他留给后世的作品多达千余邪。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后期作品,即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后宫诱逃》等。共写了20余部都很著名的歌剧。写了50部交响曲,其中以欢乐而明快的《bE大调交响曲》、深沉而有力的《g小调交响曲》及宏伟而壮丽的《C大调交响曲》即朱皮特交响曲等三部交响曲最为著名。此外,他还写有小夜曲十余部、嬉游曲二十余部,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及一些奏鸣曲、屋内乐曲也是久负盛名,屡演不衰的传世佳作。成为维也纳古典派的主要代表。
    贝多芬(Beiduofen , Ludwig , Van Beethoven , 1770--1827)
          近代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身于德国波恩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在宫廷乐团任男高音歌手,酗酒又放荡,嗓子越来越坏。他4岁跟父亲学音乐,先学钢琴和小提琴。然而其父教学无计划,不耐心,有时任其自流,有时极其严厉,甚至半夜被父亲从睡梦中叫起来练琴。听说神童莫扎特的成功带来经济利益,其父就想把他也培养成神童,以名利双收来满足奢侈的生活。所以每当他不好好练时,其父就不问情由痛叱他。但他的演奏水平还是不断提高。9岁时,由于他演奏水平高,父亲已教不了他,其父便请了蒲费弗教他。蒲费弗也是一个酒鬼,时常与其父一起痛饮至深夜,回家来就把他从睡梦中拖起来,强迫他练琴,寒冷的冬夜冻红冻肿了他的小手,他难过地含泪饮泣地练呀,练呀!他真正发挥出他非凡的天才是在12岁,他开始师从于倪富先生,先生发现他绝顶天资和超人的音乐才智,决心牺牲自己的一切,倾尽心血培养他,选用巴林的《用琴十二平均律》为教材,还练习写变奏曲、赋格和奏鸣曲。14岁时,他在剧院担任伴奏工作,也在教堂弹凤琴。17岁时他首先拜访了大名鼎鼎的莫扎特,他弹了最拿手的钢琴曲给莫扎特听,他弹得非常好,但没有引起重视。因为来访者都是事前做了充分准备的。他便向莫扎特说:“请你给我一个主题,让我即兴演奏看着如何?”他在莫扎特给他的主题的基础上,即兴演奏非常出色。莫扎特非常惊讶,高兴得象个孩子,大声叫他的学生从邻屋出来,仔细聆听,并告诉他们说:“请你们注意这个青年人,他将来一定会震惊全世界的。” 25岁时,他以卓越的音乐家的身份活跃在维也纳艺术舞台上。首先以钢琴家的身份登上乐坛,每次演出都弹奏许多自己的作品,他成功地开了许多次音乐会,并出版了自己的作品,这些都博得了一致的好评。豪门权贵都争取给他予以保护,有的拿出6万先令的年金,并让出自己的一部分住宅。但不幸的是他在二十五、六岁时就发现自己耳聋的症状,到32岁,病势已十分严重。35岁时,他极度痛苦写好遗嘱,准备自杀。但他在诀别人生的可怕时刻,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他,突然意识到:绝望是对人生挫折的屈服,是懦者的表现,于是他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向命运挑战,顽强地活下去,继续为人类创作艺术珍品,自己用心血写一部闪光的历史。于是“贝多芬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开始了,写出了许多名垂史册的不朽杰作。1804年他创作了雄伟壮丽的 bE大调《英雄交响曲》、灿烂辉煌的C大调《华尔特斯坦奏呜曲》。1805年写了歌剧《菲德里奥》,1806年写了干古绝作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热情奏鸣曲》。1807年写了E大调《第四交响曲》,1808年,完成了第五、第六交响曲和《告别奏呜曲》及《第五钢琴协奏曲)。1814年,他创作了康塔塔《光荣的瞬间》及A大调《第七交响曲》和《惠灵顿的胜利》。1820年,他在全部失聪的情况下,依然创作了最著名的《庄严的弥撒》和《第九交响曲》及最后五部钢琴奏鸣曲和大部弦乐四重奏曲。


    2楼2006-04-20 22:53
    回复
      2025-05-17 16:21:42
      广告
      斯拖科夫斯基(Situokefusiji Leopold Stokowsky , 1882--1977)
       美国指挥家。生于伦敦。父亲波兰人,母亲爱尔兰人,自幼学小提琴、钢琴、管风琴。在牛津大学皇后学院毕业后,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1900年毕业后,在伦敦教堂任管风琴师。23岁去美国,在教堂任管风琴手兼合唱指挥。26岁任辛辛那提交响乐团音乐指导与指挥。30岁起任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并长达24年。1915年入美国籍。并组织过全美青年交响乐团、纽约市交响乐团和美国交响乐团。从35岁起录制唱片,90岁还在继续这项工作。是世界一流的指挥家。
      牧拉文斯基(Mulawensiji Evgene Mravinsky , 1903--)
       原苏联指挥家。生于彼得堡。1920年入彼得堡大学。1922年入马林斯基剧院,后彼得堡芭蕾舞学校任钢琴伴奏。21岁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师从谢尔巴乔夫学作曲和师从高克学指挥。28岁毕业任国立彼得堡基洛夫歌舞剧院副指挥。指挥了芭蕾舞剧《睡美人》。35岁获全苏首次指挥比赛头奖后,被聘为列宁格勒音乐馆交响乐团常任指挥达40多年。被誉为世界最著名的指挥家之一。
      贝姆(Beimu Karl Bohm , 1894--1981)
       奥地利指挥家。生于格拉茨。早年学钢琴,并在维也纳从音乐学家门迪契夫斯基学和声学,对位法与作曲理论。十七岁登台指挥歌剧。十九岁在格拉茨大学获法律学位。27岁任慕尼黑歌剧院指挥。后相继任达姆斯特、汉堡、德累斯顿和维出纳等地歌剧院的音乐指导。60岁后,在伦敦及纽约歌剧院任指挥。他曾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达40年之久。70岁时,获“奥地利音乐总指导”的最高称号。1967年被授予维也纳爱乐乐团终身名警指挥的称号。曾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拜罗伊特音乐节、大都会歌剧院定或演出。并在欧洲各国广泛旅行演出。他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能与卡拉扬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相媲美。
      卡拉扬(Kalayang , Herbert Von Karajan , 1908--1989)
       奥地利指挥家。生于萨尔茨堡。从小学钢琴,8岁公开演奏。曾入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维也纳国立音乐学院、维也纳大学学习钢琴、指挥和音乐学。21岁在萨尔茨堡指挥莫扎特音乐学院管弦乐团。26岁考上亚深歌剧院的指挥。30岁任柏林歌剧院指挥。39岁任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维也纳乐友协会管弦乐队指挥。后相继兼任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伦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终身常任指挥、维也纳国立歌剧院音乐总指导。59--61岁任巴黎管弦乐团音乐指导。人称“欧洲音乐的总指导”。并于1967年主办他个人的音乐节——复活节音乐周。1969年创办卡拉扬国际指挥家比赛。
      小泽征尔(Xiaozezhenger Ozawa Seizi 1935--)
       日本指挥家。生于中国沈阳。6岁随父母回国。16岁入桐朋学园高等学校音乐科学指挥,师从斋藤秀雄。24岁在贝桑松国际指挥比赛、伯克郡音乐节指挥比赛和卡拉扬主持的比赛中获奖。并在卡拉扬的指导下深造。25岁开始指挥法国国立广播管弦乐团、纽约爱乐乐团、旧金山、加拿大、伦敦交响乐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等。35岁起任旧金山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和音乐指导,后任波士顿交响乐团终身音乐指导兼指挥,并兼任新日本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
      梅达(Meida Zubin Mehta , 1936--)
       印度指挥家。生于孟买。父亲是孟买交响乐团创始人与常任指挥,并在洛杉矾美国青年交响乐团任音乐指导和指挥。后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音乐部长。他7岁随父学钢琴、小提琴。18岁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师从斯瓦洛夫斯基,学习指挥。22岁在英国利物浦国际指挥比赛中获一等奖,随即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并任欧洲各国客席指挥。24岁任加拿大蒙特利尔交响乐团音乐指导、美国洛杉矶爱乐乐团副指挥,后升为常任指挥和音乐指导。32岁兼任以色列爱乐乐团音乐顾问。42岁任纽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他和小泽征尔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著名东方籍指挥家。
      伯恩斯坦(Boensitan , Leonard Bernstin , 1918--)
       美国指挥家、作曲家、钢琴家。生于马萨诸塞州劳伦斯。1939年哈佛大学毕业。后人卡蒂斯音乐学院,从赖纳学指挥,同时学作曲与钢琴。二十五岁任纽约爱乐乐团副指挥。40岁成为该团第一个美国指挥。在任11年间,该团盛况空前,也确立了他第一流指挥家的地位。享有纽约交响乐团桂冠指挥家称号。并在他59岁时奥地利举行了“伯恩斯坦音乐节”来表彰他的艺术成就。1969年被纽约爱乐乐团授予终身名誉指挥称号。他51岁时专事作曲,作品有交响曲、舞剧和通俗音乐剧等。
      


      15楼2006-04-20 22: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