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一件事,在不同人眼中,看到的角度迥异,关乎阅历,也关于思维方式。《红楼梦》里,薛宝钗看世界的角度常常与众不同,她能把事情拆解开来迅速理清头绪,能看到人际关系,照顾各色人等的需求,是做实务的人。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史湘云要做一次海棠诗社的东道,她什么都没想好,只是一团模糊的兴奋,揽下这桩事。住在蘅芜苑的湘云跟薛宝钗说她的想法,而薛宝钗眼中的做东则麻烦和具体得多。宝钗说:“既开社,便要作东。虽然是顽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你家里你又作不得主,一个月通共那几串钱,你还不够盘缠呢。这会子又干这没要紧的事,你婶子听见了,越发抱怨你了。况且你就都拿出来,做这个东道也是不够。难道为这个家去要不成?还是往这里要呢?”
首先是经济上的问题,做东是要花钱请客的,不光是出题限韵而已。而湘云的情况很复杂——零花钱有限,如果随便花钱请客,家里人是要抱怨的。其次是人心的问题,集体活动需要顾虑的问题很多,会做诗的如林黛玉想要大展奇才,不擅长的迎春、惜春等也不能毫无乐趣,得筹办者和参与者都高兴,才算成功。而且在贾家办年轻人的活动,需要考虑公共关系,贾母、王夫人等长辈最好也能参与到热闹中来,显得敬重,心里有她们。
薛家当铺伙计家里有好螃蟹,贾母等人都爱吃螃蟹,王夫人打算请贾母到大观园赏桂花、吃螃蟹——诸多的信息汇总到一起,宝钗提议办螃蟹宴,一石三鸟,合理配置了资源,执行得到位,吃喝玩乐都有,连大丫鬟们都有份吃螃蟹,上上下下都尽兴。
钱、人、周边关系都打点好,活动已然成功了大半,至于做菊花诗还是螃蟹诗,没那么重要。有人说宝钗城府深,这只不过是她胸中有丘壑,惯于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事情,善于拆解任务,化整为零,化繁为简,每件事情都善于找到着力点。
之后刘姥姥进大观园,因为刘姥姥一句客气的夸奖话,贾母就让会画画的惜春把大观园画出来。任务一下来,大家都很茫然,尤其是惜春自己心中恐怕比宝玉要被父亲查功课还惊惶,要跟诗社请一年的假——恐怕一年她也画不出来。旁人只顾开她的玩笑打趣,对完成任务毫无帮助。
幸好有宝钗在旁边出主意,她合理估算了时间,一年的假太多,一月的假太少,给惜春半年的假合适。然后给她派个帮手宝玉,并不是让宝玉教她画画,而是宝玉身为男子外出方便,且交游广阔,遇到难点可以拿出去问问会画的相公。有一点宝钗没明说,就是宝玉很闲,是富贵闲人。这个帮手选择得很周到,体现了宝钗的资源配置能力。
接下来是绘画用具的问题,又展现了宝钗丰富的知识,纸、笔、颜料都要选择合适的,家里现成的雪浪纸不合用,就要选择别的。绘画用具要开一个单子,家里没有的需要和老太太要——“就是配这些青绿颜色并泥金泥银,也得他们配去。还得一张粉油大案,铺上毡子。你们那些碟子也不全,笔也不全,都得从新再置一分儿才好。”
盖大观园虽然不易,画大观园也是个大工程,涉及到各种人事关系,材料有要跟老太太要的,跟太太要的,跟王熙凤要的。宝钗还指点了一条实用性很强的攻略:“我教你一个法子。原先盖这园子,就有一张细致图样,虽是匠人描的,那地步方向是不错的。你和太太要了出来,也比着那纸大小,和凤丫头要一块重绢,叫相公矾了,叫他照着这图样删补着立了稿子,添了人物就是了。”高层领导贾母不过是一句话扔下任务,但领了任务需要有智慧者拆解开来,一线执行者惜春终于知道努力的方向,和螃蟹宴一样,宝钗只出主意不出面,深藏功与名。
探春、李纨、薛宝钗三人协理大观园时,宝钗更体现了对经济和人心的掌控力。在大观园搞承包责任制,可以让没营生的妈妈们宽裕。更细致入微,考虑到人心种种,“不患寡而患不均”——“如今这园里几十个老妈妈们,若只给了这个,那剩的也必抱怨不公……只叫他拿出若干贯钱来,大家凑齐,单散与园中这些妈妈们。”“不分与他们些,他们虽不敢明怨,心里却都不服,只用假公济私的多摘你们几个果子,多掐几枝花儿,你们有冤还没处诉。他们也沾带了些利息,你们有照顾不到,他们就替你照顾了。”
薛宝钗眼里有活儿,能看到下人们承担了哪些——“关门闭户、起早睡晚、大雨大雪、姑娘们出入、抬轿子、撑船、拉冰床,一应粗糙活计,都是他们的差使”,把下属的所作所为一一说出,光是这份“看见”就让干活的人心里温暖。
薛蟠从江南出差回来,因为尤三姐自刎,柳湘莲跟着道士出家,他跟着心情不好,无心忙家里的生意,是宝钗想着需要打发伙计吃饭,“那同伴去的伙计们辛辛苦苦的,回来几个月了,妈妈和哥哥商议商议,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别叫人家看着无理似的。”
有人说薛宝钗无情,对别人的重大变故没有陪着哭,可换个角度来说,薛宝钗情绪稳定,做事周到,有经济头脑,称得上是打工人的贴心人,一个难得的好领导和好东家。薛宝钗的知识和思维结构,其实是作者曹雪芹的积累,创作出薛宝钗这样一个人物,也是曹雪芹的本事。
摘自闫晗的写作课微信公众号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史湘云要做一次海棠诗社的东道,她什么都没想好,只是一团模糊的兴奋,揽下这桩事。住在蘅芜苑的湘云跟薛宝钗说她的想法,而薛宝钗眼中的做东则麻烦和具体得多。宝钗说:“既开社,便要作东。虽然是顽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你家里你又作不得主,一个月通共那几串钱,你还不够盘缠呢。这会子又干这没要紧的事,你婶子听见了,越发抱怨你了。况且你就都拿出来,做这个东道也是不够。难道为这个家去要不成?还是往这里要呢?”
首先是经济上的问题,做东是要花钱请客的,不光是出题限韵而已。而湘云的情况很复杂——零花钱有限,如果随便花钱请客,家里人是要抱怨的。其次是人心的问题,集体活动需要顾虑的问题很多,会做诗的如林黛玉想要大展奇才,不擅长的迎春、惜春等也不能毫无乐趣,得筹办者和参与者都高兴,才算成功。而且在贾家办年轻人的活动,需要考虑公共关系,贾母、王夫人等长辈最好也能参与到热闹中来,显得敬重,心里有她们。
薛家当铺伙计家里有好螃蟹,贾母等人都爱吃螃蟹,王夫人打算请贾母到大观园赏桂花、吃螃蟹——诸多的信息汇总到一起,宝钗提议办螃蟹宴,一石三鸟,合理配置了资源,执行得到位,吃喝玩乐都有,连大丫鬟们都有份吃螃蟹,上上下下都尽兴。
钱、人、周边关系都打点好,活动已然成功了大半,至于做菊花诗还是螃蟹诗,没那么重要。有人说宝钗城府深,这只不过是她胸中有丘壑,惯于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事情,善于拆解任务,化整为零,化繁为简,每件事情都善于找到着力点。
之后刘姥姥进大观园,因为刘姥姥一句客气的夸奖话,贾母就让会画画的惜春把大观园画出来。任务一下来,大家都很茫然,尤其是惜春自己心中恐怕比宝玉要被父亲查功课还惊惶,要跟诗社请一年的假——恐怕一年她也画不出来。旁人只顾开她的玩笑打趣,对完成任务毫无帮助。
幸好有宝钗在旁边出主意,她合理估算了时间,一年的假太多,一月的假太少,给惜春半年的假合适。然后给她派个帮手宝玉,并不是让宝玉教她画画,而是宝玉身为男子外出方便,且交游广阔,遇到难点可以拿出去问问会画的相公。有一点宝钗没明说,就是宝玉很闲,是富贵闲人。这个帮手选择得很周到,体现了宝钗的资源配置能力。
接下来是绘画用具的问题,又展现了宝钗丰富的知识,纸、笔、颜料都要选择合适的,家里现成的雪浪纸不合用,就要选择别的。绘画用具要开一个单子,家里没有的需要和老太太要——“就是配这些青绿颜色并泥金泥银,也得他们配去。还得一张粉油大案,铺上毡子。你们那些碟子也不全,笔也不全,都得从新再置一分儿才好。”
盖大观园虽然不易,画大观园也是个大工程,涉及到各种人事关系,材料有要跟老太太要的,跟太太要的,跟王熙凤要的。宝钗还指点了一条实用性很强的攻略:“我教你一个法子。原先盖这园子,就有一张细致图样,虽是匠人描的,那地步方向是不错的。你和太太要了出来,也比着那纸大小,和凤丫头要一块重绢,叫相公矾了,叫他照着这图样删补着立了稿子,添了人物就是了。”高层领导贾母不过是一句话扔下任务,但领了任务需要有智慧者拆解开来,一线执行者惜春终于知道努力的方向,和螃蟹宴一样,宝钗只出主意不出面,深藏功与名。
探春、李纨、薛宝钗三人协理大观园时,宝钗更体现了对经济和人心的掌控力。在大观园搞承包责任制,可以让没营生的妈妈们宽裕。更细致入微,考虑到人心种种,“不患寡而患不均”——“如今这园里几十个老妈妈们,若只给了这个,那剩的也必抱怨不公……只叫他拿出若干贯钱来,大家凑齐,单散与园中这些妈妈们。”“不分与他们些,他们虽不敢明怨,心里却都不服,只用假公济私的多摘你们几个果子,多掐几枝花儿,你们有冤还没处诉。他们也沾带了些利息,你们有照顾不到,他们就替你照顾了。”
薛宝钗眼里有活儿,能看到下人们承担了哪些——“关门闭户、起早睡晚、大雨大雪、姑娘们出入、抬轿子、撑船、拉冰床,一应粗糙活计,都是他们的差使”,把下属的所作所为一一说出,光是这份“看见”就让干活的人心里温暖。
薛蟠从江南出差回来,因为尤三姐自刎,柳湘莲跟着道士出家,他跟着心情不好,无心忙家里的生意,是宝钗想着需要打发伙计吃饭,“那同伴去的伙计们辛辛苦苦的,回来几个月了,妈妈和哥哥商议商议,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别叫人家看着无理似的。”
有人说薛宝钗无情,对别人的重大变故没有陪着哭,可换个角度来说,薛宝钗情绪稳定,做事周到,有经济头脑,称得上是打工人的贴心人,一个难得的好领导和好东家。薛宝钗的知识和思维结构,其实是作者曹雪芹的积累,创作出薛宝钗这样一个人物,也是曹雪芹的本事。
摘自闫晗的写作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