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的潮水退去了,裸露出赭褐色的岩层,像一卷被天公缓缓铺陈的素绢。我蹲下身,指尖触到那些苍劲的裂痕,忽然想起四百年前某个秋晨,戴进在富春江畔拾起画石时,必定也抚摸过同样粗砺的纹路。此刻的滩涂上,每一道潮蚀的沟壑都暗合着浙派画笔的走势,仿佛自然本身才是最早的皴法宗师。
江风裹挟着上游的碎金,在斑驳的岩面上织就流动的丝绸。这是潮汐用三百万个晨昏写就的日记,砂岩层理间藏匿着古海退却时遗落的盐霜。那些纵向劈砍的裂罅,多像吴伟笔下断崖的笔锋——笔肚饱蘸焦墨,笔锋侧卧横扫,在宣纸上犁出嶙峋的骨相。江水漫上来又退下去,在岩壁留下深浅不一的泪痕,恰似画家以清水破墨时,墨色在绢素上洇开的层层叠影。
站在六和塔俯瞰,江岸山石如千万柄青铜古剑倒插大地。夏圭画中那些剑脊般的山势,原是临安城外真实的骨骼。雨水蚀出的垂直节理,在暮色中化作无数道焦墨垂线;浪花啃噬的横向凹槽,恰似枯笔横扫留下的飞白。岩石最隐秘的肌理里,石英脉是未晕开的宿墨,云母碎片是散落的金粉,整条江岸俨然一轴尚未装裱的山水长卷。
子夜的月光漫过萧绍平原,江心沙洲的芦苇荡簌簌摇出银灰的浪。恍惚看见蓝瑛独坐孤舟,将水中碎月收进砚池,用狼毫勾挑出石纹的阴阳向背。岩石的魂魄在墨色里苏醒,那些被江风雕刻的皱褶、被岁月啃噬的孔窍,此刻都在宣纸上获得了另一种永生。画家笔锋过处,钱塘江亿万年的往事正以皴法的韵律娓娓道来。
潮声渐起时,岩壁上青苔斑驳如古画上的霉点。自然与艺术的对话从未停息:江水在石上皴擦点染,画家在纸上师法造化。当第一缕晨曦镀亮江心巨礁,我忽然懂得,所谓斧劈皴的刚劲,不过是大地将自己嶙峋的掌纹,拓印在了人类追寻永恒的眼瞳里。



江风裹挟着上游的碎金,在斑驳的岩面上织就流动的丝绸。这是潮汐用三百万个晨昏写就的日记,砂岩层理间藏匿着古海退却时遗落的盐霜。那些纵向劈砍的裂罅,多像吴伟笔下断崖的笔锋——笔肚饱蘸焦墨,笔锋侧卧横扫,在宣纸上犁出嶙峋的骨相。江水漫上来又退下去,在岩壁留下深浅不一的泪痕,恰似画家以清水破墨时,墨色在绢素上洇开的层层叠影。
站在六和塔俯瞰,江岸山石如千万柄青铜古剑倒插大地。夏圭画中那些剑脊般的山势,原是临安城外真实的骨骼。雨水蚀出的垂直节理,在暮色中化作无数道焦墨垂线;浪花啃噬的横向凹槽,恰似枯笔横扫留下的飞白。岩石最隐秘的肌理里,石英脉是未晕开的宿墨,云母碎片是散落的金粉,整条江岸俨然一轴尚未装裱的山水长卷。
子夜的月光漫过萧绍平原,江心沙洲的芦苇荡簌簌摇出银灰的浪。恍惚看见蓝瑛独坐孤舟,将水中碎月收进砚池,用狼毫勾挑出石纹的阴阳向背。岩石的魂魄在墨色里苏醒,那些被江风雕刻的皱褶、被岁月啃噬的孔窍,此刻都在宣纸上获得了另一种永生。画家笔锋过处,钱塘江亿万年的往事正以皴法的韵律娓娓道来。
潮声渐起时,岩壁上青苔斑驳如古画上的霉点。自然与艺术的对话从未停息:江水在石上皴擦点染,画家在纸上师法造化。当第一缕晨曦镀亮江心巨礁,我忽然懂得,所谓斧劈皴的刚劲,不过是大地将自己嶙峋的掌纹,拓印在了人类追寻永恒的眼瞳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