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秧歌闹新春
冀东平原,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扇舞翩翩,唢呐齐鸣,响彻在壮美富饶的冀东大地。秧歌拜年在冀东大地上流行很广,冀东人民用扭秧歌这种形式拜年,民俗气息浓厚,把节日的气氛渲染得更加绚丽多彩。
欢腾的锣鼓,清脆的唢呐,五彩的花绢,轻盈的舞姿,把新春的冀东大地装点得格外美丽。
秧歌拜年是喜闻乐见的群众拜年活动,秧歌作为汉族民间舞蹈的主要形式,可说是广为流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而被称为“冀东秧歌”和“河北地秧歌”的冀东地秧歌,是流传在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滦南等地城乡的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
地秧歌,徒步于撂地表演,不受演出场合和道具的限制,比较机动灵活,易学易演,是自娱性和表演性相结合,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一种民间舞。传统的活动形式,基本上分过街秧歌和场子秧歌两种。过街秧歌,走街串巷,沿途表演。它的主要特点是:节奏与动作统一,表演各异,舞姿简洁,边走边扭。场子秧歌,遇到广场或十字街头,拉开场面,大扭一番,有时还会边扭边唱,用锣、鼓、钗间奏,然后表演带故事情节的“小出子”(即小型舞蹈节目)。主要特点是:具有典型人物性格,舞姿舒展、健美,画面灵活多变。
地秧歌的传统表演形式,大多是前边有两个武生打扮的人物(有的扮成武松、鲁智深),手舞花棒,开路打场,后跟提花篮、佛尘的童子及田公、渔妇、樵夫、书生等角色。在行当上分“妞”(少女或小媳妇)、丑(诙谐、幽默的滑稽角色)、擓(中年或老年妇女)、公子(文质彬彬的书生)。
冀东秧歌表演上的共同特点是脚下步伐上下颠颤,结合肩部与腰部扭动和双手摇摆为主,就好象凤摆杨柳一般。手中的道具根据人物性格,分别手持彩扇、花绢、团扇、拨郎鼓、棒槌、烟袋等,手部的基本动作以八字翻花为主,上下左右,前后抖动扇花,变化万干,如双双对对的彩蝶在花丛中飞舞,既抒情、优美、典雅,又火爆、泼辣、热情、欢快,富有诙谐、幽默、质朴健康的生活情趣。伴奏以悠扬的大唢呐为主,配以中、小钗作打击乐。大多习惯于吹奏《满堂红》、《句句双》、《柳青娘》等喇叭牌子曲,易于表现乐观、欢快、喜悦的节日气氛。
地秧歌跑驴之《喜回娘家》。节目表述的是一个农村少妇抱着尚在襁褓中的婴儿,骑着毛驴回娘家走亲的喜庆场景;就在她的丈夫赶驴相送,跨过一条河沟时,不料毛驴陷进泥坑,毛驴拔不出腿来,而在附近刨地的一个农民立即赶来相助,想尽办法,终于给夫妻俩解了围。
跑旱船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冀东大秧歌舞蹈。 “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观形状制成的木架子。在这种船形木架周围,围缀上绘有水纹的棉布裙或是海蓝色的棉布裙。在船的上面,装饰以红绸、纸花,有的地方还装有彩灯、明镜和其它装饰物,把这只或者十几只船装饰得艳丽不凡。 “旱船”,自然是陆地上的船。乘船者一般是一个人,有时也有双人、四人甚至七人共同乘用一只船的。乘船者所表现的多是姑娘、媳妇,也有扮演其它人物的。
每逢年节,村子里的青年们便组成秧歌队,在锣鼓、唢呐伴奏中,载歌载舞、走街串巷,以示丰收后的喜悦。秧歌的伴奏,一般是由两支唢呐(大杆喇叭)吹奏,同时伴以大鼓、小钹。大鼓可即兴加花击奏,小钹掌握节奏。
过去,每伙秧歌队都有一位“领大场的”(领队)领着,他也是秧歌队的指导兼教练,由他率领秧歌队进行各种编队、组合花样表演,如走“剪子股”、“编蒜辫”、“卷白菜心”等等。
每年春节期间(即从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是秧歌活动的高潮,许多地区都在这期间举行秧歌会(比赛之意),哪个队领队的水平高,他的秧歌就会取得优胜。
在冀东大秧歌的表演行当中,突出的是妞(俗称“拉花的”)、丑(俗称“跳丑的”)、大老,有冀东大秧歌表演的“铁三角”之称。
“大老”,似戏剧中的彩旦,以俏为美,讲究“表情要善变,动作要机敏,双脚要稳健,棒槌不过顶”。
“铁三角”既个性鲜明、各具特色,又交相呼应、协调统一。伴着激昂的铿锵节奏,三个角色或跳或扭,或笑或逗,伸展自如,相得益彰,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老朽曾经写过一段顺口溜,赞我冀东大秧歌:
三尺高跷踩乾坤,霓裳如戏更夺魂。
走街串巷增吉庆,跑抖扑蝶自古今。
及笄靓女姿俏美,花甲老翁步深沉。
和谐盛世抒情乐,粉墨自娱冀东人。
——2025-02-15杏林拙叟 写於倴城北河新区
冀东平原,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扇舞翩翩,唢呐齐鸣,响彻在壮美富饶的冀东大地。秧歌拜年在冀东大地上流行很广,冀东人民用扭秧歌这种形式拜年,民俗气息浓厚,把节日的气氛渲染得更加绚丽多彩。
欢腾的锣鼓,清脆的唢呐,五彩的花绢,轻盈的舞姿,把新春的冀东大地装点得格外美丽。
秧歌拜年是喜闻乐见的群众拜年活动,秧歌作为汉族民间舞蹈的主要形式,可说是广为流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而被称为“冀东秧歌”和“河北地秧歌”的冀东地秧歌,是流传在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滦南等地城乡的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
地秧歌,徒步于撂地表演,不受演出场合和道具的限制,比较机动灵活,易学易演,是自娱性和表演性相结合,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一种民间舞。传统的活动形式,基本上分过街秧歌和场子秧歌两种。过街秧歌,走街串巷,沿途表演。它的主要特点是:节奏与动作统一,表演各异,舞姿简洁,边走边扭。场子秧歌,遇到广场或十字街头,拉开场面,大扭一番,有时还会边扭边唱,用锣、鼓、钗间奏,然后表演带故事情节的“小出子”(即小型舞蹈节目)。主要特点是:具有典型人物性格,舞姿舒展、健美,画面灵活多变。
地秧歌的传统表演形式,大多是前边有两个武生打扮的人物(有的扮成武松、鲁智深),手舞花棒,开路打场,后跟提花篮、佛尘的童子及田公、渔妇、樵夫、书生等角色。在行当上分“妞”(少女或小媳妇)、丑(诙谐、幽默的滑稽角色)、擓(中年或老年妇女)、公子(文质彬彬的书生)。
冀东秧歌表演上的共同特点是脚下步伐上下颠颤,结合肩部与腰部扭动和双手摇摆为主,就好象凤摆杨柳一般。手中的道具根据人物性格,分别手持彩扇、花绢、团扇、拨郎鼓、棒槌、烟袋等,手部的基本动作以八字翻花为主,上下左右,前后抖动扇花,变化万干,如双双对对的彩蝶在花丛中飞舞,既抒情、优美、典雅,又火爆、泼辣、热情、欢快,富有诙谐、幽默、质朴健康的生活情趣。伴奏以悠扬的大唢呐为主,配以中、小钗作打击乐。大多习惯于吹奏《满堂红》、《句句双》、《柳青娘》等喇叭牌子曲,易于表现乐观、欢快、喜悦的节日气氛。
地秧歌跑驴之《喜回娘家》。节目表述的是一个农村少妇抱着尚在襁褓中的婴儿,骑着毛驴回娘家走亲的喜庆场景;就在她的丈夫赶驴相送,跨过一条河沟时,不料毛驴陷进泥坑,毛驴拔不出腿来,而在附近刨地的一个农民立即赶来相助,想尽办法,终于给夫妻俩解了围。
跑旱船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冀东大秧歌舞蹈。 “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观形状制成的木架子。在这种船形木架周围,围缀上绘有水纹的棉布裙或是海蓝色的棉布裙。在船的上面,装饰以红绸、纸花,有的地方还装有彩灯、明镜和其它装饰物,把这只或者十几只船装饰得艳丽不凡。 “旱船”,自然是陆地上的船。乘船者一般是一个人,有时也有双人、四人甚至七人共同乘用一只船的。乘船者所表现的多是姑娘、媳妇,也有扮演其它人物的。
每逢年节,村子里的青年们便组成秧歌队,在锣鼓、唢呐伴奏中,载歌载舞、走街串巷,以示丰收后的喜悦。秧歌的伴奏,一般是由两支唢呐(大杆喇叭)吹奏,同时伴以大鼓、小钹。大鼓可即兴加花击奏,小钹掌握节奏。
过去,每伙秧歌队都有一位“领大场的”(领队)领着,他也是秧歌队的指导兼教练,由他率领秧歌队进行各种编队、组合花样表演,如走“剪子股”、“编蒜辫”、“卷白菜心”等等。
每年春节期间(即从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是秧歌活动的高潮,许多地区都在这期间举行秧歌会(比赛之意),哪个队领队的水平高,他的秧歌就会取得优胜。
在冀东大秧歌的表演行当中,突出的是妞(俗称“拉花的”)、丑(俗称“跳丑的”)、大老,有冀东大秧歌表演的“铁三角”之称。
“大老”,似戏剧中的彩旦,以俏为美,讲究“表情要善变,动作要机敏,双脚要稳健,棒槌不过顶”。
“铁三角”既个性鲜明、各具特色,又交相呼应、协调统一。伴着激昂的铿锵节奏,三个角色或跳或扭,或笑或逗,伸展自如,相得益彰,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老朽曾经写过一段顺口溜,赞我冀东大秧歌:
三尺高跷踩乾坤,霓裳如戏更夺魂。
走街串巷增吉庆,跑抖扑蝶自古今。
及笄靓女姿俏美,花甲老翁步深沉。
和谐盛世抒情乐,粉墨自娱冀东人。
——2025-02-15杏林拙叟 写於倴城北河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