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603贴子:2,996,835
  • 6回复贴,共1

详解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声明:此文由赵庚白原创,复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详细解释《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25-02-15 08:01回复
    声明:此文由赵庚白原创,复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详细解释《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一:州域的百姓共同生活在方圆十里之地上,开始在天地之间的自然界生活,寂寞啊!空虚啊!百姓独自生存并且不能改变;百姓反复从事农耕活动并且不懈怠,应当要制定治理天地之间事务措施的时候要将百姓作为根本。我不知道治理天地之间事务的措施如何取名,采用优越的取表字就叫做:“道”(好的政治局面或政治措施)。好的治理诸侯国政治措施用“道”命名是重视,重视是因为过去就是这样做的。过去这样做是时间已经很久了,时间已经很久是反复这样做的。
    译文二:故而对治理诸侯国的措施要重视,对依靠的对象要重视,对领土、属地要重视,对自己的百姓也要重视。诸侯国封域内有四项要重视,而百姓在这四项重视中应列为第一位。规范人民行为保护人民合法权益的法律由诸侯国地域内制定,地域内的法律是人们不可或缺的法律,制定人们不可或缺的法律要效法好的政治措施来制定,根据好的政治措施制定的法律从开始就要适宜治理诸侯国实际。
    详细解释如下,欢迎有识之士指正: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25-02-15 08:03
    回复
      原文:有⑴物⑵混⑶成⑷,先⑸天地⑹生⑺。寂⑻兮⑼寥⑽兮,
      译文:州域的百姓共同生活在方圆十里之地上,开始在天地之间的自然界生活,寂寞啊!空虚啊!
      注释:⑴“有”“域”的古字。州域。《诗·商颂·玄鸟》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
      ⑵“物”人;众人(百姓)。《左传·昭公十一年》:“晋荀吴谓韩宣子曰:“不能救陈,又不能救蔡,物以无亲。”
      ⑶“混”齐同;共同。《庄子·天运》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
      ⑷“成”古代井田区划名。指方圆十里之地。《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⑸“先”首创;开始。《庄子·刻意》不为福先,不为祸始。
      ⑹“天地”指天地之间,自然界。《吕氏春秋·慎行论》天地之精也。
      ⑺“生”生活。《史记·循吏列传》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⑻“寂”寂寞;孤单;冷落。汉·严忌·《哀时命》廓落寂而无友兮,谁可与玩此遗芳。
      ⑼“兮”古代韵文中的助词。用于句中或句末,表示停顿或感叹。与现代的“啊”相似。《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25-02-15 08:07
      收起回复
        原文:独⑴立⑵而⑶不改⑷;周⑸行⑹而不殆⑺,可⑻以⑼为⑽天地⑾母⑿。
        译文:百姓独自生存并且不能改变;百姓反复从事农耕活动并且不懈怠,应当要制定治理天地之间事务措施的时候要将百姓作为根本。
        注释:⑴“独”独自。《孟子·梁惠王上》:“民欲与之皆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⑵“立”存在;生存。《战国策·燕策三》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⑶“而”表示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并且,有时也可不译。《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⑷“改”变更;更改。亦指更换。《逸周书·常训》天有常性,人有常顺。顺在可变,性在不改。
        ⑸“周”反复;循环。汉·扬雄·《太玄·周》阳气周神而反乎始。
        ⑹“行”做;从事某种活动。《书·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⑺“殆”通“怠”。懈怠。《商君书·农战》农者殆则土地荒。
        ⑻“可”应当;应该。《史记·陈丞相世家》及平长,可娶妻,富人莫肯与者。
        ⑼“以”要……做(作)……。《战国策·赵策》:“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为”治理。《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⑾“天地”指天地之间,自然界。《吕氏春秋·慎行论》:“天地之精也。”
        ⑿“母”本源,根本。亦指主干。《老子》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25-02-15 08:11
        回复
          原文:吾⑴不知⑵其⑶名⑷,强⑸字⑹之⑺曰⑻:道⑽,
          译文:我不知道治理天地之间事务的措施如何取名,采用优越的取表字就叫做:“道”(好的政治局面或政治措施)
          注释:⑴“吾”我;我们。表示第一人称。《论语·季氏》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⑵“知”本义:知道。《庄子·外物》心徹为知。
          ⑶“其”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的。《孔雀东南飞》:“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⑷“名”命名;取名。《书·吕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
          ⑸“强”优越;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
          ⑹“字”取表字。《楚辞·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⑺“之”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作用,无实义。《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
          ⑻“曰”叫做;称为。《书·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
          ⑽“道”好的政治局面或政治措施。《左传·成公十二年》:“天下有道,则公侯能为民干城,而制其腹心,乱则反之。天下有道,则公侯能为民干城,而制其腹心,乱则反之。”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25-02-15 08:14
          回复
            原文:强⑴为⑵之⑶名⑷曰⑹大⑸。大曰⑹逝⑺,逝曰远⑻,远曰反⑼。
            译文:好的治理诸侯国政治措施用“道”命名是重视,重视是因为过去就是这样做的。过去这样做是时间已经很久了,时间已经很久是反复这样做的。
            注释:⑴“强”优越;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
            ⑵“为”治理。《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⑶“之”代词。指代事物。《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⑷“名”命名;取名。《书·吕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
            ⑸“大”尊重;重视。《荀子·天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⑹“曰”为;是。《书·洪范》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⑺“逝”往;去。《诗·邶风·谷风》毋逝我梁,毋发我笱。
            ⑻“远”漫长;时间久。《吕氏春秋·大乐》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
            ⑼“反”重复。《论语·述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25-02-15 08:17
            回复
              原文:故道大,天⑴大,地⑵大,人⑶亦大。域⑷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⑸法⑹地,地法天⑻,天法道⑼,道法⑽自⑾然⑿。
              译文:故而对治理诸侯国的措施要重视,对依靠的对象要重视,对领土、属地要重视,对自己的百姓也要重视。诸侯国封域内有四项要重视,而百姓在这四项重视中应列为第一位。规范人民行为保护人民合法权益的法律由诸侯国地域内制定,地域内的法律是人们不可或缺的法律,制定人们不可或缺的法律要效法好的政治措施来制定,根据好的政治措施制定的法律从开始就要适宜治理诸侯国实际。
              注释:⑴“天”依靠对象;赖以生存、不可或缺之事物。《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⑵“地”领土,属地;地区。《战国策·魏策》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⑶“人”民;百姓。《荀子·王制》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夺之地者敌诸侯。
              ⑷“域”封邑。《汉书·韦玄成传》无惰尔仪,以保尔域。
              ⑸“人”民;百姓。《荀子·王制》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夺之地者敌诸侯。
              ⑹“法”刑法。亦泛指法律。《史记·孝文本纪》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
              ⑺“地”地域,领土。《孟子·公孙丑上》:“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亦。”
              ⑻“天”依靠对象;赖以生存、不可或缺之事物。《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⑼“道”好的政治局面或政治措施。《左传·成公十二年》:“天下有道,则公侯能为民干城,而制其腹心,乱则反之。天下有道,则公侯能为民干城,而制其腹心,乱则反之。”
              ⑽“法”仿效;效法。《史记·循吏列传》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
              ⑾“自”开始。《韩非子·心度》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
              ⑿“然”犹宜。合适。《淮南子·原道》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25-02-15 08: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