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600贴子:2,997,041
  • 4回复贴,共1

详解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声明:此文由赵庚白原创,复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详细解释《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25-02-15 05:21回复
    声明:此文由赵庚白原创,复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详细解释《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原文: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 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罕有的政令开始就要适宜,事理是旋风不能始终吹一整天;急促的雨不能从早到晚不停地下;什么致使这样的?是天地之间的自然界。天地之间的自然界尚且不能长时间出现不适宜的现象,又何况人事呢?国家的大事是采取某种方针设置治国措施,治国措施与治国规律相同;施行以仁政(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的政治方略)治国与施行恩惠治国相同;丧失作用的治国措施与新设置的治国措施失误相同。与治国规律相同的治国措施,需要设置治国措施的国家也喜欢有这样的措施。施予民众恩惠与用仁政治国相同,用仁政治国者也喜欢有这样施予民众恩惠的方式实施;重新设置治国措施失误与原来的治国措施丧失作用相同,治国措施失去作用的邦国也喜欢有这样重新设置的治国措施出现。(原来的治国措施)可信度不充分了,有的不能实际履行了。


    以下分段详细解释,欢迎有识之士光临指正: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25-02-15 05:26
    回复
      原文:希⑴言⑵自⑶然⑷。故⑸飘风⑹不终⑺朝⑻,骤⑼雨不终⑽日。孰⑾为⑿此⒁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⒂况⒃于人⒄乎?
      译文:罕有的政令开始就要适宜,事理是旋风不能始终吹一整天;急促的雨不能从早到晚不停地下;什么致使这样的?是天地之间的自然界。天地之间的自然界尚且不能长时间出现不适宜的现象,又何况人事呢?
      注释:⑴“希”少;罕有。《老子》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⑵“言”政令;号令。《诗·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⑶“自”开始。《韩非子·心度》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
      ⑷“然”犹宜。合适。《淮南子·原道》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⑸“故”事理。《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⑹“飘风”旋风;暴风。[英] 赤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四时之内,飘风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
      ⑺“终”始终。《汉书·李广传》:“他日射之,终不能入矣。”
      ⑻“朝”日;天。《孟子·告子下》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⑼“骤”疾速;急速而猛;急促。《素问·气交变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变骤注。
      ⑽“终日”从早到晚。《荀子·劝学》终日而思。
      ⑾“孰”什么。《论语·八佾》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⑿“为”使;致使。《国语·鲁语上》 其为后世昭前之令闻也,使长监于世。
      ⒀“天地”指天地之间,自然界。《吕氏春秋·慎行论》天地精也。
      ⒁“尚”且;尚且。《汉书·董仲舒传》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
      ⒂“而”连词。表示并列。犹如,又。《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⒃“况”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何况”、“况且”。《后汉书·列女传》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25-02-15 05:31
      收起回复
        原文:故⑴从⑵事⑶于⑷道⑸者⑹,道者同⑺于⑻道⑼;德⑽者,同于德⑾;失⑿者,同于失⒀。同于道者⒁,道亦乐⒂得⒃之⒄;
        译文:国家的大事是采取某种方针设置治国措施,治国措施与治国规律相同;施行以仁政(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的政治方略)治国与施行恩惠治国相同;丧失作用的治国措施与新设置的治国措施失误相同。与治国规律相同的治国措施,需要设置治国措施的国家也喜欢有这样的措施。
        ⑴“故”特指祭祀、期会等大事。《礼记·玉藻》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
        ⑵“从”谓采取某种方针或方法。汉·班固·《白虎通·考黜》君子重德薄刑,赏宜从重。
        ⑶“事”zì立置。(立:设置;建立。置:设立;设置。)《左传·文公六年》置善则固,事长则顺。(事,犹立也。 俞樾《群经平议·左传一》)
        ⑷“于”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无义。《诗·鲁颂·有駜》鼓咽咽,醉言舞,于胥乐兮。
        ⑸“道”好的政治局面或政治措施。《左传·成公十二年》:“天下有道,则公侯能为民干城,而制其腹心,乱则反之。天下有道,则公侯能为民干城,而制其腹心,乱则反之。”
        ⑹“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史记·孙子吴起列列传》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⑺“同”与……相同。又如:视同陌路;恩同再造。 唐·元稹·《五弦弹》诗:一贤得进胜累百,两贤得进同周召。
        ⑻“于”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无义。《诗·鲁颂·有駜》鼓咽咽,醉言舞,于胥乐兮。
        ⑼“道”事理;规律。《邓析子·无厚》夫舟浮于水,车转于陆,此自然道也。
        ⑽“德”善行;仁爱;仁政(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的政治方略)。 《书·盘庚上》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
        ⑾“德”恩惠;恩德。《诗·大雅·既醉》亦谓受到恩惠。 既醉以酒,既饱以德。
        ⑿“失”失掉;丧失。《庄子·大宗师》:“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
        ⒀“失”错误;失误。《商君书·靳令》邪臣有得志,有功者日退,此谓失。
        ⒁“者”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⒂“乐”喜爱;喜欢。《诗经·小雅·鹤鸣》:“乐彼之园,爱有树檀。”
        ⒃“得”有。表示存在。《经典释文·论语音义》引《述而》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
        ⒄“之”指示代词。相当于:此,这,这个,这样的,这种。《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25-02-15 05:35
        回复
          原文: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⑴不足⑵焉⑶,有⑷不信⑸焉。
          译文:施予民众恩惠与用仁政治国相同,用仁政治国者也喜欢有这样施予民众恩惠的方式实施;重新设置治国措施失误与原来的治国措施丧失作用相同,治国措施失去作用的邦国也喜欢有这样重新设置的治国措施出现。(原来的治国措施)可信度不充分了,有的不能实际履行了。
          注释:⑴“信”信从;相信。《书·汤誓》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⑵“足”充分;充足;足够。《诗·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⑶“焉”语气词。表示停顿。用于句尾。《列子·汤问》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⑷“有”用同“或”。代词。有人;有的。《尚书·尧典》:“下民其咨,有能俾乂。”
          ⑸“信”守信用;实践诺言。(实践:实际去做;履行) 《左传·宣公二年》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25-02-15 05: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