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夜
文/吴秋山
孤馆的灯是青的,
窗外,垂下雪的珠帘。
炉火伸出了蛇舌,
舐着室中的冷味。
又是残夜梦回,
枕畔的书瘦损了。
远处掷来一片狗吠,
击破沉寂的夜网。
赏析
今天分享的这首《雪夜》来自吴秋山先生,他是1907年生人,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我国现代作家、学者、书法家,著有诗集,散文集等,在当时文坛上是有一定影响力和名气的青年作家。估计很多诗友不熟悉,我也是今天看诗集才了解到,顺便查阅了一些资料。他的这首小诗《雪夜》,现在读也非常应景。大过年读诗,别是一番滋味。这首诗,分为四节,每节都是一个画面,而且意境非凡。像先生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写诗,加之又是复旦中文系的,诗的味道确实不同凡响,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下面进入诗歌,一起来体会这独特的诗味和意境。
这首诗描写雪夜,从诗人身处的位置来看,是由室内到室外,再到室内,最后又复归室外。这样来回的切换镜头,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和一颗孤寂的心。个人非常喜欢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似有一种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之感。诗歌透着一股隐逸之风,整首诗画面感强,让人回味无穷。
第一节,孤馆的青灯对窗外的雪珠帘,一暖一寒,相交错,由于太过寒冷,灯色由红黄转化成心理上的青色,这样的氛围充斥着寒意和清寂。这节写雪下得大,用珠帘来形容,非常的巧妙和传神,很有古典美感。
第二节,视线又转向炉火,用蛇舌来表现炉火的旺盛,真是非常的绝,火苗如蛇吐信子般,非常有动感。接着从视觉转向味觉,火舔舐着屋中的冷味,这是代替诗人在品味雪夜寒凉。冷热的交锋,正是诗人和雪夜的对抗。此时,只有炉火为伴,孤独感越发强烈。
第三节,开头“又是残夜梦回”,似在说,觉又一次只睡了一半从梦中醒来。醒了能干啥呢?只好抱着书读,枕畔的书都被读瘦了,像折损了一样。不知多少个夜晚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或许这也成了诗人的常态。书生总是多愁善感,让人回味无穷。这节的“残夜”和“书瘦”写得是非常出彩的,诗人字词的推敲是一绝。
第四节,描写雪夜的听觉。狗叫声明明是传来,诗人却说成是“掷来”,好像是特意叫给诗人听的一样。能够听到一点声响,对孤独的诗人来说,或许也是一点安慰。此时,夜也被击破,有一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即视感。
整首诗,艺术特点非常明显,用现代诗展现古典诗词的美感,精炼生动,意境高远。而且,诗人在字词上的选用,和精准的比喻、拟人等修辞,带给人阅读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享受。从诗歌审美的角度来看,这首诗有教科书式的意义,是可以作为范诗供学生欣赏学习的。从情感角度来看,有一种孤独之美,虽然写得很寂寞,很惨淡似的,但是,作为学者型的作家,他肯定也是享受这样一种生活方式的。偶尔抒发一下孤寡之感,也是情有可原。更何况这是触生情,挥笔写诗一首,排解苦闷很正常。从个人角度来看,是非常推荐这首诗的,您读后的感觉如何呢?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