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郎、新娘在婚礼上喝“交杯酒”是婚礼上的重要仪式之一。这种习俗在古代就已经有,起源于秦代
考古资料显示,早在战国时期,婚礼上就有了新人喝「交杯酒」的仪式。当新郎将新娘从娘家亲迎回来后,正式的婚礼仪式开始。仪式非常简单,这时的新娘并没有盖盖头,盖盖头的习俗是在宋代才开始的。 侍者交替为新郎、新娘浇水洗手,赞礼者则为新人安排好新婚第一餐的馔席。新人对席,共牢而食。「牢」指俎或俎里的食物。「俎」(音同「组」)指肉或盛肉的礼器。
馔席上的主食是黍和稷,还有腊俎、鱼俎、豚俎、肉汤和一些调料等。进食带有礼仪的性质,因此新人吃得也不多。一对新人先吃黍,再喝肉汤,然后用手指咂酱吃,这一过程称为「一饭」。如此三次,称为「三饭」。「三饭」结束后,食礼完毕。之后用酒漱口,称为「酳」(音同「印」),也要三次。婚礼中三酳的酒器,前两次用爵,最后一次用卺(音同「锦」)。
《礼记‧昏义》上记载道:「合卺而酳。」孔子后代孔颖达注疏道:「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酳,故云合卺而酳。」卺是一种瓠瓜,味苦不可食,俗称苦葫芦。意思就是说,将一个葫芦对剖而成瓢,夫妇各执一片而饮,所以称「合卺而饮」。这时分成两半的葫芦则以线连柄,象徵婚姻将两人连为一体;共牢而食、合卺而饮,蕴含夫妇一体,彼此亲爱的意思。
古人为什麼要用苦不可食的葫芦来盛酒呢?《礼记‧昏义》谓之:「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也就是说,夫妇共饮后,一定要同甘共苦,患难於共。其意味深长的寓意在今日婚礼上的「交杯酒」环节中已然失去。
唐之前,婚礼上的仪式「交杯酒」基本没有什麼大的变化;唐代婚礼上除了继续沿用古制外,还出现了用杯子代替卺;宋代之后,新人使用两个杯子喝「交杯酒」,但形式是新郎新娘先各饮一半后再换杯共饮,与现在的交臂缠绕共饮还是有所区别的。清末,交杯酒仪式发展成了合卺、交杯、攥金钱三个部份。
由此可见中华文化是何等的博大精深,古人就连小小的「交杯酒」也喝出了文化意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