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574贴子:2,995,942
  • 4回复贴,共1

详细解释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声明:此文由赵庚白原创,复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详细解释道德经第五章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25-02-11 05:02回复
    声明:此文由赵庚白原创,复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详细解释道德经第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现在大多数流行的资料都将这段文字解读为: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笔者认为:此解乃大错特错也,这样解释这句道德经的人根本不懂“不”字在古文中还有“丕”既“大”的意思。(见《汉语大词典》解读“不”<形> 通“丕”(pī)。大。《诗·周颂·清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这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应该写成“天地大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大仁,以百姓为刍狗。”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天地之间有大爱,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当作祭祀时不可缺少的刍狗一样重视。帝王有大爱,将百姓当作祭祀时不可缺少的刍狗一样重视。”由此可见现在流行的解释可以用“南辕北辙”来定性了。


    另外这里的“刍狗”是古时结草为狗形,以供祭祀之用,陆德明释文引李颐曰:"刍狗﹐结刍为狗﹐巫祝用之。"《礼记·檀弓下》:“涂车芻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郑玄 注之曰:“芻灵,束茅为人马,谓之灵者,神之类。”说明:古代祭祀是治理国家的大事与组建军队一样受到重视。见《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然笔者认为:经典文献都是记载正能量的。孔圣先师在其所作之《易经·系词上》中说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典型受到崇尚是因为这些典型能起到引导作用,典型在文章中发表是因为对这些典型重视。”如果按现在大多数资料对这段文字的解读内容定性,《道德经》就不是记载正能量的经典著作了。经笔者仔细推敲发现:现在大多数资料对这段文字的解读完全是错误的,同这段文字的本意可用“南辕北辙”来形容。


    现将笔者对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全文翻译发表如下,欢迎有识之士指正: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25-02-11 05:14
    回复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原文】天地⑴不⑵仁⑶,以⑷万物⑸为⑹刍狗⑺,圣人⑻不⑵仁,以百姓为刍狗⑺。天地之间,其⑼犹⑽橐籥⑾乎⑿。虚⒀而不⑵屈⒁,动⒂而愈⒃出⒄。多⒅言⒆数⒇穷(21),不⑵如守中(22)。
      【译文】天地之间有大爱,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当作祭祀时不可缺少的刍狗一样重视。帝王有大爱,将百姓当作祭祀时不可缺少的刍狗一样重视。天地之间,帝王要象古代冶炼时用鼓风吹火的装置一样促使百姓生活红火,百姓生活红火的势头虚弱了所以就大力治理,采取必要的行动所以百姓就会象病情痊愈一样脱离困境,帝王重视颁布政令困境就快速杜绝了,这项工作重大犹如守护朝廷。
      注释:⑴“天地”指天地之间,自然界。《吕氏春秋·慎行论》:“天地之精也。”
      ⑵“不”<形> 通“丕”(pī)。大。《诗·周颂·清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⑶“仁”本义: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韩非子·解老》:“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⑷“以”介绍具有的身份或资格。《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将军苏建,杜陵人,以校尉从卫将军青,有功,为平陵侯。”
      ⑸“万物”统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
      ⑹“为”当作。《墨子·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⑺“刍狗”古时结草为狗形,以供祭祀之用,陆德明释文引李颐曰:"刍狗﹐结刍为狗﹐巫祝用之。"《礼记·檀弓下》:“涂车芻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郑玄 注之曰:“芻灵,束茅为人马,谓之灵者,神之类。”说明:古代祭祀是治理国家的大事与组建军队一样受到重视。见《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⑻“圣人”君主时代对帝王的尊称。《礼记·大传》:“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
      ⑼“其”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的。《孔雀东南飞》:“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25-02-11 05:18
      收起回复
        ⑾“橐籥tuó yuè”亦作橐爚,指的是古代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装置。
        ⑿“乎”表感叹。相当于“啊”。《论语·颜渊》:“富哉言乎!”
        ⒀“虚”虚弱。《素问·调经论》:“寒湿之中人也……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
        ⒁“屈”治理,收治。《诗·鲁颂·泮水》:“顺彼长道,屈此群丑。”
        ⒂“动”行动;采取行动。《孙子·军争》:“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⒃“愈”病情痊愈。《孟子·滕文公上》:“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
        ⒄“出”脱离;释放;开脱。《韩非子·初见秦》:“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
        ⒅“多”称赞;重视。《韩非子·五蠹》:“以其不收也外之,而高其轻世也;以其犯禁也罪之,而多其有勇也。”
        ⒆“言”政令;号令。《诗·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⒇“数”sù《古代汉语词典》通“速”。快。《尔雅·释诂》:“数,疾也。”
        (21)“穷”止息;杜绝。《商君书·算地》:“故圣人之治也,多禁以止能,任力以穷诈。”
        (22)“中”特指宫禁之内。亦借指朝廷。《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用事于中。”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25-02-11 07: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