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冒着大风险”就体现在粟裕是否按照君威30日的指示对作战部署进行修改?
辽沈战役期间,三虎与君威就攻锦问题有过几次分歧。在罗政委的斡旋下,三虎按照君威的指定的目标发起作战。所以三虎没有个人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但,饶政委是否说服了粟裕?
在这之前,华野的作战部署等电文均以“饶粟谭”的署名上报君威,此后重大建议则以粟个人名义、作战部署大都以“粟陈张”的名义上报。也就是说此后的决策只由粟裕个人负责,与饶政委无关。
10月31日。粟裕以个人名义发出了请陈军长卢奇政委指挥的电文,深得后人赞扬高风亮节。
其实从电文可知:粟裕选择了君威“同时发起作战”的部署,让陈登指挥君威30日的作战部署。同时提醒陈军长作战规模很大,即:中野要执行对邱清泉的阻击任务。
陈登31日回应:中野全军阻击邱清泉是一个“大消耗战”,只愿意派出部分部队协同华野三广两纵钳制邱清泉。其余部队去打孙元良部队。同时拿走了对豫皖苏部队的指挥使用权。即:中野不愿意打真面目的阻击战。
君威是否立刻同意粟裕“请陈登指挥的建议”呢?
君威11月1日凌晨1点发电,大致内容为:知道了粟裕的提议,告诉粟裕根据谍息黄百韬的指挥部在“城头”附近,希望粟裕发起斩首作战。没有对陈登指挥做出表态,还是希望粟裕指挥。
君威等了一个白天,不见粟裕回应。下午5时,发出了“同意陈登统一指挥”的电文。与此同时粟裕也发出了:“我们仍按原计划开进,并仍准备于敌情变化随情况之需要而略为调整,但运西各纵任务不变”。
按原计划开进——按照华野10月28日部署执行。
运西各纵任务不变——阻击邱清泉的任务任由华野部队执行。
陈登在看到粟裕明确表态后,于11月2日以通信条件不好为由“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中野提前到11月6日发起对孙元良进攻。
中野也不执行君威“同时发起作战”的部署。对于君威要求的阻击消耗战:邱清泉——由华野三广负责。黄维——由粟司令的豫皖苏部队执行。中野不啃骨头,只吃肉。
11月6日,华野(粟陈张)发出《决按己定方针发起淮海战役》电文,即:仍按照自己的部署发起淮海战役。
所以粟裕提请陈登指挥之举,为决战淮海奠定了基础。同时满足了中野不打“消耗战”的利益需求。
风险在解放后显现了,没有执行君威10月30日的最终部署,只有“个人主义”者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