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岔沟
在民国年间,辑安有个交通发达、人口密集、商店辐辏,十分繁华的小镇,这就是名闻东边道的水旱码头──外岔沟。如今,这个小镇已被水淹没,变成了水乡泽泊。外岔沟村,那时是区政府所在地(后划为三区),设有区公所,有区官,下有保甲所所长。还有警察分局的巡警和水上警察。有商务分会、区农会等。为了保护这个水旱码头,街里驻有一哨军队共百余人,叫巡防营。在哨官统领下,负责保境安民事宜。还有商会和财东组织的一批武装人员叫炮勇,负责护厂(店)的差事,防止土匪坏人抢劫、绑票等。县里设在这里的有辑安县税捐总局、掣验缉私总局、邮电局等机构,还有中日合办的采木公司(伪满时期改为果木株式会社)。日本侵略者掠夺我国资源,在大江上运走了我大量木材。当时辑安县的政治中心在县城辑安镇,而经济中心在这水旱码头──外岔沟。那时,这里有700多户人家,大部分是老式瓦房,人烟密集,商业兴隆。有十多家大买卖,有公和永杂货铺、福德厚(韩家烧锅)、福积栈杂货、德盛春(又名德盛齐)油房、瑞盛和杂货、恒升源杂货、裕兴杂货、钱太和、成慎东、积德厚、义发永等买卖家,其中前八家最大。最有名的饭馆是邱家馆子,掌柜的叫邱云阁。他主要卖酒席,有各种佳肴海味俱全,还兼营旅店业,在江沿一带就有20多个房间。这个饭馆子在沿江上下游很有名望。其次是刘家馆子,也兼营旅店业。类似的还有张家店。除此而外,还有饭馆十六七家,其中有回族饭馆五六家。那时还有德胜远照相馆,冷家开的染房,徐家开的生铁炉、陈家开的木匠铺。[药店]有太和祥等药堂三家,并有三位坐堂先生,据说看病看得挺好。浴池只有一家,兼营理发,掌柜的姓高,浴池有七八间,房子挺大。外岔沟是个小港口,又有上下两个大木排窝子,加上这里是个水陆交通枢纽。往北可去桓仁,往东可去辑安城,往西经杨木林子抵宽甸,往南是朝鲜。水路,可上溯长白的八道沟和临江镇,下至安东城。所以,这里形成了一个繁华的经济中心。每天都有十只到二十只船(槽子)及小火轮入港,再加上木排停泊就更多了,每天各路来的大车小辆源源不断,使江边靠船、岸停车马,车来船往,十分活跃。江沿岸上,摊贩床子,连成一片。每天从早晨起,叫卖的、帮工的,还有说书的、卖唱的、耍戏法的吆吆喝喝声,喧嚣不止。不过当时要饭的人也挺多,也在其间乞讨。另外,这里还有个老爷庙,左、中、右各三间殿堂,赶上庙会,集市能有上千人来上香朝拜。据老人回忆,那时的外岔沟比辑安镇还热闹繁华。正因为如此,据说,全县的运动会也在这开过。“九一八”事变后,这里很快被日本兵占领。镇上八家大买卖虽然还有,但不兴隆了。最大的公和永驻上了日守备队,加上物品配给,买卖就一天不如一天了。特别是在鸭绿江上日本人修建了水电站后,断绝了与安东的水路交道,从此,这里便萧条了。到了[伪满]康德八年(即1941年)这里被水峰电站库区贮水淹没,大部分人家搬迁了,只剩下少数人家,热恋故土的没有走,迁到山坡上去住了。这时,县里的税捐局、缉私局、邮电局等都迁回县城去了。这里变成了一片汪洋水泊,它往日的繁华变成了一个美好的梦,久久地留在怀念故乡的老人们的脑际里。
作者:杜宇

在民国年间,辑安有个交通发达、人口密集、商店辐辏,十分繁华的小镇,这就是名闻东边道的水旱码头──外岔沟。如今,这个小镇已被水淹没,变成了水乡泽泊。外岔沟村,那时是区政府所在地(后划为三区),设有区公所,有区官,下有保甲所所长。还有警察分局的巡警和水上警察。有商务分会、区农会等。为了保护这个水旱码头,街里驻有一哨军队共百余人,叫巡防营。在哨官统领下,负责保境安民事宜。还有商会和财东组织的一批武装人员叫炮勇,负责护厂(店)的差事,防止土匪坏人抢劫、绑票等。县里设在这里的有辑安县税捐总局、掣验缉私总局、邮电局等机构,还有中日合办的采木公司(伪满时期改为果木株式会社)。日本侵略者掠夺我国资源,在大江上运走了我大量木材。当时辑安县的政治中心在县城辑安镇,而经济中心在这水旱码头──外岔沟。那时,这里有700多户人家,大部分是老式瓦房,人烟密集,商业兴隆。有十多家大买卖,有公和永杂货铺、福德厚(韩家烧锅)、福积栈杂货、德盛春(又名德盛齐)油房、瑞盛和杂货、恒升源杂货、裕兴杂货、钱太和、成慎东、积德厚、义发永等买卖家,其中前八家最大。最有名的饭馆是邱家馆子,掌柜的叫邱云阁。他主要卖酒席,有各种佳肴海味俱全,还兼营旅店业,在江沿一带就有20多个房间。这个饭馆子在沿江上下游很有名望。其次是刘家馆子,也兼营旅店业。类似的还有张家店。除此而外,还有饭馆十六七家,其中有回族饭馆五六家。那时还有德胜远照相馆,冷家开的染房,徐家开的生铁炉、陈家开的木匠铺。[药店]有太和祥等药堂三家,并有三位坐堂先生,据说看病看得挺好。浴池只有一家,兼营理发,掌柜的姓高,浴池有七八间,房子挺大。外岔沟是个小港口,又有上下两个大木排窝子,加上这里是个水陆交通枢纽。往北可去桓仁,往东可去辑安城,往西经杨木林子抵宽甸,往南是朝鲜。水路,可上溯长白的八道沟和临江镇,下至安东城。所以,这里形成了一个繁华的经济中心。每天都有十只到二十只船(槽子)及小火轮入港,再加上木排停泊就更多了,每天各路来的大车小辆源源不断,使江边靠船、岸停车马,车来船往,十分活跃。江沿岸上,摊贩床子,连成一片。每天从早晨起,叫卖的、帮工的,还有说书的、卖唱的、耍戏法的吆吆喝喝声,喧嚣不止。不过当时要饭的人也挺多,也在其间乞讨。另外,这里还有个老爷庙,左、中、右各三间殿堂,赶上庙会,集市能有上千人来上香朝拜。据老人回忆,那时的外岔沟比辑安镇还热闹繁华。正因为如此,据说,全县的运动会也在这开过。“九一八”事变后,这里很快被日本兵占领。镇上八家大买卖虽然还有,但不兴隆了。最大的公和永驻上了日守备队,加上物品配给,买卖就一天不如一天了。特别是在鸭绿江上日本人修建了水电站后,断绝了与安东的水路交道,从此,这里便萧条了。到了[伪满]康德八年(即1941年)这里被水峰电站库区贮水淹没,大部分人家搬迁了,只剩下少数人家,热恋故土的没有走,迁到山坡上去住了。这时,县里的税捐局、缉私局、邮电局等都迁回县城去了。这里变成了一片汪洋水泊,它往日的繁华变成了一个美好的梦,久久地留在怀念故乡的老人们的脑际里。
作者:杜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