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移居海外的传统由来已久,在鸦片战争开始前,广州已有将近一百年的时间作为中国对外唯一的通商口岸,亦是中美人员商贸往来以及信息交流的中心,根据学者的相关研究显示,1784年至1785年,在美国“中国皇后”号船只首航广州成功后吸引美国东海岸商人来华经商,美国民间掀起了与中国的贸易热潮。而1785年至1833年的48年中,美国到达广州的船只就有1004艘,达到英国来华船只总数的44%,是其他欧洲国家来华船只的4倍,从1791至1841年,美国对华贸易额增长达6倍之多,借由贸易热潮的春风,商人、传教士等纷纷雇佣当地人作为其经纪人进行相应的商业或者传教活动。而珠江三角洲河网密布、水路相通,使得珠三角农村各地人士更容易到达广州或香港聚集,打工或经商,便于增长见识,并且为移居远洋提供了必要的人口基础和中介关系,基于这种贸易关系带来的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得出海谋生成为广东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人民的文化传统。而前来追求利益经商的美国商人以及为主传播福音的美国传教士在广州交流着来自新世界的消息,比如美国西海岸的淘金热。这些因素让珠江三角洲与美国产生的密切联系,奠定了美国早期华侨移民以珠江三角洲为主的局面。而珠三角地区的早期移民对同地缘或血缘的宗亲式帮带拉起了的移民网络,即使在广州失去一口通商地位以及1882年美国发布排华法案之后,也能发挥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