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谱》中摘录了八篇陈宜中诗文,其中隐含的一些信息,很有研究必要。如《又答文相公讳天祥书》:
宜中蒙圣恩,放归养病青岙,虽晋接间见稍息,而恢复之志、报国之忱,正未尝一刻去诸怀也。昨闻足下自镇江亡入真州,由通州浮海至敝邑,其矢心王室,备历艰苦,可谓极人臣之变矣。宜中幸今病稍痊,纠乡兵,十日内议与足下会师于江口。此所谓背城一战,正在今日,成败利钝,非所计也。此复。
按内容推断,本文为文天祥从元军首领兼右丞相伯颜军中脱险,由镇江逃到真州(今江苏仪征),在通州(今江苏南通)乘船赴台州临海,再陆行至温州时,陈宜中与之通信所作。从文末“此复”来看,应是文天祥来信在前,本文回复在后。
在文天祥的《集杜诗·至福安第六十二》中,有这样记载:“余四月八日到永嘉,则元帅(指益王赵昰)舟去已一日矣。亟使副守李钰驿报行府,陈丞相(指陈宜中)即遣人来议拥立事,余深赞大议”。两厢印证,文天祥在德祐二年四月八日(公元 1276 年 5 月 22 日)到温州后,与陈宜中确有相互联系。
但是,根据《宋史》等文献,陈宜中当时是随益王赵昰去了福安。从《青山谱》里本文来看,他应该还暂留在青岙,准备集聚兵力抵抗元军(也有为南宋逃亡小朝廷提供殿后可能)。孰是孰非,当时恰逢国难,各方信息来源渠道混乱,在此不做辨析。仅从文章表述,我们可读出以下信息:
(一)从文中“与足下会师于江口”记载来看,陈宜中居住的“青岙”,确为瓯江口外海上岛屿。
因为此“江口”,就是瓯江口黄华、歧头一带。文天祥当时住在江心屿,也在招纳抗元力量,假设陈宜中隐居的“青岙”在温州城的相儒坊、外沙,或龙湾青山等地,那么,只须到江心屿或在瓯江内水与文天祥会合即可,无须“会师于江口”。
(二)从文中的“宜中幸今病稍痊,纠乡兵”记载来看,陈宜中所居的“青岙”,为玉环岛无疑。
宋代的乡兵也称民兵,是政府按户籍丁壮比例抽选或募集土人组成的地方民众武装。这些乡兵“平战结合”,平时不脱离生产,闲时集结训练。试想,宋代瓯江口外,哪个岛屿有这么大的人口体量可供陈宜中“纠乡兵”“十日内会师于江口”?唯有当时的天富北监——玉环岛,及靠近台州的玉环乡北社樊塘、钱岙、竹冈一带,有大量盐户或农民可供调遣。
宜中蒙圣恩,放归养病青岙,虽晋接间见稍息,而恢复之志、报国之忱,正未尝一刻去诸怀也。昨闻足下自镇江亡入真州,由通州浮海至敝邑,其矢心王室,备历艰苦,可谓极人臣之变矣。宜中幸今病稍痊,纠乡兵,十日内议与足下会师于江口。此所谓背城一战,正在今日,成败利钝,非所计也。此复。
按内容推断,本文为文天祥从元军首领兼右丞相伯颜军中脱险,由镇江逃到真州(今江苏仪征),在通州(今江苏南通)乘船赴台州临海,再陆行至温州时,陈宜中与之通信所作。从文末“此复”来看,应是文天祥来信在前,本文回复在后。
在文天祥的《集杜诗·至福安第六十二》中,有这样记载:“余四月八日到永嘉,则元帅(指益王赵昰)舟去已一日矣。亟使副守李钰驿报行府,陈丞相(指陈宜中)即遣人来议拥立事,余深赞大议”。两厢印证,文天祥在德祐二年四月八日(公元 1276 年 5 月 22 日)到温州后,与陈宜中确有相互联系。
但是,根据《宋史》等文献,陈宜中当时是随益王赵昰去了福安。从《青山谱》里本文来看,他应该还暂留在青岙,准备集聚兵力抵抗元军(也有为南宋逃亡小朝廷提供殿后可能)。孰是孰非,当时恰逢国难,各方信息来源渠道混乱,在此不做辨析。仅从文章表述,我们可读出以下信息:
(一)从文中“与足下会师于江口”记载来看,陈宜中居住的“青岙”,确为瓯江口外海上岛屿。
因为此“江口”,就是瓯江口黄华、歧头一带。文天祥当时住在江心屿,也在招纳抗元力量,假设陈宜中隐居的“青岙”在温州城的相儒坊、外沙,或龙湾青山等地,那么,只须到江心屿或在瓯江内水与文天祥会合即可,无须“会师于江口”。
(二)从文中的“宜中幸今病稍痊,纠乡兵”记载来看,陈宜中所居的“青岙”,为玉环岛无疑。
宋代的乡兵也称民兵,是政府按户籍丁壮比例抽选或募集土人组成的地方民众武装。这些乡兵“平战结合”,平时不脱离生产,闲时集结训练。试想,宋代瓯江口外,哪个岛屿有这么大的人口体量可供陈宜中“纠乡兵”“十日内会师于江口”?唯有当时的天富北监——玉环岛,及靠近台州的玉环乡北社樊塘、钱岙、竹冈一带,有大量盐户或农民可供调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