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南迁到岭南地区的华夏族与南越族土著长期杂居,彼此间语言、文化、习俗等各方面不自觉地相互渗透。粤语本身是由古华夏语和古南越语的混合语发展而来,因此它同时具有古华夏语和古南越语的特徵。现代粤语中仍然含有南越语的底层成分,多表现在辞汇方面,在语法上也有一些遗存。现代粤语跟现代壮语在日常用语上接近或相同的常用词有不少,这些词明显不是汉语来源,可能为古百越底层遗存。也有另一种看法,指粤语不是汉语,而是百越语。
例如,如表示「这」的意思的粤音(/nei/)常被写成「呢」字,该词在壮侗语、苗瑶语族等诸语中广泛存在,语法功能完全相同。有人认为该字可考的源头为「尔」,中古汉语唐音读作/njiɛ̌/ ,但相比壮侗、苗瑶诸语表示「这」的nei/ni,这种观点明显显得牵强。
再如,粤语表示「欺负」的「虾」(/ha/),武鸣壮语与粤语完全相同,西双版纳傣语是 /jam ho/,黎语加茂方言为 /hɛ/。除粤语之外没用其他汉语族语言有这个词,古文献亦不存在;
粤语表示「痒」的「痕」(/hɐn/),连山壮语中为 /hom/,武鸣壮语中为 /hum/ 或 /hɐn/,傣语 /xum/,临高话 /kum/;
粤语表示「拧」或「折取」的「搣」(/mit/),南壮语、榕江侗语跟粤语完全一样都是 /mit/,布依语、北壮语、毛南语、泰语都为 /bit/,傣语为 /bip/,黎语为 /miːt/。不过,现江西省南昌(豫章)的王家洲(村名),用手折断(东西)发音也类似,莫叶切,入声, ;
粤语表示「点头」的「岌」(/ŋɐp/),北壮语为 /ŋak/,南壮语为 /wak/,傣语为 /ŋɔk/,泰语为 /ŋup/,侗语为 /ŋap/,黎语为 /ŋut/;而此字本身也表示摇动。
粤语表示「倒塌」的「冧」(/lɐm/),北壮语、毛南语跟粤语完全一样,泰语为 /lom/;
粤语表示「跺脚」的「揼」(/tɐm/),壮语与粤语完全相同,黎语为 /tom/;
粤语表示「摇晃」的「擙」(/ŋou/),北壮语、毛南语、侗语为 /ŋau/,南壮语为 /ŋau/ 或 /ŋu/,临高话为 /ŋɔu/;
粤语表示「思考」的「谂」(/nɐm/),南壮语与粤语相同,北壮语为 /nɐm/ 或 /ʔnum/;字义的另一个说法也来自於字本身的结构,「訁」字边 加 「念」字组成的思考。
粤语的这类古南越底层词举不胜举,在现代壮侗语里面都可以找到系统性相同或相近的词,而且这类词多数都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基本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