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
二楼的更多资源港湾,你不会错过停靠。
https://pan.baidu.com/s/1iT12Ji6fK-y1Pvq42OIHqw?pwd=1234
村上春树已至七十六岁高龄,然而他的作品中却始终弥漫着青春期特有的迷茫气息。在他的笔下,权力与金钱构成的世界,对于少年而言,宛如一个难以解开的哑谜。少年面对世界时,那害羞、青涩、自卑、敏感、迷失与脆弱的情感不可抑制地涌现出来。
当读完他的新书《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合卷之际,仿佛能看到十八岁的村上春树在告别过往。那些如《海边的卡夫卡》《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寻羊冒险记》《奇鸟行状录》等曾经绚烂如繁花的故事,都以一种简单、清晰、轻盈、明快的姿态呈现出来。《弃猫》亦如此,恰似孩童用稚嫩之笔在白纸上勾勒出最质朴的线条。
历经岁月,村上春树似已卸下伪装。他在后记中提到:“博尔赫斯曾言,一个作家一生能真诚讲述的故事数量有限,我们只是以不同方式改写那些有限主题,真理处于不断变化中,这便是讲故事的本质。” 在谈及成为作家的开端时,村上春树常淡化日本文化影响。他表示写《且听风吟》时,因日语写作遇瓶颈,便先用英语创作再译成日语,这种方式形成的文风简明新颖、感受力强,且被沿用。但实际上,其作品的美学特征仍带有日式的物哀、幽玄、侘寂之感。
在村上春树的故事元素中,能发现一些他未曾提及的师承渊源。日本作家多爱猫,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便是典型,村上春树也热衷于描写猫,还有酒、T 恤、食物、旅行游记、爵士乐、跑步等,这些散文收录于 “村上广播” 系列,如《漩涡猫的找法》《远方的鼓声》《爱吃沙拉的狮子》《假如真有时光机》《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爵士群英谱》《村上 T》等,充满趣味,如同中国的田园诗,与汪曾祺、废名、沈从文、丰子恺、周作人、梁实秋等作家旨在明心见性、去欲清心、返璞归真的散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安部公房的《墙》《砂之女》《燃烧的地图》《箱男》《他人之脸》所蕴含的存在主义荒诞感在村上作品中随处可见。日本人常陷入绝望的循环怪圈,这种悲观情绪在《寻羊冒险记》和《奇鸟行状录》中体现为对民族劣根性的质疑与批判。
川端康成的《雪国》对爱与死亡的敏感描绘,被《挪威的森林》继承,后来岩井俊二将《挪威的森林》改编成《情书》,在日本依旧畅销,足见日本人对爱与死这一主题的钟情。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中与极致之美共毁灭的爱欲之火,以及《莎乐美》、萨德小说这类唯美主义作品,都对村上春树产生了影响。太宰治《人间失格》《残阳》中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的思想,在《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中有所体现,展现出个体被孤立为异类而留下的青春创伤。
村上春树公开表示崇拜雷蒙德・钱德勒、卡夫卡、菲茨杰拉德、雷蒙德・卡佛,喜爱欧洲古典乐与美国现代爵士乐,还热衷于美国公路电影,其大学毕业论文便是关于美国公路电影叙事研究。不过,他虽吸收诸多外国文化,但多是形似,内在仍以日本文化为主。他对雷蒙德・钱德勒的传承体现在冰冷都市、厌世侦探、凶杀案、应召女郎等故事元素以及法国存在主义精神上。卡夫卡的《城堡》《审判》《法的门前》对村上影响深远,尽管《海边的卡夫卡》《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刺杀骑士团长》《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都有卡夫卡的影子,但卡夫卡作品的底色源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压抑社会,村上春树对其的模仿总是有些距离,似要触及核心却又失之交臂。
村上春树热衷于探讨 “饥饿感”,《再袭面包店》《眠》与《烧仓房》(与福克纳小说同名,后被改编成李沧东的电影《燃烧》)都在剖析现代人在法治社会中被压制的潜在兽性。在精神层面,他喜爱鲁迅,《1Q84》中的 “Q” 有着《阿 Q 正传》中荒谬与辫子的意味。菲茨杰拉德和雷蒙德・卡佛对村上春树的影响不难理解,90 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的衰退期,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你们为什么不跳个舞?》中美国梦破灭时期相似,阶层固化,年轻人迷茫忧伤,这与中国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海明威的《没有女人的男人们》与村上春树的同名小说集在笔调上与卡佛、钱德勒、菲茨杰拉德相似。
村上春树喜爱写都市奇幻故事,其中有许多动物、植物、奇妙物语元素,这或许是受阿拉伯文学《一千零一夜》的启发,与芥川龙之介《酒虫》、中岛敦《山月记》借鉴中国古典传奇寓言、莫言借鉴《聊斋志异》类似,《电视人》《象的失踪》《图书馆奇谈》《品川猴》便是这种风格。
村上春树毕业于戏剧影视专业,自幼博览群书,父亲又是语文老师,家学深厚,深谙讲故事之道。曾有评论家指责他只会写后现代主义风格的故弄玄虚之作,他便以现实主义风格的《挪威的森林》回应:自己同样能踏实讲故事。在《弃猫》中,村上春树提及父亲曾参与侵华战争,父亲归家后常诵经忏悔,他因罪人之子的身份而愧疚,对日本军国主义和国民性深感质疑,因此决定不生育。对人性中 “恶” 的探讨是他一直坚持的主题,这与中国哲学家王阳明 “我心光明,亦复何言” 的人生态度截然不同。
村上春树回忆自己走上写作之路的契机,是 #0 岁时看了一场棒球赛,仿若神启,觉得自己能写出精彩小说。这种充满新奇与偶然的自我故事,彰显出他作为讲故事高手的特质。
最后,在《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中,“雪” 或许象征着死亡、孤独以及现代都市的疏离冷漠;“墙” 可能象征着日本国民性、军国主义、历史遗留问题、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以及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对世界的看法;“影” 大概象征着人性的复杂面、青春创伤、历史记忆、身份认同以及人的现实与幻觉。除了爵士乐、酒吧、猫、暴力、女郎、青春创伤、读梦、古典乐、文学爱好者、旅行、侦探、都市奇幻、动物与人的隐喻意象等标志性文学元素外,村上春树的故事核心围绕着对日本军国主义非正义战争的愧疚、无法自洽的身份、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爱而不得的疏离感以及凝视死亡的孤独感。
村上春树,他的外表是美国盖茨比式的侦探、法国存在主义的法外之徒、卡夫卡式迷宫中的少年,骨子里却是夏目漱石、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安部公房所代表的物哀、幽玄和侘寂的日本作家。他是一个不愿承认自身携带日本国民性,试图用英文写作再翻译为日文来摆脱日本语调却仍保留日本语气的人。
二楼的更多资源港湾,你不会错过停靠。
https://pan.baidu.com/s/1iT12Ji6fK-y1Pvq42OIHqw?pwd=1234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4d3563272109c93d07f20effaf3df8bb/5d297def76c6a7ef4a39810fbbfaaf51f3de66b1.jpg?tbpicau=2025-02-23-05_19dc08a4ed7a7adf4c9c89c214c05c72)
当读完他的新书《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合卷之际,仿佛能看到十八岁的村上春树在告别过往。那些如《海边的卡夫卡》《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寻羊冒险记》《奇鸟行状录》等曾经绚烂如繁花的故事,都以一种简单、清晰、轻盈、明快的姿态呈现出来。《弃猫》亦如此,恰似孩童用稚嫩之笔在白纸上勾勒出最质朴的线条。
历经岁月,村上春树似已卸下伪装。他在后记中提到:“博尔赫斯曾言,一个作家一生能真诚讲述的故事数量有限,我们只是以不同方式改写那些有限主题,真理处于不断变化中,这便是讲故事的本质。” 在谈及成为作家的开端时,村上春树常淡化日本文化影响。他表示写《且听风吟》时,因日语写作遇瓶颈,便先用英语创作再译成日语,这种方式形成的文风简明新颖、感受力强,且被沿用。但实际上,其作品的美学特征仍带有日式的物哀、幽玄、侘寂之感。
在村上春树的故事元素中,能发现一些他未曾提及的师承渊源。日本作家多爱猫,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便是典型,村上春树也热衷于描写猫,还有酒、T 恤、食物、旅行游记、爵士乐、跑步等,这些散文收录于 “村上广播” 系列,如《漩涡猫的找法》《远方的鼓声》《爱吃沙拉的狮子》《假如真有时光机》《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爵士群英谱》《村上 T》等,充满趣味,如同中国的田园诗,与汪曾祺、废名、沈从文、丰子恺、周作人、梁实秋等作家旨在明心见性、去欲清心、返璞归真的散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安部公房的《墙》《砂之女》《燃烧的地图》《箱男》《他人之脸》所蕴含的存在主义荒诞感在村上作品中随处可见。日本人常陷入绝望的循环怪圈,这种悲观情绪在《寻羊冒险记》和《奇鸟行状录》中体现为对民族劣根性的质疑与批判。
川端康成的《雪国》对爱与死亡的敏感描绘,被《挪威的森林》继承,后来岩井俊二将《挪威的森林》改编成《情书》,在日本依旧畅销,足见日本人对爱与死这一主题的钟情。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中与极致之美共毁灭的爱欲之火,以及《莎乐美》、萨德小说这类唯美主义作品,都对村上春树产生了影响。太宰治《人间失格》《残阳》中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的思想,在《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中有所体现,展现出个体被孤立为异类而留下的青春创伤。
村上春树公开表示崇拜雷蒙德・钱德勒、卡夫卡、菲茨杰拉德、雷蒙德・卡佛,喜爱欧洲古典乐与美国现代爵士乐,还热衷于美国公路电影,其大学毕业论文便是关于美国公路电影叙事研究。不过,他虽吸收诸多外国文化,但多是形似,内在仍以日本文化为主。他对雷蒙德・钱德勒的传承体现在冰冷都市、厌世侦探、凶杀案、应召女郎等故事元素以及法国存在主义精神上。卡夫卡的《城堡》《审判》《法的门前》对村上影响深远,尽管《海边的卡夫卡》《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刺杀骑士团长》《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都有卡夫卡的影子,但卡夫卡作品的底色源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压抑社会,村上春树对其的模仿总是有些距离,似要触及核心却又失之交臂。
村上春树热衷于探讨 “饥饿感”,《再袭面包店》《眠》与《烧仓房》(与福克纳小说同名,后被改编成李沧东的电影《燃烧》)都在剖析现代人在法治社会中被压制的潜在兽性。在精神层面,他喜爱鲁迅,《1Q84》中的 “Q” 有着《阿 Q 正传》中荒谬与辫子的意味。菲茨杰拉德和雷蒙德・卡佛对村上春树的影响不难理解,90 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的衰退期,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你们为什么不跳个舞?》中美国梦破灭时期相似,阶层固化,年轻人迷茫忧伤,这与中国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海明威的《没有女人的男人们》与村上春树的同名小说集在笔调上与卡佛、钱德勒、菲茨杰拉德相似。
村上春树喜爱写都市奇幻故事,其中有许多动物、植物、奇妙物语元素,这或许是受阿拉伯文学《一千零一夜》的启发,与芥川龙之介《酒虫》、中岛敦《山月记》借鉴中国古典传奇寓言、莫言借鉴《聊斋志异》类似,《电视人》《象的失踪》《图书馆奇谈》《品川猴》便是这种风格。
村上春树毕业于戏剧影视专业,自幼博览群书,父亲又是语文老师,家学深厚,深谙讲故事之道。曾有评论家指责他只会写后现代主义风格的故弄玄虚之作,他便以现实主义风格的《挪威的森林》回应:自己同样能踏实讲故事。在《弃猫》中,村上春树提及父亲曾参与侵华战争,父亲归家后常诵经忏悔,他因罪人之子的身份而愧疚,对日本军国主义和国民性深感质疑,因此决定不生育。对人性中 “恶” 的探讨是他一直坚持的主题,这与中国哲学家王阳明 “我心光明,亦复何言” 的人生态度截然不同。
村上春树回忆自己走上写作之路的契机,是 #0 岁时看了一场棒球赛,仿若神启,觉得自己能写出精彩小说。这种充满新奇与偶然的自我故事,彰显出他作为讲故事高手的特质。
最后,在《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中,“雪” 或许象征着死亡、孤独以及现代都市的疏离冷漠;“墙” 可能象征着日本国民性、军国主义、历史遗留问题、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以及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对世界的看法;“影” 大概象征着人性的复杂面、青春创伤、历史记忆、身份认同以及人的现实与幻觉。除了爵士乐、酒吧、猫、暴力、女郎、青春创伤、读梦、古典乐、文学爱好者、旅行、侦探、都市奇幻、动物与人的隐喻意象等标志性文学元素外,村上春树的故事核心围绕着对日本军国主义非正义战争的愧疚、无法自洽的身份、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爱而不得的疏离感以及凝视死亡的孤独感。
村上春树,他的外表是美国盖茨比式的侦探、法国存在主义的法外之徒、卡夫卡式迷宫中的少年,骨子里却是夏目漱石、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安部公房所代表的物哀、幽玄和侘寂的日本作家。他是一个不愿承认自身携带日本国民性,试图用英文写作再翻译为日文来摆脱日本语调却仍保留日本语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