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吧 关注:125,220贴子:817,979
  • 4回复贴,共1

不二的论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学,对于人类精神需求而言不外于两个方向,也可以称为原始因:一是对自身的理解,一是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它们统一于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不满足于现实的结果,我们追寻因、规律、理这部分属于普遍性的知识,我们总在问为什么。
人和自然是矛盾统一体,也就是说在人之中有自然的东西,人能够也一直在改造着自然,然而自然中也包含着人,人是自然地一部分,人也受自然的约束。
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我们意识到我们、它们、我们和它们之间存在那种叫秩序的必然关系。是什么?自然而然地人们要去探索、试图去理解。人和人之间的这种联系叫伦理、物与物之间叫物理、人和物之间叫天理。因中必有理,因为任何一结果(现象)的因都不是孤立的。
我们不满足于(也可以说是承受不了)孤立、混乱,我们一步一步追寻,却似乎永远抓不住那个最原始的因~它滑的像个泥鳅。
现实中的所有现象呈现的都是孤立的结果,所以它们只不过是一个个启动思想的开关,而思想让这些孤立的东西有了统一,让混乱有了秩序,让人类得以暂时的满足。
这就是学!
是意识(思维?)成就了我们这个叫人的生物?还是这个生物成了人才有意识?总要假设一个开始,否则无话可说。
学,就是意识的应用,是从人、因人而开始的。先有人,才有了关于人的一切的学。我们假设了这个开始,也就设定了一个目标,于是有了从自身出发为了人类自身的行动~习,人的学和习是不可分的,是随时展开的同质的不同状态。
学,是从人也因为人而开始的,自然的也最终指向到人。为了人,学的东西要去用、要有用、要能用,要和人发生一些能动的联系,我们总想要一个结果,这就叫习。
我们总想要一个结果,所以我们总在问为什么。我们总想一步登天或一劳永逸,却也知道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因此我们只能不断地学习。
学并能持之以恒地实践从而达到身心(知行)的合一,是内心满足的源泉,是没有人工添加的自然之甜,是幸福 !它不随外界事物生灭而变化。
不可分的强行分开,于是被动而混乱,必然痛苦;自觉而清晰地学并且习就是快乐。所谓自觉也就是随时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于是自我设定了自身,于是自我确立,于是而自在。——纯粹的自我是行动、不是某种实体(费希特)
时:和佛经里的“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里时的用法一样,表示当下,当下即永恒。
二、有朋友自未来处不期而来,在人生中也是值得快乐的事 !
“朋”:是可遇不可求的。能互通有无者、和而不同者是朋友(志同道合是程度较高的和而不同。人与人之间完全的同、合不可想象,只能产生依附和被依附而非朋友的关系),朋友是自我的展开,他可以成就自我。只有在相互承认对方的独立和对象性的前提下,人才能互相成就——自我设定的非我。自我为了完全地设定自身,就必然设定非我(费希特),于是而随缘。
过近的距离,容易幻想成同而看不到相对方的独立、极易导致不和,因为对同的幻想所以不和。本章的“远”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有心理上的,更是逻辑上的。它是相对的,是一个变化的过程,相对方的远近由第三方的远近所规定。“自远方来”的意思是朋友之间应该有、也定有一定的距离,对此你要自觉!远和近相对而变化,最远方是未来,所以不要幻想,不能依赖,朋友发生于现在,却来自于未来,他们都不能预设。
三、他人不理解于己,仍能没有一点情绪地去“学而时习之”~学和习是手段也是目的,学和习不截然分别,也是有德行者应有的或应追求的境界呀 !
他人不理解于己,仍能没有一点情绪地去把他们当朋友~朋友是帮助自己的工具也是自己的归宿,不疏远也不亲昵,也是有德行者应有的或应追求的境界呀 !
学、习的目的不是求得他人的理解,而是为了理解他人,理解了他人也成就了自己。自我和非我是并存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到自我和非我的统一(费希特),这难道不也是和朋友相处的最好准则吗?非此非彼,和而不同,随缘自在。
爱好学习的人难道不是也需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吗?有人说。
然而是谁在看这篇文章呢?是你而不是他!
四、这里的学主要是指有关人伦道德的领域,最高最圆满的目标儒家曰“仁”,其下内涵着“礼”、“义”,“智、勇、信、忠、良、恭、俭、让”等。老子曰“道”,西方哲学曰“最高善”,基督教曰“上帝的旨意”,佛教曰“正等正觉”。
在“真”的意义上,无论基督徒、还是佛教徒、道士,除非不接触人、不与人类群体交通,否则心中无礼、无义、无智勇信、无温良恭俭让的观念都无法想象。
五、统一、平等、自由,本章依次回答了作为一个人能做的、能得到的 ,应当做的、应当得到的 ,希望做的、希望得到的 !从细微处来看,做事先做人是不错的;最终来看,做事无非归根到人。
学和习是一对矛盾、朋和远是一对矛盾、知(理解)和愠(情绪)是一对矛盾。三个命题分别代表了过去、现在、未来的矛盾体统一后的“悦”。虽然叙述有先后,但它们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共同构成知识学的第一原则,可以为世界和人的一切知识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一切知识的目的。唯其难能所以可贵,它是我们的希望所在,如此才能通向理想国或大同世界,故首篇作为首章收录。
学而随时在习的人知言,和朋友相处快乐的人知礼,人不理解也初心不改的人知命,皆为君子。
“ 行动,行动,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存在的根据”。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子孙反反复复地诵读着本章,在它的指引下行动了几千年,几乎已经溶入了我们的血液中,但是也误会了它几千年。“虽终日行而不自觉”,这是我们的宿命,也是我们的使命。
(注:孔子不是不知道一切语言都是假设的存在、都存在于假设,否则就提炼不出无以尚之的“仁”,就没有“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以及“天何言哉,四时生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的喟叹。不然也难以把如此深刻的感悟如此精炼而系统地说出来,所以做这样的解读不过分)


IP属地:河南1楼2025-02-03 19:17回复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原文最好不做白话翻译,直接读诵更好,这是顺应于美的召唤,也是基于行动的命令!
    鲜:鱼羊肉的新鲜,因为很难保鲜所以存留较少,鲜又引申为稀罕,稀罕近于不可能。上者:对自己负有管理责任同时也负有照顾义务的人(上者存在的前提是人人都是社会人,人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独存,人类文明程度越高人与人之间越需要和谐,或者说越和谐)。
    “孝和悌”是中华民族甚至是所有文明的人类情感与理性的高贵反映,是善的要求。
    “孝”的本质是内心对我或我们自身生命来源的理解和尊重——在这里定义为合于伦理的心态以及合于伦理的非消极作为,所以也是对自身的理解和尊重,理解和尊重的反面是内心的质疑加上怨恨。作为人类之子的人,我们必可追溯到一个来源,那是我们的基因,我们不能也无法丢弃,而最近的是父母,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对她们爱与敬,真爱就是感恩,感恩就是不怨恨。
    人,作为宇宙之部分,做为自然中万物互联(也可以说是万物互相约束)中的必然一环,人不可或缺但也并不伟大,我们应明确我们自己的位置,我们有必要对环中之秩序敬与畏,“悌”本质的就是对宇宙秩序、对自然秩序的感悟和敬畏,正如先入为主与后来者居上各自秩序森严、却又和谐并存一样,秩序的本质是和谐。而一个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即统一又独立的和谐关系是人类接触最多、最早,因为最近所以感受最深的秩序,因而也是最原始、最重要的秩序体现。它的绝对重要体现于它的绝对自然之上,因此能赋予人类对秩序最自然地联想。
    孝,让人类得以延续;梯,让人类得以延续的美好一些。
    所谓一物的本质,即有了它,则那物必然存在,取消了它,则那物必不存在,换言之,无本质那一物必不存在也无法被理解——斯宾诺莎。所以孝悌的本质不可丧失,但是“孝悌”的具体行为和引申意义是可探讨的,是日日新,又日新的。
    在整体上把握“孝悌”本质的人就是实践之的人,也是伦理实践上有原则有底线、生活中公正的人,这样的人定不会拿极端的、情绪化的言语和行为对待对自己负有管理责任同时也负有照顾义务的人。
    割断联系,不讲条件,没有整体和长远的“仁”的理念指引,打破现有的不平衡也带不来更平衡的平衡,就是做乱,不好“犯上”者不做。
    有德行者清晰并坚守属于自己的“本质”,“本”的存在和发扬,则我们的所有言行才能合理和被理解,所以一个“大写的人~君子”必要务本。
    符合“孝悌”本质的行为,是更高的“仁”的实践基础,因此这样的人就有了“仁”的可能。
    是“本立而道生”还是“道生万物”?这个问题就是非道的问题, 拘泥于这个问题的人就不是有道之人,存在和认识本就为不一不异的恍兮惚兮。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这个人是生活在烟火人间的人,有子没说这是自以为神者之本。
    附:因为上帝造了人,基督教里也有对“孝”的要求,然而那是敬奉给圣父的,只是因为他不在人间,所以难有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展现,只有在宗教仪式和教规上表示顺从;“梯”在基督教义上是互为兄弟姐妹之间有秩序的爱。


    IP属地:河南2楼2025-02-05 11:45
    回复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巧言令色”者心中缺少“仁”的理念更缺少趋向于仁的言行。
      巧言:无质不实曰巧,巧言和佛经里的绮语是一个意思,皆为自己不正或在精神上胁迫诱惑人于不正的语言,它的目的是自利,视他者都是可资利用的工具。
      无聊的废话,浮夸的闲扯,不正经的玩笑话等都属于巧言的范围。喋喋不休、强词夺理是它的外在特征,窥伺、迎合是它的内在逻辑,巧言令色也因此容易使相对者心神散乱,达到无形的精神上控制人、有形的利益上损害人的目的,场景类似巫师和催眠师起作用时。
      令色:夸张的表情(含有眼神),善变的表情。
      巧言时不见令色难以想象,有令色而没有巧言更难找,因为言、色皆为心所生之形影。
      仁者的思维是统一、整体的思维,是清晰的主线下系统内的和谐,是和谐的系统中主线的清晰,他有个不属于经验世界的理念。就像射箭时有一个清晰而坚定靶子的射手,射手的所有配套比如用的力度、使用的工具(弓、弦等)、身姿、手型甚至呼吸都能彼此协调稳定,如果目标飘忽不定,所有的配套也将随心所欲。巧言令色者就像一个没有清晰、稳定目标的随心所欲的射手,身心不一、言行不一。
      如果他辩护说我的目标就是我的利益、只要对我有利的就是目标~这个自利的目标是稳定的,这和那个随心所欲的射手说箭的靶子随我的情绪,我被情绪左右是稳定不变的一样~射到哪个东西哪个东西就是靶子等于没靶子。
      因为仁者有统一整体的理念,所以他看这个世界深刻且平等,他不偏执、不傲慢,他愿意分享。他有能力为己、真心诚意虑人,他不会视他人皆为可资享欲的冰冷的维生素,他“神”视同一、“一”视同仁。
      “巧言令色”和“仁”是背道而驰的,是无限的疏离。它服从于胁迫或诱惑,他随波逐流,因此他不自觉。虽然他知道“有”是实现的代名词,是需要力行的,比如做勇敢的事成为勇敢的人,才叫有勇敢。然而他却用言和色去伪装已之有,甚至在做出相违背的行为时还要用言和色去掩盖和粉饰。他聪明但无智慧、自制但没节制,貌似仁者,实则“仁贼”,琢磨他人就像牧羊人琢磨羊群。
      ……………←………………←………………←…………………←………………←……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方向,正常的我们一定会有方向感。什么是方向?我们却无法对它去下个只属于它自己的定义。
      东肯定是个方向,方向却不是东,因为还有西南北、西北东北;你说它就是东西南北的混合?那就等于没了方向。你说它是感觉?是东还是西却离不开参照和判断;你说它是理性?很多时候我们凭感觉也能知道南北。因此可不可以以说他是一种理念?然而理念在人类经验中却是从不曾存在过的东西。
      东或西是相对的,因此是不实在的,有点虚,从这边看是南,从那边看是北,你说它是南,他说那是北,了无定论。似乎就是这看不见摸不着,想象或推理也说不清的方向或方向感让我们有了争论,可它又让我们有了自由的力量从此坚定前行。
      它就是存在,无处不在又在处都无,存在就是真实,就是力量。
      仁同样如此,它不是僵硬的道德和伦理教条,它是人灵魂的圆满状态,状态的获得是需要行动的。它充满感情,又理性十足,内涵着所有形容人类德行的美好概念(慈悲和慈悲的能力是仁的基础),是整体的理念也是理念的整体。仁涵盖着诸如孝、悌、爱、公正、智慧、信念、适度、勇敢、温和等部分的概念而存在,没有仁也就没有这些概念,反之亦然。
      “仁”也不是这些概念简单的叠加,能够实现它就是实现它的所有行为组合吗?人的行为是无限的,因为时空无限。
      “仁”只要处于想象中,就是一个无限的概念~理念,然而又实现于生活里具体的行为上。
      “仁”无处不在,要么主动遵循要么被动接受,不主动也不被动,只有死路一条。
      好比思维中的理性,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上,可我们忙起来又常常记不得它在那个衣兜里,因此总干一些没有理性的事,事后又总后悔不迭;又如情感里的感觉,它陪伴着我们从生到死,可我们忽视它象忽视那些滋润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总想逃离却不知道外面依然到处都是生活。
      所以孔子用尽一生叨叨不休,身体力行;最好我们自己能自觉地提醒自己,不然我们也就没有了勇敢、爱和公正。
      我们今生是不可能达到“仁”的,正如我们今生不可能进入方向。方向感却使人类有能力往东或往西,同样求仁之心可以让我们去爱、去勇敢、去温和、去公正。
      “仁”者人也,它是人先天而生的,我们遗弃不了,我们最多会终日行而不自觉。甩开它而彻底的自由?就像甩开方向的约束,我们没那么大的能耐,除了发疯。
      仁者感情充沛,所以你无法把他想象成冷冰冰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他理性十足,所以你不能把他想象成有人的悲欢和欲望的人。
      人类最大张力的想象也描画不出仁者的完美而统一的型式~最多勾勒一个框架。因为“仁”,不是一,也不是不一,它作为整体的存在以及存在的整体从来而且永远在人类的想象之外,人类作为整体中的部分,我们看不清也难以想象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类一直在共享着它、我们只能共享着它。
      于基督教,它是耶稣的品质;于佛教,它是释迦拥有的;于儒家,它是孔子正在指引的;于道家,它是老子所代表的。
      仁者心中必有一个“道”,道者心中必有“仁”; 仁者为天下布道,道者从自己修仁; 道者不敢为天下先,无为而无不为,仁者当仁不让,有为而有不为;点到为止不做解释为道,明确提示诲而不倦为仁;道不可说,不可说而说,明“道”。仁不可为,不可为而为,曰“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为“仁”!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鸟兽不可以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你们崇拜但又不认识的,正是我宣扬的”!“他被埋葬又复活了,这是事实,因为它是不可能的”!
      “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稀有之事;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IP属地:河南3楼2025-02-08 10:48
      回复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首先说明的是:三省不是多次的意思,因为《公治长》二十章明确说过“再,斯可矣”~深入而系统就够了。
        忠:由于人世间的契约关系而出现。符合约定关系的付出以及超出约定关系的付出都是“忠”的表现,前一种是指与他者的约定。后一种已经转向了只和自己的约定(忠于自己内心)~基督教称为和上帝的约定;儒教上称为“求仁得仁”;哲学上叫遵循身体和精神的统一;老子强名之道德;佛家戏说为慈悲。
        契约无处不在,有关系就有约定,关系就是约定,哪怕你和他只是在同一个地球的关系,关系比较客观的陈述是松紧、远近。有形的契约发生于有利益关系的人与人之间,无论这个关系是明确而直接的或间接而无意识的,无形的契约存在于人和“神”之间~那就是你自己的“心”。
        你要么忠于与他者(个别的人和事或有关共同体利益的人和事)的契约,要么忠于自己的内心。只有愿意忠于自己的人才能忠于与他者的契约,反之亦然。
        曾子原话里的忠是忠于自己内心的“忠”?还是信守与他人的契约的“忠”严格意义上没必要也分不开,因为忠必信~忠于自己的内心也有信,信守与他人的契约也有忠。
        曾子自说,每天我都要在三个方面反思(省)自己:
        一、为他人谋划事情时我能按照“契约”的客观而让自己的内心守于“中”吗?
        中为适度、为平等~中心为忠,为平等心~忠心不二,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没有原则的思维以及僵化的思维都不是忠,因为没有原则的人只是一个寄生体,缺乏能动性,他拿什么去忠?原则不可能僵化,因为原则总是代入要到具体事物中去显现、去应用的,而具体事务千变万化,比如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但三角形的内角度数千变万化;再比如为人谋事要忠,但你和每个人的契约关系千变万化。僵化是把原则当做教条的思维,此时的原则成了一个物,也就成了他内心私利的挡箭牌,所以他也不可能忠。
        二、平时和友人们相处交流时我能够保持信言不欺吗?
        信言:不虚、不妄、言而必行之言,理性而客观的适中之言。信言不欺,不欺己、不欺人;信言不美(人为为伪,伪饰),它不包含有是、有非的命题,不包含有名、有利的命题,是自然而然的,因为自然里没有是、没有不是,没有用、没有无用。
        纯粹的朋友之间只有信言,无谋语,有谋的事情曾子已经把它们放到“忠”的范畴里解决过了。
        三、恩师所传我能在生命中切实实现它吗?(含“我有没有倾向于脱离实践成为一个书虫式的人物的反思?”)
        曾子这里用“传”而没有用“学”做代词含有感恩的心态,因为学表示着自己的主动,传授隐含了师者的主动。而对师者主动地传授最好的感恩莫过于践行他之所传…行法供养。
        前两个“自省”的肯定式才能保证后面“自省”的实现,后面“自省”的常有前两个“自省”才可能得以肯定。


        IP属地:河南4楼2025-02-09 11:18
        回复
          胡扯,胡说八道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3-05 17: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