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学,对于人类精神需求而言不外于两个方向,也可以称为原始因:一是对自身的理解,一是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它们统一于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不满足于现实的结果,我们追寻因、规律、理这部分属于普遍性的知识,我们总在问为什么。
人和自然是矛盾统一体,也就是说在人之中有自然的东西,人能够也一直在改造着自然,然而自然中也包含着人,人是自然地一部分,人也受自然的约束。
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我们意识到我们、它们、我们和它们之间存在那种叫秩序的必然关系。是什么?自然而然地人们要去探索、试图去理解。人和人之间的这种联系叫伦理、物与物之间叫物理、人和物之间叫天理。因中必有理,因为任何一结果(现象)的因都不是孤立的。
我们不满足于(也可以说是承受不了)孤立、混乱,我们一步一步追寻,却似乎永远抓不住那个最原始的因~它滑的像个泥鳅。
现实中的所有现象呈现的都是孤立的结果,所以它们只不过是一个个启动思想的开关,而思想让这些孤立的东西有了统一,让混乱有了秩序,让人类得以暂时的满足。
这就是学!
是意识(思维?)成就了我们这个叫人的生物?还是这个生物成了人才有意识?总要假设一个开始,否则无话可说。
学,就是意识的应用,是从人、因人而开始的。先有人,才有了关于人的一切的学。我们假设了这个开始,也就设定了一个目标,于是有了从自身出发为了人类自身的行动~习,人的学和习是不可分的,是随时展开的同质的不同状态。
学,是从人也因为人而开始的,自然的也最终指向到人。为了人,学的东西要去用、要有用、要能用,要和人发生一些能动的联系,我们总想要一个结果,这就叫习。
我们总想要一个结果,所以我们总在问为什么。我们总想一步登天或一劳永逸,却也知道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因此我们只能不断地学习。
学并能持之以恒地实践从而达到身心(知行)的合一,是内心满足的源泉,是没有人工添加的自然之甜,是幸福 !它不随外界事物生灭而变化。
不可分的强行分开,于是被动而混乱,必然痛苦;自觉而清晰地学并且习就是快乐。所谓自觉也就是随时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于是自我设定了自身,于是自我确立,于是而自在。——纯粹的自我是行动、不是某种实体(费希特)
时:和佛经里的“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里时的用法一样,表示当下,当下即永恒。
二、有朋友自未来处不期而来,在人生中也是值得快乐的事 !
“朋”:是可遇不可求的。能互通有无者、和而不同者是朋友(志同道合是程度较高的和而不同。人与人之间完全的同、合不可想象,只能产生依附和被依附而非朋友的关系),朋友是自我的展开,他可以成就自我。只有在相互承认对方的独立和对象性的前提下,人才能互相成就——自我设定的非我。自我为了完全地设定自身,就必然设定非我(费希特),于是而随缘。
过近的距离,容易幻想成同而看不到相对方的独立、极易导致不和,因为对同的幻想所以不和。本章的“远”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有心理上的,更是逻辑上的。它是相对的,是一个变化的过程,相对方的远近由第三方的远近所规定。“自远方来”的意思是朋友之间应该有、也定有一定的距离,对此你要自觉!远和近相对而变化,最远方是未来,所以不要幻想,不能依赖,朋友发生于现在,却来自于未来,他们都不能预设。
三、他人不理解于己,仍能没有一点情绪地去“学而时习之”~学和习是手段也是目的,学和习不截然分别,也是有德行者应有的或应追求的境界呀 !
他人不理解于己,仍能没有一点情绪地去把他们当朋友~朋友是帮助自己的工具也是自己的归宿,不疏远也不亲昵,也是有德行者应有的或应追求的境界呀 !
学、习的目的不是求得他人的理解,而是为了理解他人,理解了他人也成就了自己。自我和非我是并存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到自我和非我的统一(费希特),这难道不也是和朋友相处的最好准则吗?非此非彼,和而不同,随缘自在。
爱好学习的人难道不是也需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吗?有人说。
然而是谁在看这篇文章呢?是你而不是他!
四、这里的学主要是指有关人伦道德的领域,最高最圆满的目标儒家曰“仁”,其下内涵着“礼”、“义”,“智、勇、信、忠、良、恭、俭、让”等。老子曰“道”,西方哲学曰“最高善”,基督教曰“上帝的旨意”,佛教曰“正等正觉”。
在“真”的意义上,无论基督徒、还是佛教徒、道士,除非不接触人、不与人类群体交通,否则心中无礼、无义、无智勇信、无温良恭俭让的观念都无法想象。
五、统一、平等、自由,本章依次回答了作为一个人能做的、能得到的 ,应当做的、应当得到的 ,希望做的、希望得到的 !从细微处来看,做事先做人是不错的;最终来看,做事无非归根到人。
学和习是一对矛盾、朋和远是一对矛盾、知(理解)和愠(情绪)是一对矛盾。三个命题分别代表了过去、现在、未来的矛盾体统一后的“悦”。虽然叙述有先后,但它们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共同构成知识学的第一原则,可以为世界和人的一切知识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一切知识的目的。唯其难能所以可贵,它是我们的希望所在,如此才能通向理想国或大同世界,故首篇作为首章收录。
学而随时在习的人知言,和朋友相处快乐的人知礼,人不理解也初心不改的人知命,皆为君子。
“ 行动,行动,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存在的根据”。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子孙反反复复地诵读着本章,在它的指引下行动了几千年,几乎已经溶入了我们的血液中,但是也误会了它几千年。“虽终日行而不自觉”,这是我们的宿命,也是我们的使命。
(注:孔子不是不知道一切语言都是假设的存在、都存在于假设,否则就提炼不出无以尚之的“仁”,就没有“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以及“天何言哉,四时生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的喟叹。不然也难以把如此深刻的感悟如此精炼而系统地说出来,所以做这样的解读不过分)
一、学,对于人类精神需求而言不外于两个方向,也可以称为原始因:一是对自身的理解,一是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它们统一于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不满足于现实的结果,我们追寻因、规律、理这部分属于普遍性的知识,我们总在问为什么。
人和自然是矛盾统一体,也就是说在人之中有自然的东西,人能够也一直在改造着自然,然而自然中也包含着人,人是自然地一部分,人也受自然的约束。
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我们意识到我们、它们、我们和它们之间存在那种叫秩序的必然关系。是什么?自然而然地人们要去探索、试图去理解。人和人之间的这种联系叫伦理、物与物之间叫物理、人和物之间叫天理。因中必有理,因为任何一结果(现象)的因都不是孤立的。
我们不满足于(也可以说是承受不了)孤立、混乱,我们一步一步追寻,却似乎永远抓不住那个最原始的因~它滑的像个泥鳅。
现实中的所有现象呈现的都是孤立的结果,所以它们只不过是一个个启动思想的开关,而思想让这些孤立的东西有了统一,让混乱有了秩序,让人类得以暂时的满足。
这就是学!
是意识(思维?)成就了我们这个叫人的生物?还是这个生物成了人才有意识?总要假设一个开始,否则无话可说。
学,就是意识的应用,是从人、因人而开始的。先有人,才有了关于人的一切的学。我们假设了这个开始,也就设定了一个目标,于是有了从自身出发为了人类自身的行动~习,人的学和习是不可分的,是随时展开的同质的不同状态。
学,是从人也因为人而开始的,自然的也最终指向到人。为了人,学的东西要去用、要有用、要能用,要和人发生一些能动的联系,我们总想要一个结果,这就叫习。
我们总想要一个结果,所以我们总在问为什么。我们总想一步登天或一劳永逸,却也知道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因此我们只能不断地学习。
学并能持之以恒地实践从而达到身心(知行)的合一,是内心满足的源泉,是没有人工添加的自然之甜,是幸福 !它不随外界事物生灭而变化。
不可分的强行分开,于是被动而混乱,必然痛苦;自觉而清晰地学并且习就是快乐。所谓自觉也就是随时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于是自我设定了自身,于是自我确立,于是而自在。——纯粹的自我是行动、不是某种实体(费希特)
时:和佛经里的“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里时的用法一样,表示当下,当下即永恒。
二、有朋友自未来处不期而来,在人生中也是值得快乐的事 !
“朋”:是可遇不可求的。能互通有无者、和而不同者是朋友(志同道合是程度较高的和而不同。人与人之间完全的同、合不可想象,只能产生依附和被依附而非朋友的关系),朋友是自我的展开,他可以成就自我。只有在相互承认对方的独立和对象性的前提下,人才能互相成就——自我设定的非我。自我为了完全地设定自身,就必然设定非我(费希特),于是而随缘。
过近的距离,容易幻想成同而看不到相对方的独立、极易导致不和,因为对同的幻想所以不和。本章的“远”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有心理上的,更是逻辑上的。它是相对的,是一个变化的过程,相对方的远近由第三方的远近所规定。“自远方来”的意思是朋友之间应该有、也定有一定的距离,对此你要自觉!远和近相对而变化,最远方是未来,所以不要幻想,不能依赖,朋友发生于现在,却来自于未来,他们都不能预设。
三、他人不理解于己,仍能没有一点情绪地去“学而时习之”~学和习是手段也是目的,学和习不截然分别,也是有德行者应有的或应追求的境界呀 !
他人不理解于己,仍能没有一点情绪地去把他们当朋友~朋友是帮助自己的工具也是自己的归宿,不疏远也不亲昵,也是有德行者应有的或应追求的境界呀 !
学、习的目的不是求得他人的理解,而是为了理解他人,理解了他人也成就了自己。自我和非我是并存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到自我和非我的统一(费希特),这难道不也是和朋友相处的最好准则吗?非此非彼,和而不同,随缘自在。
爱好学习的人难道不是也需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吗?有人说。
然而是谁在看这篇文章呢?是你而不是他!
四、这里的学主要是指有关人伦道德的领域,最高最圆满的目标儒家曰“仁”,其下内涵着“礼”、“义”,“智、勇、信、忠、良、恭、俭、让”等。老子曰“道”,西方哲学曰“最高善”,基督教曰“上帝的旨意”,佛教曰“正等正觉”。
在“真”的意义上,无论基督徒、还是佛教徒、道士,除非不接触人、不与人类群体交通,否则心中无礼、无义、无智勇信、无温良恭俭让的观念都无法想象。
五、统一、平等、自由,本章依次回答了作为一个人能做的、能得到的 ,应当做的、应当得到的 ,希望做的、希望得到的 !从细微处来看,做事先做人是不错的;最终来看,做事无非归根到人。
学和习是一对矛盾、朋和远是一对矛盾、知(理解)和愠(情绪)是一对矛盾。三个命题分别代表了过去、现在、未来的矛盾体统一后的“悦”。虽然叙述有先后,但它们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共同构成知识学的第一原则,可以为世界和人的一切知识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一切知识的目的。唯其难能所以可贵,它是我们的希望所在,如此才能通向理想国或大同世界,故首篇作为首章收录。
学而随时在习的人知言,和朋友相处快乐的人知礼,人不理解也初心不改的人知命,皆为君子。
“ 行动,行动,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存在的根据”。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子孙反反复复地诵读着本章,在它的指引下行动了几千年,几乎已经溶入了我们的血液中,但是也误会了它几千年。“虽终日行而不自觉”,这是我们的宿命,也是我们的使命。
(注:孔子不是不知道一切语言都是假设的存在、都存在于假设,否则就提炼不出无以尚之的“仁”,就没有“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以及“天何言哉,四时生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的喟叹。不然也难以把如此深刻的感悟如此精炼而系统地说出来,所以做这样的解读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