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钢笔吧 关注:41,968贴子:2,899,612

【派克61拆解报告及历代版本探究】经验总结与交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言:
从2024年中开始,我开始喜欢上了派克61,大约在11月份,我萌生了整理一篇关于派克61历代版本断代及划分的报告的想法,于是前前后后拆解了十几支派克61,涵盖MK I-MK IV不同版本和美、加、英等不同产地,期间还收集了大量1950-1970年代的派克61广告图片,同时参考了一些外文文献资料关于派克61的记载。由于派克61无论是笔尖还是笔身都没有生产年份代码,所以在生产周期断代这方面颇为困难,只能是以文献资料作为主要依据,以61的版本、结构、零件形制、产地流变作为佐证;关于版本划分则主要以实物拆解情况为主要依据,以文献资料作为佐证。本来计划在蛇年春节前发布这篇稿子,但是由于一些事情拖了好几天,目前这篇其实也是赶鸭子上架,所以在发正文前先进行一下三点声明:
首先,这篇文稿从12月初开始动笔,到1月底基本形成了初稿,无论是查找图文资料、拆解整理零件、撰文拍摄配图,都是由我一个人完成的,仅有一些存疑的地方与某些熟络的笔友进行过一些交流,虽然文稿基本上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结构,但难免会有一些粗糙之处,请谅解。其次,在整理文稿的过程中,由于不断有新资料、新物证的发现,很多观点及内容,也经历了多次推翻和更新,可能有一些地方存在上下文互相矛盾的地方,我检查文稿时不一定都能发现,如果有问题欢迎指出。最后,我作为一个业余玩家,文稿里所有的观点,均为我的一家之言,无论是版本断代还是划分,仅作为了解派克61的参考,不适宜作为判断依据,请务必理解。
文稿主要分为四大部分:一、派克61笔帽拆解及各部件演示;二、派克61总成拆解及各部件演示;三、派克61各版本划分;四、派克61杂论。总计约16000余字,并有大量配图,受限于贴吧的图文限制,我无法一次性上传,所以只能分批次更新。希望大家能有耐心看完。
此外,有2张派克61的拆解图片,我贴在了最前面,大家需要经常回顾。
【一、派克61笔帽拆解及各部件演示】
总体来说,派克61的笔帽按部件结构算,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有机顶珠笔帽。属于初代61 MK1笔帽和第二代MKII笔帽,共6个部件,分别是帽身(Outer Cap)、笔夹(R.H.Clip)、塑料内套筒(Inner Cap)、金属套筒或金属抱爪(Cap clutch)、金属基座螺丝(Bushing)、有机顶珠螺丝(Clip Screw)。
二是金属顶珠笔帽,属于第三代61 MK III笔帽,共5个部件,分别是帽身(Outer Cap)、笔夹(F.H.Clip)、塑料内套筒(Inner Cap)、金属抱爪(Cap clutch)、金属顶珠螺丝(Clip Screw)。
<<<注意:这里61帽身的代系划分与派克61整笔的代系划分并不一样>>>
(一)各部件版本(按结构划分)

1、笔帽帽身(Outer cap)有3种:

(1)初代MK I笔帽:大约1956至1959/60年,有机顶珠毛细管上墨版本,帽身比后面的版本要长2毫米左右,从下帽沿至顶珠尖端大约是66毫米,帽身顶端有一块凸起部分用于定位笔夹(在PARKER字印正上方)。
(2)第二代MK II笔帽:大约1960年至1975年,有机顶珠毛细管上墨版本或卡式上墨器版本(上墨方式更换时间是1960年代末,有文字资料显示是1969年,但我个人倾向于是1968年,具体原因在后文整笔代系划分是叙述),从下帽沿至顶珠尖端64毫米左右,除尺寸外形制与初代一模一样,顶端也有一块凸起部分用于定位笔夹(在PARKER字印正上方)。此外,由于MKII笔帽内套筒结构的差异,可以再细分为MK II-A和MK II-B。
(3)第三代MK III笔帽:大约1975年至1983年停产,大概率仅有英产,卡式上墨器版,尺寸与MK II一样均在64毫米左右,形制与MK I/MK II不同,其顶端是一个凹槽定位笔夹,同样在PARKER字印正上方。
注意:这里61帽身的代系划分与派克61整笔的代系划分并不一样。
2、笔夹(Clip)有2种:

拆解演示图中的R.H.是有机顶珠版的、F.H.是金属顶珠版的。R.H.笔夹主要用于MK I、MK II帽身,经仔细比对,这三代笔夹尺寸、形制均一致。MK III帽身时由于顶珠改版,笔夹定位环进行了相应的改版,不同于有机顶珠的碗状定位环,MK III帽身的笔夹定位环是一个扁平的圆环。此外,三代的笔夹箭矢尺寸与形制几乎一致。
3、笔帽塑料内套筒(Inner cap)有4种:

(1)透明塑料内套筒,其长款属于MK I笔帽,短款属于MK II-A笔帽,两者均搭配五孔金属套筒,塑料套筒与金属套筒两者分离并不组装在一起使用,长款生产周期与MK I笔帽一致大约是1956-1959/60,短款生产周期推测大约是1960--1967年,主要是停产时间不好确定,不过可以确定1964年开始的早期英产61也有这种透明塑料套筒和五孔金属套筒,1967年停产的传家宝(绿色、玫瑰金色)彩虹包金帽在停产前,已经开始不再使用这种套筒。
(2)乳白塑料内套筒,属于MK II-A笔帽,搭配五孔金属套筒使用,目前不确定这一样本是否为透明塑料由于材质老化导致的变色,是否能单独列为一种零件模块版本存疑。
(3)黑色塑料内套筒,主要搭配四指金属抱爪,两者需要组装使用,推测生产周期大约是196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末1970初,形制与透明塑料套筒类似,但是下沿外侧有4个凸起,用于卡合四指金属抱爪。

(4)红色塑料内套筒,同样搭配四指金属抱爪使用,两者需要组装,推测生产周期大约1960年代末至1983年派克61完全停产,形制外观与前面几款内套筒不同,其上端没有台阶,但尖端有4个凹槽(感觉没啥意义并不卡合什么东西),下沿外侧同样有4个凸起用于卡合四指金属抱爪,但在凸起卡合上端开了一圈凹槽用于卡合金属抱爪的上圈环。此外,有机顶珠的黑色塑料内套筒和金属顶珠的红色塑料内套筒可以通用,其顶部螺纹一致。
此外,1975年云系列(卷云Cirrus、层云Stratus、积云Cumulus)的笔帽内部与其他款式又不太一样,其塑料内套筒应该比以上的都长,其金属抱爪是六指且被包裹塑料套筒里面,而不是环抱在塑料套筒下沿外侧。之前拆过一个卷云的笔帽,但那个已经卖掉了,没来的及拍照片,所以大家知道即可。
4、笔帽抓抱部件(Cap clutch)有2种:

(1)五孔金属套筒,主要用于MK I和MK II-A笔帽,搭配透明或乳白塑料套筒实验,装配在笔帽内下沿,与塑料内套筒分离,有6个凸起点位,用于抓抱笔握,这个版本的抓抱部件最佳,不容易在笔握形成插拔痕迹。与早期51相似,由帽沿有向内收口,这个部件极不容易取出。
(2)四指金属抱爪,主要用于MK II-B和MK III笔帽,搭配黑色、红色塑料套筒使用,上端圈套在塑料内套筒下沿,4个点位,后期MK III时期这个抱爪非常容易在笔握上留下划痕。
5、顶珠(Clip screw)有2种:

(1)有机顶珠,有2个部件,分别有机顶珠螺丝和金属基座螺丝,生产周期大约1956年至1975,涵盖MKI和MK II所有毛细管上墨版本的61都是有机顶珠,早期部分上墨器版本的61/65也在使用。此外,有机顶珠螺丝据我目测应该是有2个尺寸,初代MK I长帽身的有机顶珠螺丝顶端直径在5毫米左右,二代MK II的有机顶珠螺丝顶端直接在5.5毫米左右。
(2)金属顶珠,仅1个部件,一整个金属螺丝顶帽,生产周期自1975前后至1983年前后61停产,仅原配卡式上墨器版本的61/65。
此外,关于两种顶珠的生产周期主要是指常规版本,总统实金版本一直到1983年派克61/65停产,都是采用的有机顶珠。
(二)3种派克61笔帽拆解实物图
1、MK I有机顶珠拆解后实物图

型号:派克61美产传统Heritage金/银色彩虹包金笔帽(Parker 61 Heritage Made in USA Silver and Yellow gold Rainbow cap)
材质部件:包金笔夹、1/10重量比12K彩虹包金帽、有机顶珠、长款透明塑料内套筒、钢制五孔金属内抱筒。
生产周期:大约1957-1959年。MK I型笔帽
2、MK II-A有机顶珠拆解后实物图

型号:派克61英产传家宝绿色/玫瑰金色彩虹包金笔帽(Parker 61 Made in England Heirloom Green and Pink gold Rainbow cap)
材质部件:包金笔夹、1/7重量比16K/14K彩虹包金帽身、有机顶珠、透明塑料内套筒、钢制五孔金属内抱筒。
生产周期:大约1960年到1967年。MK II-A型笔帽
3、MK II-B有机顶珠版拆解后实物图

型号:派克61美产徽章包金帽(Parker 61 Made in USA Insignia 1/10 12K gold filled cap)
材质部件:包金笔夹、1/10重量比12K包金帽身、有机顶珠、黑色塑料内套筒、四指金属抱爪。
生产周期:大约1967至1975年。MK II-B型笔帽
4、MK III金属顶珠版拆解后实物图

型号:派克61英产豪华飞行家拉丝不锈钢包金夹笔帽(Parker 61 Made in England Flighter deLuxe brushed stainless steel with rolled gold trim cap)
材质部件:包金笔夹、拉丝不锈钢帽身、金属顶珠、红色塑料内套筒、四指金属抱爪。
生产周期:大约1975年至1983年。MK III型笔帽
【二、派克61总成拆解及各部件演示】
<<<<<<【未完待续】>>>>>>
受限于字数及图片上传数量限制,产地及后面杂论另开。


IP属地:山西1楼2025-02-02 00:35回复
    【二、派克61总成拆解及各部件演示】
    (一)笔尖总成部件组成
    1、毛细管自动上墨版本

    笔尖(Nib)、笔握(Shell)、笔握毛细(Collector)、笔舌(Feed)、金属连接件(Connector)、连接件金属环(Barrel Band)、密封胶圈(Gasket)、特氟龙金属管(Cell Case)、聚乙烯薄片(Cell)。
    2、卡式上墨器版本

    笔尖(Nib)、笔握(Shell)、笔握毛细(Collector)、笔舌(Feed)、塑料连接件(Connector)、连接件金属环(Barrel Band)、金属上墨器接口(Piercing tube)。
    (二)笔尖总成各部件版本
    注意:以下在介绍笔尖总成各部件版本的MK时,均与派克61整笔的代系划分保持一致。
    1、笔尖


    (关于这个单孔双排扣的英产尖,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其“58”字印不是指年份,因为此时对于派克61太早了,还没有加入英格兰的生产线)

    (1)材质:派克61笔尖有14K和18K两种材质。其中14K是绝对主流;18K笔尖目前仅在法产18K实金总统版本的派克61上见过,并且笔尖是美产的,但盖有法国鹰头戳,属于美产出口法国版本,大概率是珠宝商找派克定制的。
    (2)产地:已知的笔尖产地有美国、英格兰、加拿大。其中,美产笔尖主要出现在MK I和MK II;英产笔尖主要出现在MK II~IV;加产笔尖仅出现在MK I。
    (3)形制:派克61的笔尖是基于51进行改进的暗尖,外观乍一看与51笔尖类似,但尺寸略小,长度约22mm,尾部倒钩用于插入笔握内储墨毛细的定位槽;笔尖中缝基本上均开到呼吸孔,早期是单孔,中后期改为双孔,对重量影响不大,可能在0.02克左右;排扣用于扣住笔舌,分为双排扣和三排扣两种。早期双排扣是类似于长方形,后期双排扣类似于半弧形。
    一般来说,按照排扣、呼吸孔情况可以分为4种。一是单孔、双排扣笔尖主要出现在MK I、MK II-A、MK II-B,已知有美产、加产、英产;二是早期双孔、双排扣主要出现在MK II-A、MK II-B,已知有美产、英产;三是双孔、三排扣主要出现在MK II-B、MK II-C,已知有美产,暂未发现英产;四是后期双孔、双排扣主要出现在MK II-B、MK II-C、MK III和MK IV,排扣形状与早期双排扣略有不同,仅有英产。
    (4)克重:14K尖普遍称重在在0.32-0.35克之间,而派克51的笔尖重量一般在0.45-0.5克之间。18K尖未知,但理论上可按黄金比例推测。
    (5)通用性:所有不同世代、版本、产地的61笔尖均可以通用,所以在版本代系断代与划分时,笔尖不列为判断的主要依据。
    2、笔舌

    有2个版本,分为毛细管版本(MK I、MK II)和上墨器版本(MK III、MK IV)。其主要作用是有效连接“笔尖”“笔握毛细”与“储墨器(上墨器或毛细管)”。确保墨水可以源源不断从储墨器供给笔尖。
    (1)毛细管版笔舌

    毛细管版本的笔舌长度约63mm,基本上从笔尖一直延伸到特氟龙金属管的尾部。背面开有2条导墨线,上段三分之一分割点的位置(装配状态下大致对应毛细鳍片的下半部分)开有一处凹槽。整体形状除上段根据适配笔尖有两个台阶的剖面外,主体呈圆柱状(大致对应笔握毛细有鳍片的位置开始)。此外,笔舌导墨线右侧,大概上段三分之一分割点位置能发现一处焊点,与笔握毛细尾部的焊点对应,这样就直接定位了笔舌出厂方向。
    所有毛细管版本的笔舌之间均可通用,故不列为61版本代系断代与划分的主要判断依据。
    (2)上墨器版笔舌

    上墨器版本的笔舌长度约46mm,长度不超过笔握。导墨线也在背面,但整体形状相较于毛细管版本的笔舌略复杂,靠近尾部的地方有一个倒钩,用于卡合毛细底部,定位笔舌装配方向。
    所有上墨器版本的笔舌之间均可通用,故不列为61版本代系断代与划分的主要判断依据。
    3、笔握毛细

    有2个版本,分为毛细管版本(MK I、MK II)和上墨器版本(MK III、MK IV)。其主要作用是在笔握部分储藏一定的墨水,让笔舌前端有充足的墨水侵润并就近供给笔尖,确保笔尖的书写连续性。
    (1)毛细管版的笔握毛细

    细环和宽环的笔握毛细尺寸一致,长度约27.5mm,此长度为完全长度。在装配特氟龙金属管的未拆卸状态下,细环笔握毛细裸露长度约21mm(台阶以下部分全部藏入管内),宽环笔握毛细裸露长度约22mm(台阶以下部分有大约1毫米未藏入管内)。此外,笔握毛细是焊接在特氟龙金属管的内壁上的,如果完全拆卸则会破坏焊接点,即拆卸后无法完全还原至出厂装配状态,但拆解重新组装后并不影响使用。
    毛细前段有2个卡槽,在俯视下呈180度对应,均可卡合笔尖倒钩,但实际上各有作用,一个卡合笔尖倒钩,用于固定笔尖,另一个卡合笔握前段内壁的凸起,用于固定包括笔握毛细和特氟龙毛细管在内的整个笔尖总成,防止他们旋转歪尖。毛细鳍片上开有2条凹槽,一宽一细,宽槽的未开透至笔舌,细槽直接开透可见笔舌,宽凹槽与笔尖倒钩位置的卡槽在一个方向(推测主要作用是导气),是出厂的装配位置,细凹槽与固定笔握毛细的卡槽在一个方向(推测主要作用是导墨)。
    所有毛细管版本的笔握毛细之间均可通用,故不列为61版本代系断代与划分的主要判断依据。


    IP属地:山西3楼2025-02-02 00:43
    回复
      (2)上墨器版的笔握毛细

      长度约23mm,毛细前段也有2个卡槽,均可卡合笔尖倒钩(但只有1个是正确的),在俯视下也是呈180度对应,但此毛细鳍片的两条凹槽已经不再完全与2个笔尖卡槽对应了,开槽方式也不一样。与宽槽对应卡槽不再卡合笔尖倒钩,而是另外一个卡槽,但这个笔尖倒钩装配的正确卡槽却并没有完全对应那个细槽,其实偏左一点的位置。

      此外,毛细底部还有一个凹槽,用于卡合这一版的笔舌的倒钩,以此确定笔舌的正确方向,然后正确装配笔尖。
      所有上墨器版本的笔握毛细之间均可通用,故不列为61版本代系断代与划分的主要判断依据。
      4、毛细管版的连接器组件

      (连接器组件:左-细环短款;中-宽环短款;右-宽环长款)
      包括金属连接件(Connector)、连接件金属环(Barrel Band)两个零件。金属连接件和连接件金属环分别都有2个版本,但是在实际装配中有3个组合。其作用是旋合笔握与笔杆。
      金属连接件有长短2版。早期为短款,长约12mm,主要用于MKI、MKII-A和MK II-B;后期为长款,长约17mm,主要用于MKII-C。
      连接件金属环细宽2版。早期为细环,主要用于MKI和MKII-A;后期为宽环,主要用于MK II-B和MKII-C。

      (上1:宽环长款;上2-3:宽环短款;上4-5:细环短款)
      3种不同组合:“细环短款”,主要用于MKI和MKII-A,截至目前仅见于美、加2个产地;“宽环短款”,主要用于MKII-B,截至目前仅见于美、英2个产地;“宽环长款”,主要用于MKII-C,截至目前仅见于美、英2个产地。
      通用性:三个不同组合的连接器组件与不同的笔握之间,均不可互相通用,装配后要么会形成笔尖总成与笔握之间的虚位,要么就是连接器无法完全贴合的旋入笔握,所以这个部件的版本变化会当做61版本代系断代与划分的主要判断依据之一。
      5、上墨器版的连接器组件
      包括塑料连接件(Connector)、连接件金属环(Barrel Band)、金属上墨器接口(Piercing tube)3个零件,都只有1个版本,自然只有1个组合,也就谈不上所谓通用了。

      其中塑料连接件用于链接笔握与笔杆,金属圈起装饰和隔离过渡作用,金属接口用于卡合上墨器。此外,派克原厂没有产过所谓稀有的黄铜连接件,这种论调既没有可靠文献资料支撑,也不符合工业标准化生产的逻辑,完全是无良贩子“指鹿为马”把自制手搓配件当原厂件进行的炒作,相关缘由我已专贴说明,所以不再赘述。
      6、毛细管自动上墨系统组件

      由于上墨器版本61实际上是卡式上水,即可随意拆卸的上墨器(气压挤压式或活塞旋杆式),这没什么好说的,所以这里只细讲毛细管自动上墨系统。
      包括特氟龙金属管(Cell Case)、密封胶圈(Gasket)、聚乙烯薄片(Cell)。主要作用是吸墨与储墨。
      (1)特氟龙金属管:

      (上为短管细圈,下为长管宽圈)
      有2个版本,一长一短,长宽约63mm(主要用于MK I、MK II-A、MK II-B),短款约62mm(主要用于MK II-C),两者直径一样,其中长款管与笔握毛细装配时会完全藏入其尾部,短款管则会留出一个大约1mm的空隙。此部件主要作用是充当吸墨器的外壳,尾部有3个孔作为吸墨口并在口

      (左:未吸墨使用状态的毛细管;右:吸墨使用后的毛细管)
      内部覆有一层毛毡片,这个毛毡片在未使用状态下是曾白色或米白色,吸墨后会被墨水染色,所以这个毛毡片的状态是判断61是否使用过的重要依据,除非有人能更换一模一样的、干净的毛毡片。金属管表面有一层特氟龙涂层,根据派克的说法是这个涂层会让吸墨后附着在管外的墨水会自动流下,不用查擦拭,但在实际使用中还是得拿纸巾擦一下。由于管尾有3个开孔,所以为封闭特氟龙金属管防止笔尖下蛋,在笔杆尾部有一个弹簧盖装置,在旋入笔杆后,这个盖子会顶住并封闭这3个吸墨口。
      (2)密封胶圈:

      (左1-2:宽密封圈;右:细密封圈)
      有2个版本,分别是宽圈与细圈,宽圈长约7mm,有透明和黑色2种,与长款特氟龙金属管和短款金属连接件适配(即MK I、MK II-A、MK II-B),目前只发现我那个首版61是透明宽圈,其他的基本上都是黑色的宽圈;细圈长约2mm,一般为透明,与短款特氟龙金属管和长款金属连接件适配(即MK II-C)。主要作用是密封特氟龙金属管与金属连接之间的缝隙,防止漏气与漏墨。


      IP属地:山西4楼2025-02-02 00:48
      回复
        (3)聚乙烯薄片:

        此部件完全展开后长约完全展开长约148-149mm,宽约51mm,上面纵横排列密集的“/////”“\\\\\”缝隙和“·”孔洞,薄片包裹笔舌,并卷成长筒状后装入特氟龙金属管内,在管内充当吸储墨水的核心部件,工作原理是利用毛细和水的张力作用。属于MK I和MK II。

        注意:由于派克61本身的上墨系统非常特殊,所以其上墨系统组件极为重要,其流变也将是61版本断代与划分的最核心依据。
        7、笔握
        材质:主体部分为塑料;箭标装饰有14K实金(仅限美产14K总统,英产9K或18K总统的箭标材质未知)、包金(总统款以外的其他款式,一般笔夹与箭标颜色对应,即笔夹是包金,则箭标也为包金)、镍铬钢(对应镀铬笔夹款)三种。
        形制与通用性:所有版本的61笔握从外部形制及尺寸看上去都是一样的,但由于笔握对应的连接器组件和上墨系统组件各不相同,所以笔握实际上要分为3个不同版本。
        (1)毛细管版细环笔握:仅适配1种连接器组件与上墨系统的组合,即【MK I和MK II-A:“细环短款”连接器组件+“长管宽圈”上墨系统组件】,任意组件不匹配都会导致装配后上墨系统组件虚位松动,或者连接器组件无法匹配进笔握。
        (2)毛细管版宽环笔握:仅适配2种连接器组件与上墨系统的组合,即【MK II-B:“宽环短款”连接器组件+“长管宽圈”上墨系统组件】或【MK II-C:“宽环长款”连接器组件+“短管细圈”上墨系统组件】, 其他组合方式会导致装配后上墨系统组件虚位松动,或者连接器组件无法匹配进笔握。
        (3)卡式上墨器版笔握:有且仅对应上墨器版的连接器组件,即MK III和MK IV,无法使用毛细管版的连接器与上墨系统组件。
        以上情况,都是基于不改变原厂零件的结构或尺寸的情况下,实际上适当剪裁调整密封胶圈长度,在某些组合情况下可以实现2个不同版本的毛细管版笔握的互配,因为这2版笔握的内部结构实际上一样,之所以会出现虚位松动和无法旋合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连接器与上墨组件之间组合的不适配,并不是毛细管版的细环笔握和宽环笔握的尺寸及内部构造有区别。所以如果单按笔握的尺寸及内部构造划分,实际上只分为毛细管版和卡水上墨器版。这种显性的差异通过外部观察即可分辨,所以3个版本的笔握通用性虽然存在问题,但我并不会把他当做61版本代系断代与划分的主要判断依据之一。


        IP属地:山西5楼2025-02-02 00:51
        回复
          【三、派克61各版本划分浅谈】
          (一)按代系划分
          派克61于1956年9月正式发售,大约在1983年左右正式停产,在这27年间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代系版本。
          61整笔的代系划分依据:一是零件形制、组装结构、上墨方式等三个重要特征的流变,特别是各版本之间不能通用的笔尖总成零部件,这是最关键最核心的断代与划分依据,笔帽的零部件作为佐证;二是参考外网玩家整理的、较为可信的文献资料,以及部分派克官方遗存的派克61广告文本或图片;三是结合个人实践把玩经验,以及收集的各类盒证信息。
          1、初代61 MK I:
          生产周期:大约为1956~1960,仅有美产、加产。
          主要特征:(1)上墨方式为毛细管自动吸墨;(2)笔帽整体(上至顶珠尖端下至帽沿边)长约66毫米,比后期长约2毫米;(3)有机顶珠,且顶珠直径大约5毫米,比后期略小;(4)笔帽内部抓抱部件为五孔金属套筒;(5)连接器组件为“细环短款”;(6)上墨组件为“长管宽环”。

          此外,1956年首版61的笔帽下沿PARKER字印上方有一个铆钉上去的盾型“FIRST EDITION”铭牌,实际生产周期应该是1956年到1957年中。
          2、第二代61 MK II
          生产周期大约1960~1968,主要是美产、英产。此外,MK II有少量法产,但是法产61我仅见过实金版本,帽杆感觉不太确定是原厂生产还是官方授权的珠宝商生产的;阿根廷也有量产,但阿产61无论是外观形制还是上墨方式都与常规美英产61有较大差异,放在整体代系里感觉应该单列为MK II-ARG比较合适,后文讲产地时再述。
          主要特征:(1)上墨方式为毛细管自动吸墨;(2)笔帽整体(上至顶珠尖端下至帽沿边)长约64毫米;(3)笔帽内部抓抱部件有五孔金属套筒和四指金属抱爪两种;(4)笔握环有细环宽环两种,细环一般对应五孔套筒、宽环对应四指抱爪;(5)有机顶珠,且顶珠直径大约5.5毫米。
          MK II根据总成的连接器组件、上墨系统组件以及笔帽帽身、内套筒、抱抓部件的差异,还可以分为MK II-A(五孔套筒、细环短款连接器组件、长管宽圈上墨组件)、MK II-B(四指抱爪、宽环短款连接器组件、长管宽圈上墨组件)和MK II-C(四指抱爪、宽环长款连接器组件、短管细圈上墨组件)3个细分版本。
          3、第三代61 MK III:生产周期大约1968~1975年,主要是英产。
          主要特征:(1)上墨方式变为卡式上墨器,主要装配常见的派克小肚挤捏上墨器,也有少量会装配大肚上墨器,但我不确定大肚是作为标准原装上墨器还是后期换的,毕竟这种标准化生产的通用零部件不好确凿的下结论;此外,笔握连接件也进行了重新设计。(2)笔帽、塑料内套筒、金属抱爪、顶珠等部件与MK II一样。
          根据【parkerpens.net】文献资料的说法,派克61改卡水上墨是在1969年,但我经手过一支卡水版的英产61实金总统,得益于英国对于贵金属的严格认证体系,他们的金银器都有专门的产地认证标和年份标,而我那支英产61实金总统的年份标显示其为1968年产,所以生产周期至少往前推至1968年,而我推测很有可能在1967年派克65推出时,英产61就开始在生产卡水版了。
          4、第四代61 MK IV:生产周期大约1975~1983年,主要是英产。
          主要特征:(1)1975年左右,派克出于缩减生产成本考虑,将61/65的有机顶珠全部改为金属顶。(2)笔夹改为F.H.样式,即扁平定位环笔夹。(3)帽身顶部改为凹槽定位笔夹。(4)红色塑料内套筒、四指金属抱爪、宽笔握环。


          IP属地:山西6楼2025-02-02 00:53
          回复
            bd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2-02 00:58
            回复
              (二)按款式划分
              1、第一类:彩虹帽
              周所周知,彩虹帽是61最具特色最吸引人的款式,其加工工艺也较为特殊且复杂,后来的钢笔似乎鲜有采用这种加工工艺的;似乎原型彩虹帽是使用的两种不同的金属板料,但废品率和成本过高,正式量产款式应该都是利用表层金属材质和黄金含量的配比差异,通过阳极氧化加工形成不同颜色的彩虹纹路。
              彩虹帽分为彩虹包金帽和彩虹钢帽两种,而彩虹包金帽又可分两个亚种。此外,所有彩虹帽61原配笔杆均为塑料笔杆,不会搭配包金笔杆。
              (1)彩虹包金帽
              传家宝Heirloom:

              绿色和玫瑰金色的彩虹包金帽,有1/7重16K/14K包金和1/10重14K包金两种,这款自1956年首版“FIRST EDITION”开始就有,一直到1967年才停产。在1960年左右MKI改为MKII时,可能是工艺进行了简化,传家宝彩虹包金帽的色泽与之前有一些差异,主要是绿色不再那么明显,更像是金色和玫瑰金色,某些视角和场景情况下这款的彩虹感会非常弱。由于这款彩虹帽是生产时间最长的,所以有66毫米和64毫米两款长度。
              传统Heritage:

              银色和金色的彩虹包金帽,仅有1/10重12K包金一种,这款自1956年首版(有文献资料显示是1957年面市,晚于传家宝Heirloom)就开始生产直到1959年停产,生产周期是所有笔帽款式里最短的,所以也是最少见的一款彩虹帽。此外,这款笔帽仅有66毫米的长款,无短款笔帽。
              (2)彩虹钢帽
              遗产Legacy:

              镍钢帽,基本上就是不锈钢帽,主体就是不锈钢银白色,具体工艺不太确定,大概是在钢帽表面有彩虹纹路的镀镍区域,然后通过阳极氧化加工产生的色差形成彩虹纹路。
              这款应该我暂时没见过有“FIRST EDITION”铭牌的首版,但见过长款MK I笔帽的和短款MK II-B笔帽,所以保守推测是1957年开始生产至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停产
              2、第二、三类:包金帽和不锈钢帽
              包金帽有2种,不锈钢帽有3种。均搭配塑料笔杆,包金帽的笔握箭标、笔杆尾帽金属装饰、笔握环装饰也是包金;不锈钢帽的笔夹与笔握箭标、笔杆尾帽金属装饰、笔握环装饰颜色保持一致,即不锈钢帽如果为包金夹,则箭标、装饰环也为包金,笔夹如为镀铬银白色,则箭标、装饰环也为银白色。此外,包金帽目前已知仅有64mm的短款笔帽,不锈钢帽则66mm的长款笔帽和64mm的短款笔帽都有。
              (3)包金帽
              ①贵客Custom:最常见的包金帽,基本贯穿了61整个生产周期。包金帽身和包金笔夹,帽身为光面平行分布8组6线纹,包金层信息均为1/10重量比12K包金,美产英产表述布局一样,只是美产用GF(Gold Filled)代表包金,英产用RG(Rolled Gold)代表包金,地区习惯而已。英产后期开始仅有派克商标和包金层信息,取消了其笔帽下沿左右两侧的“61”字印,推测是1967年派克65面市后不久,派克为61/65笔帽通用标准化而取消的。文献资料显示包金帽在1958年即在产品目录当中,但不知为何未遇见过长款笔帽,推测很有可能从未生产长款。
              ②伴侣Consort:

              特殊包金帽,在其原装标签上有Double Gold Content Cap“双倍黄金含量笔帽”字样。帽身为1/5重量比12K包金,方形格纹。仅有英产,1967年与派克65一同面市,并加入61生产线,直到1972年停产。
              (4)不锈钢帽
              ①豪华Deluxe:

              缎面不锈钢帽身(偏光面),包金笔夹。
              ②古典Classic:
              缎面不锈钢帽身(偏光面),镀铬笔夹。
              ③标准Standard:
              不锈钢帽身(偏磨砂面),镀铬笔夹。
              这些不锈钢帽派克又用了一个自创词“Lustraloy”,用于形容派克自行配制的不锈钢材料,这种特殊不锈钢在派克51上就已经开始使用,笔圈通常在也把他叫“雾钢”。首版带“FIRST EDITION”铭牌的61就有不锈钢帽,大概一直生产到1975年左右停产,这些不锈钢帽基本上贯穿了派克61整个生产周期。
              3、第四类:全包金款Insignia
              (5)光面线纹全包金Custom Insignia:

              帽杆为1/10重量比12K包金,笔夹、箭标等其他金色装饰为包金,通体为光面平行分布8组6线纹。1958年加入生产线,一直生产到1983年停产。
              (6)伴侣全包金Consort Insignia:

              帽杆通体为1/5重量比12K包金,方形格纹。1967年与派克65一同面市,并加入61生产线,直到1972年停产。
              (7)云系列The Cloud Collection Insignias:

              (左:卷云;中:层云;右:积云)
              云系列为61/65通用款式,仅有英产。
              ①卷云Cirrus Insignia:
              帽杆通体为1/10重量比12K包金或22K镀金(推测笔帽上没有包金层信息的卷云就是镀金),1975年最先面市,至1982年停产。
              ②层云Stratus:
              通体包金或镀金,帽环无包金层信息,纹路为密集凸出的竖线,高低错落形成云朵图案。1976年面市,1982年停产。
              ③积云Cumulus:
              通体包金或镀金,帽环无包金层信息,纹路为光面云朵和类似火焰纹路。1976年面市,1982年停产。
              4、第五类:全钢款Flighter
              (8)喷气战机Jet Flighter:

              不锈钢帽杆、镀铬笔夹、有机顶珠,1959年面市,1962年停产。
              (9)镀/包金夹飞行家Flighter GT:

              不锈钢帽杆、镀/包金笔夹、有机顶珠,1964年面市,大约1975年停产。值得一提的是,镀金飞行家的圆珠笔和自动铅笔的帽沿附近有2圈凹槽镀金装饰(类似派克75全钢的镀金帽环装饰)。
              (10)豪华飞行家Flighter DeLuxe:
              外观Flighter GT一样,不锈钢帽杆,镀/包金笔夹、有机/金属顶珠,1970年重新加入产品目录,但主要是卡水上墨,一直产到1980年代初。


              IP属地:山西8楼2025-02-02 00:59
              回复
                5、第六类:实金总统Presidential

                帽杆、笔夹均为实金制成,文献资料显示1958年派克就开始在生产61实金总统款式,一直生产到1983年派克61停产,个人见过年份最晚的派克61总统实物是1979年。
                (11)美产14K或9K实金总统(光面)
                14K Presidential:帽杆、笔夹、笔握箭标均为14K实金,通体光面。1958年加入生产线,停产时间不确定,推测与美产61生产线一同关闭。
                9K Presidential:仅见于文字资料,未见过9K美产实金总统实物与资料图。但有光面的英产9K实金版本,仅见过圆珠笔,未见钢笔(推测肯定应该是存在钢笔)。
                (12)英产9K或18K实金总统
                ①Fine Barley (Gain d'Orge)麦穗纹/Waterdrop(Perlé)水滴纹:

                最常见的英产61实金总统,9K和18K均见过实物。文字资料显示在美产61时期已有此纹路,但我未见实物与资料图。1966年加入英产生产线直至1983年61停产。
                ②Flammé火焰纹:

                较为少见,见过9K和18K实物,文字资料显示1969年加入英产生产线。
                ③Chevron (Basketweave)编织纹:

                非常类似蕨纹,极为罕见,未见过实物,仅见过资料图,文字资料显示1969年加入英产生产线。
                (13)英产14K实金总统台笔
                1971年加入生产线,1973年停产。仅见于文字资料,我暂未见过实物,也未找到资料图。


                IP属地:山西9楼2025-02-02 01:01
                收起回复
                  太强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2-02 01:10
                  回复
                    (三)按产地划分
                    首先,派克61除了最常见的美产、英产外,派克在阿根廷开设的分厂也量产61,此外还有极少数丹麦产和法产61。
                    1、美产:
                    阿美莉卡是61的诞生地,生产周期从最初1956年开始,大概到1960年代末停产,主要是毛细管自动上墨版本,没有卡式上墨器版。代表性款式有传家宝Heirloom、传统Heritage、遗产Legacy、贵客Custom、豪华Deluxe、古典Classic、贵客全包金Custom Insignia、喷气战机Jet Flighter、总统Presidential 14K。
                    2、英产:
                    除美产以外最常见的61产地,并且在196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渐成为61主流,并诞生了不少新颖的款式。大约1964年,派克61生产线引入英格兰工厂,一直生产到1983年完全停产。毛细管自动上墨系统和卡式上墨器版本都比较常见。代表性款式有伴侣全包金Consort Insignia、云系列The Cloud Collection Insignias:卷云Cirrus/层Stratus/积云Cumulus、豪华飞行家Flighter DeLuxe、总统麦穗纹Fine Barley (Gain d'Orge)9K/18K、总统水滴纹Waterdrop(Perlé)9K/18K。
                    3、法产:
                    较为特殊的产地,目前仅见过18K实金版本的法产61,纹路类似麦穗纹,有法国特有的黄金鹰头戳,但笔帽字印信息和字体感觉不像是英美61那种工业标准化生产的,有可能是授权珠宝商作品,比较类似于派克45、派克75的法产实金版。
                    4、丹麦产:

                    较为罕见,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见过整笔的,所以不清楚笔帽信息,但可以确定是丹麦产的61笔杆上会有其特有的“船锚标”,这一标志在欧产Duofold上较为常见,一般出现在笔尖和笔杆上。有笔友推测可能仅仅是丹麦进口了一批,然后盖上了派克丹麦分厂Olsen的标,这一观点也很有道理。
                    5、阿根廷产

                    阿产61自成一系,其无论外观形制和上墨方式都与我们常见的61不同。首先,它的上墨方式是气压结构,及其类似于MK III型派克51(这里的MKIII 51是按parkerpens.net的划分,如果按大卫·谢泼德和马克·谢泼德合著的《51图鉴》应该属于51MK II),而不是毛细管或卡式上墨器;

                    其次,笔握形制也类似MK III型派克51,而且笔握前端没有箭标装饰,取而代之的是2个圆点装饰;
                    最后,笔尖材质为不锈钢而非14K。
                    阿产61是一款工业化量产过的型号,其存世量不算少,只不过因为主要在南美销售,所以并不为我们常见,其具体生产周期不太确定,我没有找到特别明确的文献资料,同时阿产61实体钢笔的笔身信息也很少,笔帽上一般只有“Parker MKII”“61”和“INDUSTRIA ARGENTINA”字印,不过根据其上墨结构及笔握、墨胆护套等其他部件形制,我个人推测可能是与MK III的派克51在同一生产周期,即1960年代中后期至1970年代初。除上述比较主观的推测理由外,还有就是大概在1960s末至1970s初,派克45也在阿根廷、巴西进行过一段时间的量产,所以推测阿产61也应该差不多在这一时间加入派克南美生产线。
                    此外,关于阿产61的款式,目前已知的是光面线纹全包金Custom Insignia、全钢飞行家(帽沿光面环比英美飞行家更宽更亮、有镀铬镀金两种)、Custom包金帽款式,笔杆笔握塑料颜色主要有红、蓝、灰、黑四种。帽杆形制与英美产有机顶珠的全包金61几乎一样,仅有一些极其细微的差异,这主要是生产线不同导致的,这种差异可以忽略不计。
                    6、加拿大产:
                    此款最为罕见,写这篇稿子时我都不知道派克61还有加拿大产的,直到快收尾的时候才在ebay偶然遇见一支加产的61金银双色彩虹包金帽Heritage,由此才为61新增了一个产地介绍。



                    这款金银彩虹包金帽与美产Heritage不同,美产的Heritage的包金层信息只有一个1/10 12K GF,另外一个盾型信息是空白,即不能确定是包银。而加产61 Heritage的包金层信息除“1/10 12K GF”外,还明确标注了“S/F”即silver filled。
                    由于没有找到任何关于加产61明确信息的文献资料,也几乎没有除此以外的加产61样本,所以生产周期、版本、款式都未知,期待有其他笔友补充。



                    不过关于加产的生产周期我还是有一个推测,就是有较大可能是在1958年左右停产,主要是根据我收集的派克61广告单。得益于这些广告单的年月及派克公司相关落款,我发现从最初1956年至1958年的派克61广告单,还能看见the Parker pen company ,Janesville ,Wisconsin,U S A.Toronto,Ontario,Canada的字样,但到了1959年开始,派克61的所有广告单均只有“the Parker pen company ,Janesville ,Wisconsin,U S A.”很可能到了1959年,派克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的分公司已经关闭,那么不论是派克61或是其他笔款,大概率都不会再有加产出现。


                    IP属地:山西11楼2025-02-02 01:10
                    收起回复
                      【四、派克61杂论】
                      (一)派克61诞生的时代背景
                      如果说由乔治·派克研发的Parker Duofold(这里主要指1921-1933年生产的第一代美产多福)是让派克笔公司跻身美国钢笔制造商头部序列的奠基之作,那么由肯尼斯·派克(Kenneth Parker,派克创始人乔治派克的儿子,派克笔公司第二代领导人)主导研发的派克51应该可以称得上是让派克笔公司成为世界钢笔行业巨头的“扛鼎之作”。派克51的出现让钢笔从此有了“明”“暗”之分,其在整个钢笔发展历史上的地位几乎不言而喻。同时,51在市场上也大放异彩,据说在它30多年的生产周期里,销售总量预计超过了2000万支,这毫无疑问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但是,就在派克走向巅峰的1940年代,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1945年第一支现代圆珠笔——“雷诺兹火箭”(Reynolds Rocket)面市并在美国掀起了一次“圆珠笔狂热”,虽然这一次圆珠笔冲击并未持续多久,但也着实让当时的钢笔行业感受到了危机,当时圆珠笔最大的优势还不是便宜,而是相较于钢笔它更“干净”,不会因为上墨弄得手上到处是墨渍,也不会出现漏墨。于是不少钢笔巨头都开始在钢笔上墨系统研发上进行大量投入,以期找到一种能够更干净且方便的上墨方式。
                      上世纪五十年代,对所有钢笔厂商来说都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大多数制笔公司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寻找完美的上墨系统,犀飞利于1952年在TD上墨(Touch Down,1949)的基础上推出了堪称史上结构最复杂的钢笔上墨系统——潜艇式钢笔(Snorkel),它通过一种藏在笔尖总成内的呼吸杆插入墨水里,然后将墨水吸入笔杆内的墨囊中。犀飞利的潜艇式上墨很好避免了在上完墨水后还需要擦拭笔尖的麻烦,自然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弄脏使用者的手。
                      在此背景下,派克也急于研发一种新的上墨系统,以应对圆珠笔和其他有着新颖上墨系统钢笔的竞争。
                      (二)派克61的毛细自动上墨系统
                      在Parker 61(毛细自动上墨版)诞生之前,当时的主流钢笔都必须依赖某种机械结构或者采用滴管/注射器上墨,但派克61不需要,它只需要把笔杆里的黑色墨管倒置在墨水瓶中再等待30秒即可。这套毛细自动上墨方式的灵感来源于树木通过树干吸水,实际上树木吸水涉及到细胞组织的参与,原理要更加复杂,用毛巾吸水来类比更合适。它由一个名叫弗雷德•维特内波特(Fred Wittnebert)铁路工程师提出,弗雷德W最开始想跟威尔永锋钢笔合作,但由于永锋在为美国陆军航空队生产陀螺仪罗盘而拒绝了他的提议。于是弗雷德W将这个想法卖给了一家名叫亚历山大的制笔公司,这家公司又在1949年卖给了派克。随后,派克就招聘了弗雷德W,并与杜邦公司合作,生产了用于起“毛细吸水”作用的聚乙烯薄片,这种长方形的薄片上布满“/”“\”型小孔,并被裹在末端有三个小孔的特氟隆涂层金属管内,


                      利用水的表面张力作用将墨管填充。这就是派克61自动上墨的秘密,就当时来说,这种上墨方式确实创意十足。
                      此外,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笔圈要把这种上墨方式称为“虹吸上墨”,这让我感觉非常莫名其妙。虹吸原理简单说就是一种利用液面高度差的作用力现象,通过一根充满液体的倒U形管(虹吸管)使液体自动从较高位置流向较低位置的现象。把毛细管上墨的61命名为“61虹吸上墨”,用通辽语法评价,这不能说跟“虹吸原理”毫无关联吧,至少也是驴唇不对马嘴。哪怕是没有拆过派克61的上墨系统,但起码都知道61的毛细管吸墨是倒插进墨水然后等待吸满,墨水明明是由低往高,怎么就能莫名其妙安上一个“虹吸上墨”的说法呢,而且外文文献资料和派克修理手册里也说的很清楚,给这种上墨方式的命名是“Capillary Filler”或“Capillary”(有派克官方广告单为证),直接根据原词翻译不就好了么,莫名其妙叫什么“虹吸”,圈外人看见明白了只怕又要笑话我们钢笔圈没文化了。


                      IP属地:山西12楼2025-02-02 01:14
                      回复
                        哇哇哇我留个传送门加油楼主


                        IP属地:新疆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5-02-02 01:20
                        回复
                          (三)派克61的原始型号及命名由来
                          派克61大约在1953年进行过短暂的试销,这一款被视为派克61原型笔,它的外观与51极为相似,目前能找见的资料显示都是钢帽和黑色杆,比后来正式面市的61要短一点,而且它的上墨是把笔尖浸入墨水里进行自动吸墨。1954年,第二版派克61原型笔进行试销,此时的61笔身与笔夹外观已经几乎与后来的正式版61一致了。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派克61的原型笔被称为“71”,但根据肯尼斯·派克的儿子丹尼尔·派克在1955年10月的一份备忘录记载,肯尼斯明确规定了这款新钢笔应当被称为“61”,所以“71”的命名很


                          快就被取消了。我个人推测,根据派克的纪念创立周年数命名钢笔的惯例,如“Parker 51”研发的1939年是派克51周年,“Parker 75”研发的1963年是派克75周年,那么Parker 61很有可能是对应1949年派克购买弗雷德•维特内波特(Fred Wittnebert)毛细自动吸墨专利的时间。但无论如何,经过漫长的研发与两三年的试销与设计调整,最终在1956年9月,被寄予厚望的Parker 61正式上市。
                          (三)外观精致却又难堪大用的派克61
                          派克61的外观和笔尖总成都是基于51进行改进设计的,帽杆尺寸更纤细、设计更精致,61的笔尖总成与派克51也几乎采用一样的内部结构,但笔尖尾部多一个倒钩用于在鳍片毛细上固定角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防止歪尖,这一笔尖倒钩设计后来也被英雄100所采用。此外,61的笔握上还镶嵌有一个箭标(其材质我之前已经列举文献及实测资料说明,非实金版本的61箭标是14K实金的说法纯属无良贩子的臆想造谣),据传奇钢笔设计师唐•多曼在1989年接受《钢笔世界》采访时的说法,当时销售火热的派克51收到过不少关于分不清笔尖正反面的投诉,于是他在设计61的时候就有了镶嵌箭标的想法。虽然这导致生产成本高昂,但他还是坚持己见。后来的实践证明,虽然付出高昂成本采用镶嵌而不是简单粘贴,但仍旧无法避免箭标脱落的问题。
                          此外,派克61的笔握材料表现堪称灾难级,因它不是容易严重收缩就是容易开裂。具体表现在初代MKI及MK II的细环版本,笔握塑料相对来说不那么容易收缩,我遇见的这一版本的61笔握大多状况还行,但是经常能遇见开裂的,这些开裂的笔握一般没有什么收缩,笔握也看不到什么摔过的痕迹,但就是裂了,让人非常无语。60年代中期之后的宽环61,笔握塑料虽然不那么容易裂了,但它却非常容易收缩,导致外观品相极其拉胯,而且使得箭标极易脱落;英产早期的有机顶珠61笔握材质相对来说接近于MK I和MK II早期的美产61,不容易收缩,相对来说开裂几率也稍低,但这种情况并没有保持很旧,在改卡式上墨器后,笔握又开始容易收缩,而且感觉后期的箭标开始变薄,导致脱落后一不小心就会导致箭标变形,而美产的箭标则相对能够比较完好的保留下来,但由于卡式上墨器版本的英产61生产时代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有大量笔握保存品相完好的,所以留给大家的印象应该相对较好。
                          (四)派克61的塑料笔杆颜色以及是否有稀有色
                          先说个人观点,有,但仅有一种,那就是Surf Green即冲浪绿。

                          (左3那支自动铅笔的笔杆以及左4的笔握颜色就是冲浪绿,能够明显看出与绿色颜色的差异)
                          我之所以持这样的观点主要是派克61相较于51,塑料笔杆并没有那么繁杂,1956年最初的5个款颜色,分别是纯黑Black、碳灰色Grey Charcoal、怒红色Rage Red、 冲浪绿Surf Green (never offered in the UK)、湖蓝/绿松石Vista Blue Turqoise,这其中除冲浪绿早在1959年停产外,其他的颜色都在后面的进行了延续,而且生产周期很长。怒红和绿松石在1961年左右进行了更名,变为红色、蓝绿色,但经过我拿首版或初代长笔帽的怒红、绿松石,对比后来的红色和绿松石(甚至蓝绿色),实际上色彩差异并不明显,几乎就是一样,更不用说蓝绿色在1969年重新恢复了绿松石的叫法,同年新增的Maroon实际上生产时间也不短,产量不会少,并不会像51的拿骚绿Nassau Green、芥末黄Mustard、鹿皮褐Buckskin Beige、梅子紫Plum这种生产周期很短而且色彩独特的塑料杆那样少见,所以像绿松石、怒红、褐红(偏深红或酒红)这样的,不是生产周期本身就长,就是颜色其实有延续只是叫法不同实际没什么差异,根本算不得什么稀有色。唯独一个生产周期只有短短3年的冲浪绿,勉强算得上“稀有色”,但老实说,我个人觉得冲浪绿并没有多好看。


                          IP属地:山西14楼2025-02-02 01:21
                          回复
                            ()五)笔帽拆解所需工具
                            派克61笔帽其实不需要所谓的专拆,拿日常随处可见的东西手搓土工具即可,具体物品与用处如下:

                            1、筷子。
                            作用:主要用于抵住、卡住笔帽内的塑料套筒。
                            要求:必须是圆珠状,最好细一点,这样方便裹纸巾的时候调整直径粗细更方便,但也别太细了;有的筷子是扁圆的不顺手,别用。
                            2、厨房纸巾。
                            作用:裹筷子,调整筷子直径到能卡主笔帽内的塑料套筒。
                            要求:厨房纸巾沾水后不容易破损和掉渣,是普通餐巾纸也可以,但是尽量用厨房纸巾比较好;如果没有就在普通直接外面再裹一层胶布也可以,但要与塑料件能够形成较大摩擦力。反正不论怎么样,这个作用在于卡住塑料套筒,然后能够扭动它。
                            3、胶皮。
                            作用:用于增加摩擦力,拧松有机顶珠(Clip Screw)。
                            要求:质地要软,增加的摩擦力越大越好,自行车内胎或弹弓皮筋都可以,哪个摩擦力更大用哪个。
                            4、一块细长条金属片或螺丝刀。
                            作用:用于拧有机顶珠的基座螺丝(Bushing)。
                            要求:厚度在0.5mm毫米左右,太薄了拧不动,太厚了插不进横槽;尖端在4-5mm毫米左右,最好是像我这个金属片这样前端是个U型的;螺丝刀也行,但是容易弄伤基座。
                            (六)笔帽拆解步骤简述
                            其实这个拆解非常简单。
                            首先,先用厨房纸巾粘点水打湿,别打太湿,然后裹住筷子前端大约5厘米,具体裹多少圈视情况而定,只要能插进去笔帽内然后抵紧(转动有轻微困难就差不多了,也别太紧,当心把套筒弄裂)。
                            其次,裹好纸巾的筷子插进笔帽,然后抵到头,要尽量完全卡主,这样在转动的时候才不会滑转。
                            最后,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笔夹,主要是要固定笔夹以免松后后笔夹箭头划伤帽身(其实最好用胶带包裹住箭头下面的那一圈帽身)用胶皮抵紧顶珠,然后右掌心握住胶皮抵住顶珠;右手握住筷子往里用力抵住的同时逆时针转动(一般来说螺丝都是顺时针松,逆时针紧),正常情况下多尝试几次就可以把基座螺丝转松(我试了4支笔帽,都成功了),但也可能碰见转不动的情况。这样就需要采取第二种方法,用胶皮贴住顶珠,然后逆时针转,把有机顶珠贴片转出来后,用金属片当做螺丝刀(当然你要是有尺寸刚好合适的螺丝刀更好)拧下基座螺丝,这样拆解也就完成了,采用这种办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拧基座螺丝的方向和力度,别把基座螺丝的横槽给弄崩了,这样就没法从顶端扭开了。
                            总而言之,拆卸的关键在于拧松顶珠的基座螺丝,只要这个部件拧开了,其他的套筒、金属抱爪什么的拆解,连工具都不需要。
                            此外,由于笔帽下沿有向内做收口,所以五孔金属套筒非常不好弄下来。这个五孔套筒跟四指抱爪一样,圆圈不是封死的,有一个豁口可以松紧,但它的非常硬,要借助工具把圆圈缩小,然后把他从帽沿内部拖出来。一般来说不建议动它,因为凭借镊子等“土工具”捏套筒的时候,有可能会把孔眼便于弄卷边,而这个位置在插拔笔握的时候会接触笔握,所以搞不好会变成笔握划痕制造器。反正这玩意拆不拆的不影响我们了解派克61笔帽的内部结构。


                            IP属地:山西15楼2025-02-02 01:24
                            回复
                              <<<<<<【文稿结束】>>>>>>
                              业余之作,一家之言,难免有纰漏,欢迎各位笔友友好交流。


                              IP属地:山西16楼2025-02-02 01: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