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何正理。十证颂曰。持种异熟心。趣生有受识。生死缘依食。灭定心染净。此颂具含十理。
一持种心。二异熟心。三趣生体。四有执受。五寿暖识。六生死时。
七缘起依。八识食体。九灭定心。十染净心。
一持种心
论。染净起时至执自然生。
述曰。若现行起无种子者。同外道自然生。唯以自然为因无余因故。下第十破中亦云无所熏故。
若无自种则界地往还等。诸染污法无因而生过 然彼经部执色受熏持种。
或虽不相应彼计是假无体法。大众有不相应。然无量习。今并设遮。亦有执故。
二异熟心。
异熟心指的是由善恶业感所生的心识,它具有果报的性质。
异熟心的定义和特性
异熟心是由善恶业感所生的心识,其特性包括:
果报性:异熟心是一种果报心,意味着它是由过去的业力所感召的结果。
间断性:异熟心并非恒常存在,有时会中断,然后再继续。
业果性:异熟心与业果有关,它不是恒常相续的,而是有时间间断的。
真异熟心:真异熟心是恒常存在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普通的异熟心则有间断。
六识: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的心识并非真异熟心,而是异熟生,具有间断性。
三趣生体
界地随他业力生 此识随善恶业。于三界九地五趣之中。所感真异熟果故。为总报主故。趣生体也。
三界趣生体。谓三界五趣四生之体也。前明因果相酬。此言趣生之体。以有因果。必有体故。
四,有执受
有执受。有生命即有执受,因为众生之五根与四境合为九界,这些是心与心所法的依处,能够产生觉受
除了觉受之外,执受还包括“安危共同”的意义,即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与有根身共同安危
五,寿暖识
寿为寿命,指生命;暖为温暖,指肉体;识为心识,指精神。
一持种心。二异熟心。三趣生体。四有执受。五寿暖识。六生死时。
七缘起依。八识食体。九灭定心。十染净心。
一持种心
论。染净起时至执自然生。
述曰。若现行起无种子者。同外道自然生。唯以自然为因无余因故。下第十破中亦云无所熏故。
若无自种则界地往还等。诸染污法无因而生过 然彼经部执色受熏持种。
或虽不相应彼计是假无体法。大众有不相应。然无量习。今并设遮。亦有执故。
二异熟心。
异熟心指的是由善恶业感所生的心识,它具有果报的性质。
异熟心的定义和特性
异熟心是由善恶业感所生的心识,其特性包括:
果报性:异熟心是一种果报心,意味着它是由过去的业力所感召的结果。
间断性:异熟心并非恒常存在,有时会中断,然后再继续。
业果性:异熟心与业果有关,它不是恒常相续的,而是有时间间断的。
真异熟心:真异熟心是恒常存在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普通的异熟心则有间断。
六识: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的心识并非真异熟心,而是异熟生,具有间断性。
三趣生体
界地随他业力生 此识随善恶业。于三界九地五趣之中。所感真异熟果故。为总报主故。趣生体也。
三界趣生体。谓三界五趣四生之体也。前明因果相酬。此言趣生之体。以有因果。必有体故。
四,有执受
有执受。有生命即有执受,因为众生之五根与四境合为九界,这些是心与心所法的依处,能够产生觉受
除了觉受之外,执受还包括“安危共同”的意义,即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与有根身共同安危
五,寿暖识
寿为寿命,指生命;暖为温暖,指肉体;识为心识,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