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吧 关注:5,066贴子:74,338
  • 6回复贴,共1

扒一扒司马阉的错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司马阉作为一只测天官,编历书的太常属下小官,在为大叛徒李陵嚎叫之后申请了阉割,心理上出现了变态,在这种情况下㸰写了一部同样变态的《太史公书》,不知什么时候㸰的粉盗用了上古史书《史记》的名字安在㸰的公公书上。这本书在历代学者的考证下,析出上千个错误,咱们慢慢来扒


IP属地:四川1楼2025-01-30 17:39回复
    错误的类型有以下几种:叙述过于夸张,难以置信;同一件事情在史记中记载互相矛盾;与其它史书记载不同;与现代考古结论不一致。
    叙述过于夸张,难以置信
    叙述过于夸张难以置信的情节,如:姜嫄生弃的故事。《史记·周本纪》记载:“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简狄生契的故事也是如此,《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史记》中这种类似的情节很多,大多都是出现在上古时期,由于年代非常久远,司马迁没有亲历,所以只能以传说的方式加以记录。这些记录在今天看来都是神话传说,但毕竟司马迁是二千年前的人,不会具备现代科学知识。他所看到的第一手资料是这样记载,所以写入《史记》也无可厚非。
    ——这一类我们可以暂且不论,属于可以理解部分


    IP属地:四川2楼2025-01-30 17:40
    回复
      同一件事情在《史记》中记载互相矛盾
      《史记》前后记载互相矛盾的情况,举几个例子:
      秦始皇的生父是谁的问题司马迁的记载就有矛盾。
      《史记·吕不韦列传》
      记载:
      “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
      而同样是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又有相反记载:
      “秦始皇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
      还有《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大将蒙恬领兵击退匈奴
      三十万,而在《秦始皇本纪》中记载蒙恬领兵击退匈奴仅十万,两处自相矛盾。
      ————这类自相矛盾,显然是㸰审核不精细,或者故意造假所致


      IP属地:四川3楼2025-01-30 17:41
      回复
        《史记》
        《史记·赵世家》和《史记·晋世家》记录的是接近同一个时期的事情,但也有很多互相矛盾之处,令人不解。
        这种互相矛盾的记载,很有可能是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时候,手中不同来源的史料互相矛盾,他无法确认分辨,于是都作了记录。
        与其它史书记载不同历代文献很多,许多记载和《史记》不同,这里举两例:
        1、与《竹书纪年》记载差异
        西晋咸宁年间,出土的战国时期魏襄王《竹书纪年》,其内容与《史记》差别非常大,完全颠覆了我们之前的认知。
        例如在《史记》尧舜禹时代的禅让传承家喻户晓,但在《竹书纪年》中,没有禅让而是血腥的阴谋冲突。舜是先囚禁尧,后来杀了尧而夺取帝位。禹又据夏地对抗舜,最终将舜击败,取得帝位,并将舜流放到苍梧,最后死于苍梧。
        伊尹
        再比如据《史记》记载,商朝前期的伊尹是忠臣,国君太甲荒淫无道,伊尹将太甲囚禁,代为管理国家。三年之后,太甲痛改前非,伊尹又将国家还给了他。而《竹书纪年》中伊尹却是篡位的权臣,他打败了太甲并自立为王。而后来太甲卧薪尝胆回到首都杀了篡位的伊尹重新掌权。
        2、与《左传》记载差异:
        如果说《竹书纪年》还是孤证,那么同样是经典历史文献的《左传》有许多记载也和《史记》不同。
        例如,在中国妇孺皆知“赵氏孤儿”的故事,两部典籍记载就完全不一样,《史记》中,记载的是晋国的权臣屠岸贾杀掉了赵氏一族,程婴、公孙杵两位义士救下了赵氏孤儿赵武,后来赵武成年后在韩厥帮助下,杀屠岸贾复仇并重建赵氏一族。
        而《左传》晋国没有权臣屠岸贾,也没有赵武长大复仇的情节,程婴、公孙杵臼义薄云天的作为也没有。有的是当年赵朔的叔叔赵婴齐与赵朔妻子——晋国公主私通,致使赵婴齐被流放,而公主找到国君告状,晋国国君晋景公便诛杀了赵氏一族,因感念赵氏一族对于晋国的贡献,单单留下赵武一支独苗继承家业。
        对于赵氏孤儿的故事,《左传》的记载更为可信,因为左传记录的时间更靠近春秋时期,而《史记》中关于赵家被灭过程许多地方自相矛盾。
        关于《史记》与其它书籍记载虽然不同,但很多情况下只是过程不同,事件的结果是一样的,由于《史记》是纪传体史书,作者对书中的传记有的时候会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补充以及改编。因此传记中的情节虚构有一定的必然性。
        这类是与其它史书的差异甚至完全相反,有一些不能确认谁正谁误,算是存疑的部分,但有一些如赵氏孤儿可以定是阉货故意撒谎


        IP属地:四川4楼2025-01-30 17:44
        回复
          五帝本纪第一
          黄帝者
          案:孔子删书肇于唐、虞,系易起于包、炎。史公作史,每祖述仲尼,则本纪称首不从《尚书》之昉二帝,即从易辞之叙五帝,庶为允当,而以黄帝、颛、喾、尧舜为五,何耶?于是谓其略三皇者有之,谓其遗羲、农者有之,谓其缺少昊者有之。夫略三皇可也,缺少昊可也,而遗羲、农不可也。盖先儒举三皇之名不,或以天皇、地皇、泰皇即人皇为三,或以羲、农、黄帝为三;或以女娲、或燧人、或祝融、或共工合羲、农为三,或以盘古至燧人统为三皇、或以羲、农、黄帝为天皇、地皇、人皇、而宋罗泌《路史》前纪》复有初三皇,中三皇。凡斯众说,半归诬诞,总以年代悠远,莫由详定,自应削而不记,故曰略三皇可也。少昊,颛、喾三君,仅持其世,未有制作,观颛、喾两纪皆称颂语,非有行事可考,则少昊类是矣。余方议史公之以颛,喾入五帝,更何论少昊!且系词孔氏之言,而不及少昊、颛、喾,尚奚讥史之无少昊哉、故曰缺少昊可也。若羲、农实与黄帝、尧、舜为五帝,安得遗之。系词而外,如《左传》、《国语》、《礼记月令》、《汉书律历志》均号羲,农为帝,《封禅书》泰帝,即伏羲。正足以表先秦未尝以羲、农、黄帝为三皇,而实与黄帝、尧、舜为五帝。有疑系词统皇与帝言之者,殊未确。《后汉书张衡传》:衡表奏司马迁所叙不合事,请专据系词,并录羲、农。《潜夫论五帝志》依易系记伏羲以来,共求厥真。宋胡宏《皇王大纪》从之,诚卓识也。画卦,名官,教耕,尝药,即此四端,德业夐绝非少昊遄喾之能几矣。问:史据《大戴礼》、《孔子家语五帝德》篇是亦从孔氏之言、岂俱谬欤?曰:《家语》乃魏王肃偶造以难康成,非古家语。其所载孔子答宰我五帝德袭《大戴礼》,而《大戴礼》是汉儒采集,非出孔氏,乌足尽凭。不然,《家语五帝篇》又载孔子答季康子以羲、农、黄帝、少昊、颛顼为五,与答宰我迥异,宁有孔子告人,歧头别论,史公更何所见而舍此取彼乎?盖五帝之名,先儒所举不一,或以少昊,颛、喾同尧、舜为五,或同农、黄为五,或同黄帝、尧、舜六帝为五,或同羲、农、黄帝、尧、舜八帝为五,或同黄帝、尧为五,而舜共三王为四代,纷纭乖刺,其失均耳。问;后代氏姓无不出黄帝,是以首宗之,又明柯维骐《史记考要》谓“黄帝鼎成升天,本方士说,太史公纪之《封禅书》,见武帝之惑;此云崩且葬,所以祛后世之疑。因知黄帝一纪,专为汉武好神仙写照,岂亦非欤?曰:否。帝王之上世不能悉详,断以姓氏尽出黄帝,未敢为信,余有辨在下文。至若史之首黄帝,不过误仍《大戴礼》,将谓《大戴礼》为汉武写照耶?书黄帝葬桥山,而不书颛顼、喾葬顿丘,尧葬成阳,史偶不书,非关意义。使以书葬桥山为唤醒求仙之惑,则舜纪书葬零陵当作何解?唐司马贞补《史记》,云“宜上自开辟,下迄当代,不合全阙。”殊不知三皇之事若存若亡,五帝之事若觉若梦,况皇、帝以前之荒邈乎?《列子杨朱篇》曰:“太古灭矣,孰志之哉?”楚辞屈平天问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小司马补《三皇本纪》,虽不补亦可也。
          ——以上《史记志疑》


          IP属地:四川5楼2025-01-30 21:26
          回复
            姓公孙,名曰轩辕
            案:公孙非姓也,黄帝乃少典国君之后,故称公孙。轩辕是其号,《汉律历志》“黄帝始垂衣裳,有轩冕之服,故天下号轩辕氏。”司马贞《史记《索隐》引皇甫谧《帝王《世纪》,言“帝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殊妄。盖兹丘缘黄帝得名耳。然则黄帝何姓?曰:姓姬。《国语》晋胥臣云“黄帝以姬水成”,盖炎帝之所赐也。黄帝何名?曰:不可考已。《路史后纪》载帝名字,皆《谶纬》杂说,不足信耳。
            司马阉驴的公公无卵文,第一句就是错的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3-10 16:48
            回复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兿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驱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
              案:唐刘知几《史通叙事篇》谓“五帝本纪无所取”,非妄诋也。即如此段,由前言之。帝室衰而藩国暴;由后言之。共主虐而列辟离。半幅之内,遽相抵牾。同兹炎帝,而或仅守府,或辄耀兵;同兹黄帝,而忽则翼君,忽又犯上。顿成矛盾,莫识所从。炎帝其榆罔乎?《易下系疏》引《世纪》八世为榆罔。虽典籍无征,未必若桀、纣,安得侵陵群后而制之。轩辕固圣帝也,何至日寻干戈,习用军旅?孔子系《易》,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倘依史所载,则征伐而得天下,当自黄帝始矣。考《逸周书》尝麦解》“赤帝命蚩尤字少昊以临四方。蚩尤攻逐帝于涿鹿,黄帝乃执蚩尤杀之。”《左传》僖二十五年“黄帝战阪泉之兆”亦指蚩尤。然则阪泉之战即涿鹿之战,是轩辕勤王之师,而非有两事、故《逸周书》史记解》称蚩尤曰阪泉氏,斯为确证。始缘炎帝世衰,诸侯不享,轩辕征之而来实为炎帝征也。既因蚩尤蒙尘,轩辕征师以诛之,为炎帝诛也。而天与人归,尊为天子,乌知非炎帝让德逊位哉。盖记中两“炎帝”字俱“蚩尤”之误。《路史后纪》云“蚩尤姜姓,炎帝之裔,逐帝自立,僭号炎帝。”当是因此致误。其初三战于阪泉而后胜之犹作乱不用命,继战于涿鹿而乃杀之耳。或问:《国语》胥臣言“炎帝、黄帝异德,用师相济。”《大戴礼》孔子言“黄帝与赤帝战”。二书乃史公所本,故论云“春秋、国语发明五帝德及帝系姓”,此类是也。如子所说,岂不足据欤?”曰:《国语》多舛,未可全凭。《大戴礼》更杂,不免伪托。而所谓炎帝、赤帝者,疑即指蚩尤。宋罗苹《路史后纪》注,曾引《大戴礼》诸书辨之。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3-10 16: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