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继吧 关注:32,664贴子:2,052,516

达亿瓦“株理论”官方完整介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杂七杂八分享贴,为钓友翻译搬运日本官网对“株理论”的描述,比中文官网的介绍更详细。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5-01-28 01:44回复
    黑拉钓的特殊性,以及其巨大的魅力。
    在众多钓鱼类型中,钓鲫鱼(へら鮒釣り)显得尤为特别。除了追求钓获量外,更重要的是享受“钓趣”。因此,在鲫鱼钓手之间,还存在一些不成文的规则。比如,只能使用一根鱼竿、禁止使用活饵、鱼钩数量不得超过两个、必须使用抄网等。由于规则繁多,初学者可能会感到困惑,但一旦沉迷,许多人会深陷其中,甚至有人直言“从此只钓鲫鱼!”这真是一个奇妙的领域。说到奇妙,使用的钓竿也是如此。与其他主要使用碳素竿的钓法相比,黑拉钓中传统和竿(竹竿)的存在感依然强烈。也就是说,黑拉钓手对竹竿的兴趣超过了碳素竿。这是为什么呢?显然,不仅仅是“钓趣”,竹竿还有其独特的巨大魅力。DAIWA的技术团队希望将这种“巨大魅力”融入其碳素技术中……于是,他们开始了新的挑战。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5-01-28 01:52
    回复
      工业产品设计与手工设计的区别。
      碳素并继黑拉竿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会模拟钓鱼者操作竿子或鱼上钩时,竿应呈现的理想弧线。虽然最终会通过测试者的实际感受进行细微调整,但鱼竿整体的设计是围绕一条被选定的“理想弧线”展开的。每一节竿身的构造都以此弧线为基础进行设计,从而逐步推进产品化。这种设计方法从工业制品的角度来看,某种意义上是理所当然的。相比之下,竹竿则是逐节制作。这是因为在钓起鲫鱼时,每一节承受的张力不同,因此需要逐节调整。当鲫鱼上钩时,钓鱼者会用竿控制鱼的拉力,将竿逐渐竖直,并在过程中感受鱼的反应。随着竿的角度逐渐变化,竿的最大弯曲点也会移动。竹竿匠人凭借多年的经验和感觉,制作出能使最大弯曲点移动更加顺畅的竿。如果最大曲点能够顺滑地移动,便能避免对鲫鱼造成不必要的压迫感,减少其挣扎的可能性。
      相比之下,单纯依赖模拟弧线设计的碳纤维竿在竖起时,随着支点的不断转移,弧线可能并不总是顺滑,有时甚至会出现支点突然变化的情况。这种突兀的变化会让鲫鱼产生强烈的不适,从而挣扎起来。这正是为什么在黑拉钓的领域,传统和竿依然能够在碳纤维竿中保持其独特地位的原因所在。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5-01-28 01:56
      收起回复
        「黑拉竿必须优雅地弯曲」。这是一句常听到的话,但仅凭这句话来描述黑拉竿显然是不够全面的。竿子并非始终承受来自同一方向的固定力量。真正的理想鱼竿,正如DAIWA所理解的那样,是能够在任何位置、任何方向上施加负荷时,始终描绘出理想弧线的竿子。这种理念超越了“胴调子”与“先调子”、“软式”与“硬式”的分类框架,但其核心是一种独特的平衡设计:竿身在承受负荷时,底部节(即“元竿”)能够牢固支撑整竿。这一部分正是竿匠人称为“株”的黑拉竿核心部分。通过保持这一“株”的稳固,其弯曲部位和支点能够根据负荷的变化平滑移动,确保始终施加恒定的张力,使得即使在逆风中也能准确投掷软饵,或抵御大鲫鱼的猛烈冲刺,并将鱼稳稳控制到入网的最后一刻,都能充分发挥钓鱼者的技巧和能力。这正是“株理论”的精髓所在,也是贯穿DAIWA黑拉竿制造理念的基本原则。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5-01-28 02:00
        回复
          “株理论的竿”摒弃了传统碳素竿设计方法,即先调整整体竿身曲线平衡后再分解到各节的手法,而是效仿竹竿的制作过程,从竿稍开始为每一节单独设计弧线,最终整合成一根竿。这一过程结合了DAIWA引以为傲的碳素竿设计技术和竹竿匠人细腻的手感,同时融入黑拉钓手精细的感性,是一种基于彻底现场主义的细致制作。通过将被视为“人类感官与技艺”的部分转化为数字化数据积累,DAIWA成功在“轻量化”和“高刚性”这些碳素材料的特性上找到平衡,有时甚至让碳素竿展现出超越和竿的性能表现。这种“理想弧线的实现=株理论”的完成度和精度,与竹竿一样,仍在不断进化中。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5-01-28 02:01
          回复
            追求稳固支撑根部的“株理论”。
            一旦原因明确,就直面挑战,这是DAIWA的风格。虽然借鉴古代竹竿的制作方法看似与“进化”方向不同,但DAIWA认为,通过融入竹竿的理论,可以进一步推动碳素竿的进化。为此,DAIWA频繁拜访和竿匠人,学习他们以节为单位进行制作的理论,并将其在碳素竿中付诸实践,这便是“株理论”的诞生。
            对于黑拉竿而言,无论弧线在哪一部分产生,都必须呈现出相同的曲线特性,并且根部的支撑必须足够坚韧。而“株”,正是指竿的根部,这一词汇自古以来便是竹竿匠人间的专业术语。在传统碳素竿的设计中,由于无法完全模拟负荷方向和力度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最大曲点的平滑移动,竿的根部未能始终提供足够的支撑,从而将异常感传递给鱼,引发其挣扎。而采用“株理论”的设计,可以实现无论哪一节作为支点都能保持根部稳固的竿。但这意味着不能简单依赖设计软件,而需从头设计。通过手工微调碳素竿,让竹竿匠人检查每节的弯曲情况,接受匠人的建议,逐步将其量化为数据。通过这一过程的反复试验与调整,最终将匠人记忆中的“株理论”感觉再现于碳素竿。经过这种数据的积累,搭载“株理论”的竿终于诞生。2004年,一款将竹竿的优点与碳素的优势完美融合的黑拉竿(龙圣、虎澈)正式推出。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5-01-28 02:03
            收起回复
              至今,DAIWA仍在学习竹竿的优点,努力将其深奥之处融入碳素竿中,持续推动进化。虽然“钓趣”可能更多体现在竹竿上,但在相同细度下,碳素竿无疑更轻便!碳素竿与竹竿并非新旧之争,而是为了让黑拉钓手享受更丰富的垂钓乐趣,两者彼此补充、共同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DAIWA对于碳素技术的自信和对竹竿的敬意,共同开创了黑拉垂钓的新纪元。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5-01-28 02:03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5-01-28 05:34
                回复
                  不明觉厉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1-28 05:54
                  回复
                    一直好奇株理论到底什么意思,各种介绍都很简略。看了官方枯6枯7对比图,结合吧友说手把处比玉口处要细,个人理解因为碳纤维硬度太高,后面几节不容易弯曲,不能更好的整竿都参与受力,所以搞了个株理论出来,不知道对不对?感觉有点类似带导环的竿子达到的效果,让竿子从手把到竿梢都参与进来,受力更均匀,不容易有死角。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5-01-28 08:44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1-28 10:42
                      回复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1-28 12:47
                        回复
                          也希望达瓦不要执拗于一种理论。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1-28 13:07
                          回复
                            老龙圣是第一代株理论的杆子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1-28 19:47
                            收起回复
                              学习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5-01-29 00: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