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少是我对北京卷及北京各区模拟题的观察和研究(以及亲自听部分模拟题出题人讲述,他们承认了部分题目是没有引用支持的纯编)
选择中很大一部分简单题当然不需要文献或者可以象征性地引用一些课本或者handbook,靠后的三四道难一点的题大致按考点分类和以下差不多
结构一般摘自各种普化、无机或元素教材(不会出氢化铵那种明显瞎编的东西),偶尔发生爆改的现象(如忘了哪套卷子认为某配合物里DMF是氮而不是氧在配位)
有机一般都是有文献的(毕竟随手乱编就能出个“有应用价值的”产物也不太可能),犄角旮旯的中文文献居多,此外还有一些tetrahedron之类的英文文献,部分文献存在反科学爆改的现象(点名批评24海淀一模,最后一问是原文献里用来反证法证明正确机理的一个产率为0%的反应,如图)
原理和化工由于题面同质化严重,一般只有“原研题”(学药化学的)有文献支持(部分经典化工流程甚至没有,当然这种某种程度上情有可原,同样可以象征性引用),“仿制题”一般都是前者的爆改,“原研题”中的爆改现象有但是不常见
探究声称是xxx小组的实验(加上部分结果预测题),实际上只有少部分(如23东城期末还是一模来着)确实是出题人亲自做了实验或者实验全程有文献支持,绝大部分题目都是作者杜撰情景,部分题目答案争议较大;个别题目背景有无机或元素教材支持但实验操作没有或者有却存在严重爆改,这种题目几乎无一例外地引发了极大的争议
于是我在想一个问题
如果强制要求治理这种违背科学的杜撰爆改行为是不是就能提高高考题的质量,防止出现争议题、偏题、怪题,并且在题面或答案中引用原文献作为考后研讨题目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