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爸妈的方式,就是将来孩子对你的方式(转发其他网站)
”:孝顺教育该学习小鹿的妈咪2020-02-16 16:37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家长是孩子的保护伞,是抚育孩子成长的坚实堡垒,给予了孩子关爱和呵护,教会孩子基础的生活技能和学习本领。孩子和父母之间,被血缘关系所缠绕,这是一场值得珍惜的缘分。而家长在照顾孩子成长时,也期望孩子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可以拥有一个美好且光明的未来,同时也希望孩子能够体谅和理解家长的辛劳,能够在日后成为一个孝顺的人,懂得感恩和回报。"你小的时候,父母就是一颗大树,为你遮风挡雨。当你长大,父母已经年迈,你就像是父母手中的拐杖,支撑着父母前进。"亲情,本就是——"你护我长大,我陪你到老"的美好旅程。在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懂得感恩,懂得孝顺父母的人这件事上,家长们也在付诸着行动。要论怎样才可以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一颗孝心,最好的方法就是言传身教。
一:家长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在儿童读物上看到过这样把一篇故事,让我有很大的感触:在故事中,小男孩的父母对自己的外祖母就是一个反面的例子,他外祖母身上穿着破破烂烂满是补丁的衣服,夫妻二人给自己的小孩却买了很多好看的衣裳;家中的脏活累活都让外祖母去做,孩子却什么都不用做。吃饭的时候,夫妻俩和自己的小孩在餐桌上用餐,因为嫌弃外祖母身上脏乱,便专门弄了一个缺角的小木桌,让外祖母蹲在地上吃。就连餐具的使用上,外租母用的是已经破旧到掉木屑的木头碗。故事中的夫妻二人对自己的小孩是百依百顺,对孩子十分溺爱,经常给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爸爸妈妈最爱你了,对你的好一定要记住,日后要给予回报。"可是有一天,做母亲的发现孩子在摆弄一个木块,似乎是想做什么木制品,于是便上前给孩子说:"我的孩子你要弄什么呢?可以让爸爸帮你。"这个时候小男孩的父亲也闻讯赶来,想要帮孩子忙。孩子却说:"我想弄一个木头碗给爸爸妈妈用,就像外祖母用的那个一样。"夫妻二人听到孩子的话,瞬间如晴天霹雳一般呆愣住了。他们互相对视一眼是,再看看孩子手中的木头块,脸上瞬间涌上了羞愧和自责,于是赶紧去让正在干活的外祖母放下手中的家务活,给其准备了一套新的衣服,在吃饭的时候也让外祖母一起在餐桌上用餐,并且用上了崭新的陶瓷碗。这故事就很形象生动的给我讲述了一个道理:很多父母都在想方设法的给孩子进行孝顺教育,却没有注意到自身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你对父母的方式,就是将来孩子对你的方式。"家长是孩子成长阶段中的第一个老师,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而家长就是他们的学习范本,在言行举止上都受到来自家长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影响。
二:家长在"孝顺教育"中容易犯的错误在孝顺教育上,也存在很多误区,家长们有的急于向孩子传达自己的感受,却忽略的孩子的理解接受能力,往往会出现适得其反的后果。接下来就说说,家长们在孝顺教育中容易犯的三个错误1.没有做到一个好的示范有的家长就像上面那则故事中的父母一样,已经为人父母,对待自己父母却没有到孝道,而且还是让在孩子面前做出这些错误的示范。要知道孩子对于自己看到的行为都是带有模仿学习心理的,很多事情他们都会以家长的做法作为范本,都会默默的记在心里。家长们一边强调孝顺教育,告诉孩子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告诉孩子长大之后要孝顺父母,可是自身对待这自己的父母却没有尽到孝道,这就是一种"双标"行为,没有在孩子面前做一个榜样作用。家长没有意识到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忽略了自身的错误行为,如果被孩子看在眼里,势必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2.对孩子的溺爱还有一些家长觉得,只要对孩子足够的好,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就会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就会记在心里,自然也会爱父母,长大以后就会懂得回报和感恩。可是这样被溺爱的小孩往往都成为了什么样子呢?骄纵跋扈、目中无人,他们在成长时被家长无条件的满足,即使自身犯错误也会被家长纵容和原谅,时间久而久之就会觉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家长想通过对孩子溺爱来达到孝顺教育,肯定是不能得到预期中的效果的,反而会把孩子养成"啃老族",就算已经长大成人,也想着依赖父母,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寄生虫",根本没有自力更生的意识,也不会知道感恩和体谅。3.过于强调自身的付出最后还有一种错误的做法,就是家长为了让孩子懂得感恩和回报,便过度的强调自身的付出。不论是对孩子付出了什么,在时间精力财力上,都会对孩子提醒道:"我给予了你,你要记住,等到将来要知道回报。"家长总是告诉孩子自己付出了什么,这无形中就会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孩子年纪小小就可能心存焦虑,觉得自己"欠"了父母很多东西,导致亲情都"变了味",变成了给予和返还的交易关系,亲子关系也会出现隔阂,变得生疏,孩子总是觉得愧疚父母,变得畏畏缩缩,不敢向父母提出自己的要求。所以家长在孝顺教育上,也要用对方法,只有用行动做到一个很好的示范,才能让孩子真正了解到孝顺和感恩的意义所在。
三: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孝顺教育"1.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辛苦又想孩子懂得感恩,首先就要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辛苦,这就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溺爱孩子,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试着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庭责任,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活,也要让孩子懂得自己所得到的物质都是父母付出劳动获得的。2.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家长不要过度的强调自己的付出,相反,要告诉孩子,家长给予孩子物质和情感上的满足,这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爱,因为孩子和家长之间的血缘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家长给予孩子关爱,满足了孩子的感情需求,自然而然孩子也懂得如何去爱别人。3.父母要做好言传身教对于孝顺教育,家长要记住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要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作用,首先就要对自己的父母尽到孝道,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明白对父母的无私奉献也是要知道感恩的,要将孝顺这一美德传承下去。
”:孝顺教育该学习小鹿的妈咪2020-02-16 16:37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家长是孩子的保护伞,是抚育孩子成长的坚实堡垒,给予了孩子关爱和呵护,教会孩子基础的生活技能和学习本领。孩子和父母之间,被血缘关系所缠绕,这是一场值得珍惜的缘分。而家长在照顾孩子成长时,也期望孩子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可以拥有一个美好且光明的未来,同时也希望孩子能够体谅和理解家长的辛劳,能够在日后成为一个孝顺的人,懂得感恩和回报。"你小的时候,父母就是一颗大树,为你遮风挡雨。当你长大,父母已经年迈,你就像是父母手中的拐杖,支撑着父母前进。"亲情,本就是——"你护我长大,我陪你到老"的美好旅程。在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懂得感恩,懂得孝顺父母的人这件事上,家长们也在付诸着行动。要论怎样才可以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一颗孝心,最好的方法就是言传身教。

一:家长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在儿童读物上看到过这样把一篇故事,让我有很大的感触:在故事中,小男孩的父母对自己的外祖母就是一个反面的例子,他外祖母身上穿着破破烂烂满是补丁的衣服,夫妻二人给自己的小孩却买了很多好看的衣裳;家中的脏活累活都让外祖母去做,孩子却什么都不用做。吃饭的时候,夫妻俩和自己的小孩在餐桌上用餐,因为嫌弃外祖母身上脏乱,便专门弄了一个缺角的小木桌,让外祖母蹲在地上吃。就连餐具的使用上,外租母用的是已经破旧到掉木屑的木头碗。故事中的夫妻二人对自己的小孩是百依百顺,对孩子十分溺爱,经常给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爸爸妈妈最爱你了,对你的好一定要记住,日后要给予回报。"可是有一天,做母亲的发现孩子在摆弄一个木块,似乎是想做什么木制品,于是便上前给孩子说:"我的孩子你要弄什么呢?可以让爸爸帮你。"这个时候小男孩的父亲也闻讯赶来,想要帮孩子忙。孩子却说:"我想弄一个木头碗给爸爸妈妈用,就像外祖母用的那个一样。"夫妻二人听到孩子的话,瞬间如晴天霹雳一般呆愣住了。他们互相对视一眼是,再看看孩子手中的木头块,脸上瞬间涌上了羞愧和自责,于是赶紧去让正在干活的外祖母放下手中的家务活,给其准备了一套新的衣服,在吃饭的时候也让外祖母一起在餐桌上用餐,并且用上了崭新的陶瓷碗。这故事就很形象生动的给我讲述了一个道理:很多父母都在想方设法的给孩子进行孝顺教育,却没有注意到自身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你对父母的方式,就是将来孩子对你的方式。"家长是孩子成长阶段中的第一个老师,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而家长就是他们的学习范本,在言行举止上都受到来自家长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影响。

二:家长在"孝顺教育"中容易犯的错误在孝顺教育上,也存在很多误区,家长们有的急于向孩子传达自己的感受,却忽略的孩子的理解接受能力,往往会出现适得其反的后果。接下来就说说,家长们在孝顺教育中容易犯的三个错误1.没有做到一个好的示范有的家长就像上面那则故事中的父母一样,已经为人父母,对待自己父母却没有到孝道,而且还是让在孩子面前做出这些错误的示范。要知道孩子对于自己看到的行为都是带有模仿学习心理的,很多事情他们都会以家长的做法作为范本,都会默默的记在心里。家长们一边强调孝顺教育,告诉孩子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告诉孩子长大之后要孝顺父母,可是自身对待这自己的父母却没有尽到孝道,这就是一种"双标"行为,没有在孩子面前做一个榜样作用。家长没有意识到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忽略了自身的错误行为,如果被孩子看在眼里,势必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2.对孩子的溺爱还有一些家长觉得,只要对孩子足够的好,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就会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就会记在心里,自然也会爱父母,长大以后就会懂得回报和感恩。可是这样被溺爱的小孩往往都成为了什么样子呢?骄纵跋扈、目中无人,他们在成长时被家长无条件的满足,即使自身犯错误也会被家长纵容和原谅,时间久而久之就会觉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家长想通过对孩子溺爱来达到孝顺教育,肯定是不能得到预期中的效果的,反而会把孩子养成"啃老族",就算已经长大成人,也想着依赖父母,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寄生虫",根本没有自力更生的意识,也不会知道感恩和体谅。3.过于强调自身的付出最后还有一种错误的做法,就是家长为了让孩子懂得感恩和回报,便过度的强调自身的付出。不论是对孩子付出了什么,在时间精力财力上,都会对孩子提醒道:"我给予了你,你要记住,等到将来要知道回报。"家长总是告诉孩子自己付出了什么,这无形中就会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孩子年纪小小就可能心存焦虑,觉得自己"欠"了父母很多东西,导致亲情都"变了味",变成了给予和返还的交易关系,亲子关系也会出现隔阂,变得生疏,孩子总是觉得愧疚父母,变得畏畏缩缩,不敢向父母提出自己的要求。所以家长在孝顺教育上,也要用对方法,只有用行动做到一个很好的示范,才能让孩子真正了解到孝顺和感恩的意义所在。

三: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孝顺教育"1.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辛苦又想孩子懂得感恩,首先就要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辛苦,这就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溺爱孩子,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试着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庭责任,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活,也要让孩子懂得自己所得到的物质都是父母付出劳动获得的。2.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家长不要过度的强调自己的付出,相反,要告诉孩子,家长给予孩子物质和情感上的满足,这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爱,因为孩子和家长之间的血缘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家长给予孩子关爱,满足了孩子的感情需求,自然而然孩子也懂得如何去爱别人。3.父母要做好言传身教对于孝顺教育,家长要记住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要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作用,首先就要对自己的父母尽到孝道,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明白对父母的无私奉献也是要知道感恩的,要将孝顺这一美德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