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19贴子:613,392

淮阳演义(3.0)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轩起
淮阳书社,2025年1月


IP属地:河南1楼2025-01-25 22:20回复
    西晋统治者认为没有分封是曹魏灭亡的主要原因,于是在建国初期就分封了27个同姓王,并不断扩大他们的权力。朝廷分封宗室的目的,本来是为了藩卫皇室,但后来随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诸王大都卷入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反而削弱了皇权的统治。


    IP属地:河南2楼2025-01-25 22:32
    回复
      晋武帝司马炎早年一度提倡朴素,但自平吴以后,就沉溺于游宴享乐之中,生活荒淫无度,为选择民女充后宫,竟然下诏“禁天下嫁娶”。石崇身为荆州刺史,他宴请宾客,客饮酒不尽,竟然杀死劝酒的侍女。


      IP属地:河南3楼2025-01-25 22:42
      回复
        “八王之乱”前后历时十六年之久,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灾难,造成十万人死亡,上百万人流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遭到严重破坏,洛阳一带米价飞涨。308年,匈奴大单于刘渊称帝后,遣其子刘聪与大将王弥领兵进攻洛阳,掠走晋怀帝司马炽。怀帝被掠走后,豫州刺史阎鼎等人又拥立晋武帝之孙司马邺为帝,都于长安。316年,长安被围,晋愍帝司马邺出降,西晋王朝终结。


        IP属地:河南4楼2025-01-25 22:44
        回复
          赖永海《南京佛教通史》(商务印书馆,2022年)
          佛寺在天竺称为“僧伽蓝摩”,简称“伽蓝”,是僧众供佛和聚居修行的处所。汉魏时期的佛寺,是供外来僧侣和信佛商人礼佛和住宿、休息之用的。西晋时,如果佛寺由帝王贵族所建,则僧侣生活也由他们供养。


          IP属地:河南5楼2025-01-25 22:58
          回复
            张玉莲《中古道教仙传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23年)
            在记载神话较多的《山海经》中,诸神所居之地,大致可分为山中和海上两种,这些山和水虽各有其名。仙传之祖《列仙传》的作者刘向,曾对战国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的楚辞作品做过整理。


            IP属地:河南6楼2025-01-26 17:45
            回复
              道教仙传中经常出现如下情节:某人至仙境感官所及者,或某人体会来自仙境之物,或某仙讲述的仙境之物,乃“非人间所有”。杜光庭《神仙感遇传》卷六《李师稷》中李师稷至蓬莱山,山上景物“尽非人间所睹”。杜光庭《仙传拾遗·燕昭王》中仙人甘需称王母所设食物,“非人世所有”。


              IP属地:河南7楼2025-01-26 18:06
              回复
                诸如此类的描写,不论是突出居住环境之美,还是彰显日常饮食之异,都在强调仙界与人世的差异。在对比中突出仙境之优,人间之劣,从而引导世人对美好仙界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IP属地:河南8楼2025-01-26 18:06
                回复
                  不论庄子为其笔下的理想人格形象“神人”建筑的神仙居所是在陆地之山,还是海中之山,都说明一点,此山远离人境,所谓“藐”是也。同时,邈远的地理环境,与神人“高蹈风尘外”的出世情怀相得益彰。


                  IP属地:河南9楼2025-01-26 18:08
                  回复
                    孙亦平《唐宋道教的转型》(中华书局,2018年,8章)
                    唐代道教的宫观大都是仿造皇宫的建筑形式,特别表现出富丽堂皇的皇家气派。众多宫观的建立不仅为道教的发展提供了活动场所,而且它的殿堂建筑、神像塑造、法器制作又在客观上刺激了道教绘画、雕塑、书法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IP属地:河南10楼2025-01-26 18:26
                    回复
                      杜光庭在《道教灵验记》中所记载的唐末五代时在成都道教宫观周围出现的“蚕市”,是依托道教节日和进行重大法事活动时形成的商贸集市。这种集市性的经济活动既增加了宫观的经济收入,更扩大了道教信仰在地方社会的影响力。


                      IP属地:河南11楼2025-01-26 18:46
                      回复
                        王永平《信仰与习俗: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的唐代道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10章)
                        根据史籍与墓志,在有唐一代的200多位公主中,有明确记载的入道者至少有18人,除太平公主还俗嫁人外,还有17人。
                        从盛唐开始,“玉皇”“玉帝”频繁见于唐人诗歌中,如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诗曰:“入洞过天地,登真朝玉皇。”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当时李白流放遇赦东归浔阳途中遇到李台卿被流放零陵(今湖南永州),于是在岳阳作《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为他送行。


                        IP属地:河南12楼2025-01-26 19:47
                        回复
                          元稹在《天坛上境》诗中说:“万里洞中朝玉帝,九光霞外宿天坛。”天坛,在今河南济源西王屋山顶。柳宗元《界围岩水帘》诗曰:“忽如朝玉皇,天冕垂前旒。”此诗作于元和十年正月,诗人奉诏从永州出发赴京,路过界围岩时,被眼前的清江飞瀑美景所感染,将瀑布所形成的水帘比作玉皇天冕前挂下来的流苏。


                          IP属地:河南13楼2025-01-26 19:50
                          回复
                            到宋代,在官方祀典中正式开始祭祀玉皇。
                            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后世也以“城隍”指城市,如唐代寒山诗有“侬家暂下山,入到城隍里”句,拾得诗有“遥望城隍处,惟闻闹喧喧”句,都是指城市。


                            IP属地:河南14楼2025-01-26 20:18
                            回复
                              随着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兴盛,城隍信仰开始出现在许多地方,修建城隍庙和祭祀城隍神的现象越来越多。
                              祭灶风俗起源很早,先秦时期它就被列为国家的重要祀典“七祀”和“五祀”之一。灶神位列“七祀”“五祀”之中,司命则为“七祀”之首。


                              IP属地:河南15楼2025-01-26 20: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