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想象,精神内耗与自我认知
由于接下来的故事会比较复杂,抽象,如果不细说一下当时我的一些特质,是不好理解为什么会出现那些事以及我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行动的。因此在下一部分正片前,插入一段番外帮助理解。
第一部分 想象
童年时候的我想象力还是挺强的,甚至可能强的有点过头了。为什么我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呢?接下来我将从两方面具体阐述一下:第一,我能够将大脑想象中的事物在现实中用五官呈现出来,实际表现出来的效果有点像AR(增强现实技术)。举个例子,我想在现实中真切感受到一只我脑内想象的猫(也就是带有目的性地去想像),那我就会在视觉上形成一只猫的图像,图像会随着我的视线移动而移动,尽管比较模糊,没有细节;在听觉上感受到猫的叫声,在触觉上感受到猫的柔软毛发。并且,在现实中呈现这只脑内的猫的同时,我的五官还能正常反映现实事物,总之就是很神奇,不过这还没完。第二,我还能够将现实中的事物用想象中的事物替代。这具体又该这么理解呢?举个例子,有一款叫沙耶之歌的galgame,里面男主的大脑受到了损伤,无法正确用五官感受世界,他所感受到的世界是由血肉与其他恶心的东西组成的。我差不多能够通过想象力做到这样的效果,不过区别是,我还是能够在脱离想象后正常感受现实世界的,实际的表现效果强于AR,弱于VR。那么在基本介绍完以上的两部分后,我还要补充几点。第一,这种想象力怎么来的?上文提到了沙耶之歌,其男主的病理给了我一些启发。我很小的时候被滚烫的一锅热水浇了头,脑袋也受了一定损伤,这可能是我有这样的想象力的原因。但这种事实际上说不准的,可能也没关系,谁知道呢?第二,这种想象力不是想要出现就出现的,它需要一定的契机,比如情感上升的时刻,潜意识里的事情或是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想象之中。第三,这种想象力不能形成我脑内没有的东西,也就是说想象不是无根之水。第四,现在的我或许是头脑比小时候的我清醒太多,已经失去了做到以上两部分的能力,但疑似有些遗留,比如我可以做到控制梦境事件的发展。第五,小时候的我以为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的,因为我通过想象力组织游玩时也没有人感觉奇怪,当时真是没想到这是我的独有特质。
第二部分 精神内耗
其实吧,精神内耗这个词算是近几年才火起来的,不过这个词却很适合描绘我的精神状态。前文我简单提及了指导我人生的“古朴主义思想”,其中的传统道德观是形成我精神内耗心理状态的原因之一。因为传统道德观教导我要有错就认,但在现实中由于我自尊心很强,就算我明知道我错了,我也很难去拉下脸给人赔罪,典型的例子是毁灭之日。但话又说回来了,就算是别人不太在乎的我所犯的小错误,我及时认了错,也会很在意。这样实际不管认错与否都会让内心里的道德去谴责我,从而形成一种矛盾心理,导致精神内耗。并且,前文中提到的过强想象力也会让我在现实中想象出我所犯的错误带来的可怕的衍生效果,也就是错误会引发更大的错误,并且想象出的受害者也会出来指责我,尽管这是想象出来的,不一定发生,但确实更为加重了我的精神内耗。虽然现在的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严重的精神内耗,但这东西确实是无法完全摆脱的,已经成为了我的特质之一。
第三部分 自我认知
我在童年时,自我认知完全不清。抽象点来讲,我认为童年时候的我不是“我”自己。
在回顾童年时,我发现,那时的我更像是在扮演各种角色,而并非我自己本身。在家庭中,我扮演的是有些独立,但很乖的儿子;在玩耍圈中,我扮演的是组织游戏,带来快乐的大哥哥;而在与小欣的关系中,我扮演的是爱护妹妹的哥哥……当然,人处于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是很正常的。但我的问题是,我在扮演中固化了这样的关系。
啥意思呢?就是我的身份不容改变,如果有所变化,便会适应不了新的关系,这也是算是“古朴主义思想”保守倾向造成的结果,也会引起我的精神内耗。这样对关系的处理方式或多或少可以解释我在毁灭之日中的一些行为。同时,其实我可以用想象力来在一定情况下抵消这一影响。具体操作就是想象一个不同的环境,把熟悉的人想成这一环境下的陌生角色。但这样就更像表演了,属实是治标不治本。
总之,这三个特质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组成了强有力的链式反应,引发后来的一系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