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他提出了认真的批评。如:
韦公之学陶,多得其兴象秀杰之句,而其中无物也,譬如空华禅悦而已。……陶公岂仅如是而已哉!
姜坞先生云:“空同五言,多学大谢。仿其形似,略彼神明:无韵既非,则句格皆失妍矣。”余谓昧其作用而强学其句格,如王朗之学生歆,在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王介甫“月映林塘澹”,仅一句兴象,便自谓相似,何足以知大谢?真所谓见骥一毛,安能窥其神骏?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此诗华妙精深,几于压卷。李空同粗浅皮傅,徒窜句籍辞,而自谓学谢,其何足以知之?非特空同,即王介甫之邃于学,而自矜”月映林塘澹”一句,以为似谢,此亦骥一毛耳,岂骥之全哉。
这些论述,精譬地说明了个别兴象与兴象系列的关系:一、两个兴象,无论其多么“秀杰”,毕竟只是良骥一毛一蹄。只有众多兴象的有机、审美的组合,才能像毛、蹄的集合而为良骥那样。构成生气勃勃的艺术世界。诗歌创作固然要重视具体意象的营构,同时还应精心组合兴象系列,诗歌品赏也不能仅仅只注意一、两个兴象,而要深人体味兴象系列的整体美学风味。在方东树之前。似乎还没有人在兴象与兴象系列的关系上,提出过如此精深、明确的论述。
三
兴象虽然只是构成诗境的“一毛”,但其内在机制,却又不是单一的。任何诗歌兴象,总是一个复合机制。何良俊说,“兴象俱佳”;胡应麟说,“兴象谐合”,方东树说,“象中取义”都是兴象的内在机制的简要说明。在《昭昧詹言》中,有不少诗评,对我们理解兴象的构成机制,颇有方东树在总纲性的卷一中就提出,“叙述情景,须得画意,为最上乘。” 在评李商隐的《九成宫》时说:“五六写景,收即物取象,妙极。”“得画意”,就是具有具体可感性;“即物取象”,对眼前物态作写实性描摹。两则论述都是对诗歌形象性的强调。在方东树看来,兴象,是在外物基础上创造而成的象,是兴象的存在形态.它鲜明、可感。没有“得画意”的象,兴象也就无从创造:他评鲍照的《秋夜》时写道:起二句,交代作旨题事。”荒径”十二句,写田园之景。直书即目,全得画意,而兴象华妙。词气宽博,非孟郊所及矣。
韦公之学陶,多得其兴象秀杰之句,而其中无物也,譬如空华禅悦而已。……陶公岂仅如是而已哉!
姜坞先生云:“空同五言,多学大谢。仿其形似,略彼神明:无韵既非,则句格皆失妍矣。”余谓昧其作用而强学其句格,如王朗之学生歆,在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王介甫“月映林塘澹”,仅一句兴象,便自谓相似,何足以知大谢?真所谓见骥一毛,安能窥其神骏?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此诗华妙精深,几于压卷。李空同粗浅皮傅,徒窜句籍辞,而自谓学谢,其何足以知之?非特空同,即王介甫之邃于学,而自矜”月映林塘澹”一句,以为似谢,此亦骥一毛耳,岂骥之全哉。
这些论述,精譬地说明了个别兴象与兴象系列的关系:一、两个兴象,无论其多么“秀杰”,毕竟只是良骥一毛一蹄。只有众多兴象的有机、审美的组合,才能像毛、蹄的集合而为良骥那样。构成生气勃勃的艺术世界。诗歌创作固然要重视具体意象的营构,同时还应精心组合兴象系列,诗歌品赏也不能仅仅只注意一、两个兴象,而要深人体味兴象系列的整体美学风味。在方东树之前。似乎还没有人在兴象与兴象系列的关系上,提出过如此精深、明确的论述。
三
兴象虽然只是构成诗境的“一毛”,但其内在机制,却又不是单一的。任何诗歌兴象,总是一个复合机制。何良俊说,“兴象俱佳”;胡应麟说,“兴象谐合”,方东树说,“象中取义”都是兴象的内在机制的简要说明。在《昭昧詹言》中,有不少诗评,对我们理解兴象的构成机制,颇有方东树在总纲性的卷一中就提出,“叙述情景,须得画意,为最上乘。” 在评李商隐的《九成宫》时说:“五六写景,收即物取象,妙极。”“得画意”,就是具有具体可感性;“即物取象”,对眼前物态作写实性描摹。两则论述都是对诗歌形象性的强调。在方东树看来,兴象,是在外物基础上创造而成的象,是兴象的存在形态.它鲜明、可感。没有“得画意”的象,兴象也就无从创造:他评鲍照的《秋夜》时写道:起二句,交代作旨题事。”荒径”十二句,写田园之景。直书即目,全得画意,而兴象华妙。词气宽博,非孟郊所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