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对父母,儿女就怎么对你”一位老人的忠告,点醒很多人(转发其他网站)
文/花舍
-
公益广告《孩子在模仿》中,有这样几个片段。
父亲走在孩子前面,手上拿着香烟,不过三四岁的孩子走在后面,模仿着父亲拿着香烟的动作,最后和父亲一样,将“香烟”扔到了地上;
一个女人因为堵车和别人争吵,车后排小男孩模仿着母亲的样子,有模有样地悄声咒骂;
男人在和妻子吵架,说了很多粗鄙的话,下一次争吵中,孩子模仿父亲的样子,用粗鄙的话攻击父亲。
家庭治疗师萨提亚曾说:
“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人生三观、精神品格、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响...
在我们成年后的种种思想和行为里,都可以照见和父母一样的面容。”
就算父母不愿意成为孩子的导师,也避免不了孩子的模仿,可以说,孩子的样子,其实等同于父母的翻版。
对于“孝”这件事也是如此。

大多数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希望孩子懂得感恩,未来能够回报自己。
但他们忘记了,最好的教育不是讲述有关孝的故事,也不是告诉孩子有关孝的道理,而是以身作则,先成为一个懂孝顺的人。
换句话说——你怎么对自己的父母,未来儿女就会怎样对你。

儿女的不孝,往往与父母的行为有关
曾看过一个话题:孩子教会了你哪些道理?
答主@金云写了一段自己的经历。
金云在一家养老院工作,一天,一个女人带着自己的孩子,来为婆婆挑选养老院,金云热情接待,孩子跑去旁边玩。
女人操心自己的孩子,看了一会环境便打算去找孩子,只见孩子有模有样的东瞧西看。
金云问孩子:“小朋友,你在看什么呀?”
孩子看了看自己的妈妈,懂事地回答:“我在帮妈妈挑房子,等妈妈老了,我就送妈妈来这里。”

母亲听到这句话愣了愣,恼怒地说道:“别瞎说,你不是还说要养妈妈吗?”
孩子说:“到时候我也给你出钱,你来和奶奶作伴。”
金云在最后写道,那天自己第一次明白,原来教会孩子孝顺,只需要让自己孝顺,倘若连自己都在逃避该承担的责任,孩子大多也会如此。
亲子专家李小萌曾说:
“孩子看似弱小,却是一个能量放大器。放大的是什么呢?是父母身上好的,以及不好的一面。”
孩子是父母行为的模仿者,他们之后的样子,源于父母的教导。

教育孩子时,言传不如身教
之前看电视剧时,看到一段关于“瓦罐坟”的剧情。
很多年前,偏远的山村有一个陋习——在父母超过60岁之后,就会将他们送往深山,之后每天砌一块砖,直到全部封死。
人人都知道送老人进去的结局,老人们也能感受到死神的召唤,但在思想落后的时期,没有一个人提出反对意见。

每个送自家老人前去的子女,都在难过的同时,也觉得自己甩掉了一个麻烦。
但不是每个送老人去的子女都能想到,倘若不抵制这种陋习,总有一天自己也会被送到深山里。
这便是所谓的“上梁不正下梁歪”。
当为人父母的,总是用言行告诉自己的儿女,人老了就没有用,老了就会被嫌弃,老了就成为一个家的负担时,子女也会这样觉得。
而人,总有老的时候,自己对待父母的态度,就是儿女未来对待自己的态度。
与之不同的,是那些懂得孝敬父母的子女,哪怕要孝顺的话说得不多,儿女也明白自己未来该怎样去做。
正如罗曼·罗兰曾说:“唯一有说服力的教材是榜样教材,生活比学校更能提供这种教材”。
对于孩子而言,言传的作用一定是有限的,唯有先成就自己,才有可能在之后的人生中,培养出出色的孩子。


幼教之父陈鹤琴曾对孩子的行为做过详细的观察记录,他发现,孩子从出生开始,其实就在模仿父母和身边人。
第85周时,当大人开始扫地,孩子也想打扫;第90时,看到大人戴着眼镜,便会将大人的戴到自己的眼睛上。
所以孩子未来的模样,往往与父母的行为有关。
但是,这能说明子女的不孝,一定源于父母的不孝,一定是父母的问题吗?
仔细想想,其实也不能。
孩子的发展,往往是不可预测的,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不是所有的错,都能归结于家庭教育。
只不过,要想教育出懂得感恩和孝顺的孩子,首先要学会成为这样的人。
唯有如此,才不至于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因为选错了教育的方式,耽误了孩子以及自己的一生。

文/花舍
-
公益广告《孩子在模仿》中,有这样几个片段。
父亲走在孩子前面,手上拿着香烟,不过三四岁的孩子走在后面,模仿着父亲拿着香烟的动作,最后和父亲一样,将“香烟”扔到了地上;
一个女人因为堵车和别人争吵,车后排小男孩模仿着母亲的样子,有模有样地悄声咒骂;
男人在和妻子吵架,说了很多粗鄙的话,下一次争吵中,孩子模仿父亲的样子,用粗鄙的话攻击父亲。
家庭治疗师萨提亚曾说:
“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人生三观、精神品格、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响...
在我们成年后的种种思想和行为里,都可以照见和父母一样的面容。”
就算父母不愿意成为孩子的导师,也避免不了孩子的模仿,可以说,孩子的样子,其实等同于父母的翻版。
对于“孝”这件事也是如此。

大多数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希望孩子懂得感恩,未来能够回报自己。
但他们忘记了,最好的教育不是讲述有关孝的故事,也不是告诉孩子有关孝的道理,而是以身作则,先成为一个懂孝顺的人。
换句话说——你怎么对自己的父母,未来儿女就会怎样对你。

儿女的不孝,往往与父母的行为有关
曾看过一个话题:孩子教会了你哪些道理?
答主@金云写了一段自己的经历。
金云在一家养老院工作,一天,一个女人带着自己的孩子,来为婆婆挑选养老院,金云热情接待,孩子跑去旁边玩。
女人操心自己的孩子,看了一会环境便打算去找孩子,只见孩子有模有样的东瞧西看。
金云问孩子:“小朋友,你在看什么呀?”
孩子看了看自己的妈妈,懂事地回答:“我在帮妈妈挑房子,等妈妈老了,我就送妈妈来这里。”

母亲听到这句话愣了愣,恼怒地说道:“别瞎说,你不是还说要养妈妈吗?”
孩子说:“到时候我也给你出钱,你来和奶奶作伴。”
金云在最后写道,那天自己第一次明白,原来教会孩子孝顺,只需要让自己孝顺,倘若连自己都在逃避该承担的责任,孩子大多也会如此。
亲子专家李小萌曾说:
“孩子看似弱小,却是一个能量放大器。放大的是什么呢?是父母身上好的,以及不好的一面。”
孩子是父母行为的模仿者,他们之后的样子,源于父母的教导。

教育孩子时,言传不如身教
之前看电视剧时,看到一段关于“瓦罐坟”的剧情。
很多年前,偏远的山村有一个陋习——在父母超过60岁之后,就会将他们送往深山,之后每天砌一块砖,直到全部封死。
人人都知道送老人进去的结局,老人们也能感受到死神的召唤,但在思想落后的时期,没有一个人提出反对意见。

每个送自家老人前去的子女,都在难过的同时,也觉得自己甩掉了一个麻烦。
但不是每个送老人去的子女都能想到,倘若不抵制这种陋习,总有一天自己也会被送到深山里。
这便是所谓的“上梁不正下梁歪”。
当为人父母的,总是用言行告诉自己的儿女,人老了就没有用,老了就会被嫌弃,老了就成为一个家的负担时,子女也会这样觉得。
而人,总有老的时候,自己对待父母的态度,就是儿女未来对待自己的态度。
与之不同的,是那些懂得孝敬父母的子女,哪怕要孝顺的话说得不多,儿女也明白自己未来该怎样去做。
正如罗曼·罗兰曾说:“唯一有说服力的教材是榜样教材,生活比学校更能提供这种教材”。
对于孩子而言,言传的作用一定是有限的,唯有先成就自己,才有可能在之后的人生中,培养出出色的孩子。


幼教之父陈鹤琴曾对孩子的行为做过详细的观察记录,他发现,孩子从出生开始,其实就在模仿父母和身边人。
第85周时,当大人开始扫地,孩子也想打扫;第90时,看到大人戴着眼镜,便会将大人的戴到自己的眼睛上。
所以孩子未来的模样,往往与父母的行为有关。
但是,这能说明子女的不孝,一定源于父母的不孝,一定是父母的问题吗?
仔细想想,其实也不能。
孩子的发展,往往是不可预测的,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不是所有的错,都能归结于家庭教育。
只不过,要想教育出懂得感恩和孝顺的孩子,首先要学会成为这样的人。
唯有如此,才不至于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因为选错了教育的方式,耽误了孩子以及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