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下篇的讨论贴近日常,5447字.分析表达采取更生活化的内容,方便理解。
·产生焦虑的思考方式存在诸多不合理
·脱恐的目标被舆论置换了
·“绝对”地看待风险,唯风险化,是焦虑不断的源头
·个人问题更应该客观分析,才有价值
·应该如何看待“排除”、“概率”
·以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如何破解
·恐慌边缘行为与安全行为
·恐日常与质疑医疗操作的联想
·有效预防复高复恐,不能自以为是
·超长时间不能脱恐如何破解
·结尾
——————————————————
三,产生焦虑的思考方式存在诸多不合理
面对日常生活的问题人们都有一套自己的解题方法,这是依靠每个人多年的生存经验和生活常识得来的。相信恐友们都有这个能力和见识。但在面对恐慌问题是,所处行为的私密,知识环境陌生,思考压力过大等多方原因导致逻辑出现了暂时性的偏颇,脱离正常的思考轨道和现实环境,也出现了所谓的“不合理”。
——————————————————
1.脱恐目标被置换
所有恐友都是一个目的,一切努力为了脱恐,为了证明自己无风险。解决这个问题时采用的是反向证明的角度,即“排除掉一切可能性”。这么思考没错,但无形之中是在以“有风险”作为目标了。为了否定所有可能性,一直在努力在寻找自己有危险的可能,或者仅剩的可能,也就是一直在为风险找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目标偏移了,混淆了。
如果让自己迷失在寻找风险意图中。一方面随着时间推移,风险明明变得越来越小自己却聚焦放大;另一方面又会用新找到的风险可能性填补焦虑,结果形成了一个无休止的循环。
如果反过来看,换一种方式,尝试追逐‘无风险’的可能性呢?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思考方式反而更容易达成脱恐意图。然而,恐友因为巨大的压力,往往无法主动思考积极的因素,所以这不现实。
脱恐的形式是被动的,确实是在一路否定猜测,这是一个反向求证的过程,那么无论哪个阶段,当猜测被否定时必须要适时的给予自己“肯定”,因为“肯定无风险”才是目标。恐友们在寻找的就是这些有利的消息,脱恐需要的就是这些好消息的不断积累建立起的信心。
————————————————————
2.·“绝对”地看待风险,唯风险化,是不断焦虑的源头
所有的事情在繁复的思考过后都会发生扭曲,反向求证的形式是要先找到一切可能性再否定它。那么这个发掘“一切可能性”的模式一旦形成,就会扭曲为一种“唯风险论”,即只关注风险可能的逻辑。演变出过度联想,没有证据强行编排过程,将少数孤例作为范例去看待,这都是思考过程中的漩涡。
某些行为即使是低风险行为,但只要心中存疑,就总能找到“高风险”的理由。人们常将这种警觉性认为是理性分析,实际上却是一种过度焦虑的表现。别说低风险,哪怕安全的行为,硬要找风险也一定可以找到,过分点说,那是自己在骗自己了。
(该说不说,“假定有风险”的逻辑是医生面对群体时需要做的谨慎思考,并不适合恐友应对自己个人情况,这个角度直接学着用是在增加压力。恐友是因为担心,但这明显是过度思考。一个人的风险和全人类的群体风险,分量相差巨大,两者不能等同参照。很多恐友无形中扛起的是全人类参考的风险标准,蚂蚁载大象,这个压力可想而知。)
记得之前提到那个单恋的人,他感情失败的原因在哪里?
关键在于他“上头”后自认为对方肯定也喜欢自己,把对方的任何行为都解读为喜欢自己的表现。过程中哪怕对方恶语相向,上头的人也可能觉得是“打情骂俏,欲擒故纵”。这样的视角充满主观情感,绝对地看待利好关系,认为对方绝对会喜欢自己。但显然不符合现实。这样反复给自己洗脑,就失去了判断能力,他就迷失了,迷失在自己的幻想里。
“过于主观的联想”正是恐惧感形成的源头,绝对的认为有风险,把自己的想法关起来锁定,个人的认识里就不存在无风险的可能了,这就脱离了分析的本质开始偏激扭曲了。
“担心”是合理的,但“恐慌”一定是自己扭曲了。
————————————————————
3. 问题更应该客观分析,才有价值
既然是预判就要依辅现实世界的客观规律,而不是任由主观情绪放大可能性。风险并非“0%或100%”的绝对状态。虽然没有方法精准数值,但是一定有客观概率存在,有可能性的大或小存在。人和事都是有客观规律的,0%和100%是结果,不是概率,这样分析是强盗逻辑。
一个人在没有表白之前,被拒绝的可能性有多大?对于他个人来说是0%和100%么?这就陷入了主观思考的怪圈,之前分析过了,这是感情迷失的起点角度。
客观分析是什么,表白后有两个结果,被拒绝或接受。那么是不是有至少50%的概率这两个人是能处的,而且至少50%。在此基础上再分析其他因素概率或加或减。
那么对于恐慌的情绪分析,要先看到把握,再有人群基数,风险基数结合现实日常规律的分析才是合理的。对待事情不能放弃客观分析。行为风险也是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件事情,它不可能独立于一个人的世界存在。
————————————————————
4.警惕“假设”
为一件事情加入假设是一种担心的表现,但当假设层层叠加时,便成了一种执拗的强迫性思维模式。
例如:一个人的暴富需要哪些假设?其实一两个假设就能达成。如果不够就继续添加,直到可以暴富。但大家都知道这像是在编故事。同样,恐慌情绪的形成,往往是加入了多个假设的结果。沿着绝对有风险的错误目标,多次创造假设层层递进,不够就继续加。有了积极反馈也可以假设它无效,每次都能绕回到有风险。
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忽略了一件事情附加诸多假设叠在一起,已经脱离现实很远了。
强调概念:行为是现实,检测是现实,认知是合理有据的现实,理论不能代表现实,假设更不是现实,是猜测。
多层猜测,是诈骗。
————————————————————
5. 应该如何看待“排除”、“概率”
这是脱恐前的最后一道坎,而且心理上依赖比较大。很多恐友在思考100%排除的概念,其实这个阶段检测的帮助并不大,问题不在检测上。也有恐友采用了更敏锐的技术,想早点排除掉测完却又不放心。这些焦虑都源自对排除的理解。
什么是排除,也可以说排除的其实是一种情况的“现实”。试问,一个人100岁了,能不能排除掉一夜暴富的可能?答案是不能,理论上这个人依然没有100%排除掉暴富的可能,这么说是没错的,但是一夜暴富已经不现实了。
那么如何看待排除,不能粗暴的理解为0%,0%这个数是没有存在意义的,生活中用来表达一种绝对,但不应该放在概率里讨论。就像没有公元0年,人也没有0岁,“0”这个数字没有存在的道理。以及,数位是没有上限和下限的,纠结0%就是会陷入另一个无穷尽的困境,因为极限是无限的。
那么生活中如果一件事情几率太小,已经脱离现实,不再有可能的情况下,人们可以视这件事没有可能。换句话说,“排除”并不是一场数字博弈,而是帮助我们将思考聚焦于现实中的可能性,找到最现实的答案。是不是这样理解才通顺呢?
如果非要说指数,是不是可以把“排除”看作一个明暗光谱,最左端0%是黑色,最右端100%是白色。首先自然界不存在纯白色和纯黑色,人也必然遵循这个大规律。
那么在这个光谱中50%是什么?是灰色, 70%是什么?较白,90%挺白。那99.999%是什么?如果只判断两个颜色,是黑还是白的话,这个时候说黑是最不现实的。那么99.999%绝对是白,这是最现实的答案。
数值只为举例,检测时间或者敏锐技术都是增加分析的要素,增加恐友们的把握。 数位是无限的,思考排除是在“定性”不是定数值。明确这个白色到底和黑有多大差别,判定的是颜色的性质是什么色,而不是判定这个白色到底有多白。
————————————————————
四、以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如何破解
恐艾所包含的遭遇比较多,前面提到唯风险思考,是将问题最大化处理,同时心理伤害也最大化。以风险为标准,对于“无风险”的恐慌即不处理,认为在现实中这些恐友恐的没有意义。其实不同遭遇对恐友心理的打击是等同的,没有高低危区别,处在“无风险”境遇的恐友心理伤害同样很大,其中还包含了冤枉和委屈,应该说影响是更大的,他们更需要被关注。
长时间忽略这一情况就像人们看到的,低风险恐成高风险等检测解决,边缘行为恐出理论型风险等检测解决,无风险联想出风险等检测解决,还不清楚时间够了心理能不能放下。
————————————————————
1. 恐慌边缘行为与安全行为
概念不再赘述,要说的是“怀疑心态”的产生存在诱因。通常在双方没有建立了解和信任的情况下,发生了超过彼此信任度的亲密行为,即会产生恐慌担忧。生活中亦然,比如借钱给了一位不太熟的朋友,事后一定会怀疑对方不还。比如刚认识就发生了亲密行为,对安全的怀疑就此而起。然后就是不断的寻找自己可以怀疑的证据,一路向着风险去思考。
先有的怀疑再有的恐慌感,这算是一个质变。前文提到恐慌的根源不是理论,是过度的“主观思考”问题导致的。那么在这之前的怀疑心态的产生,是与行为对象之间的陌生关系触发的。用理论去解决怀疑是行不通的,因为没解到问题的本质。而且理论上是可以强行成立的,研究下去问题非但没有解决,恐慌还会再质变,成为恐惧。“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这句话也说明,理论和现实不是一致的,是两码事。
对于心理而言,此类问题的解决不能依靠理论,焦虑根源在关系和行为的落差上。
——————————————————
2. 恐日常与质疑医疗操作的联想
这绝不是“精神科”现象,不仅是恐友,是所有人都有过的念头。非要分析的话,同理,与医疗人员的关系是陌生的,医疗的流程也是陌生的,又将自己的身体交给了对方处理,而且必须高度信任,是这个关系落差产生的怀疑,有因有果,这是人之常情。而且出于医疗人员的正面印象,他们属于帮助恐友的角色,如果对此产生的怀疑心理打击会更大,是遭遇背叛和欺瞒的打击。
当然这也绝对是过度幻想,这种情况往往源自恐友焦虑长期积压,经历过多次检测与自己坚定的怀疑结果不同,才导致认知出现扭曲联想。通常来看,这种恐惧是暂时的,在压力缓解后会自然消失。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自己脱离不必要的恐惧。
————————————————
3. 有效预防复高复恐,不能自以为是
这非常重要,但是敢说很多恐友忽略了这方面的思考,认为太鸡汤,无意义。
有过一次脱恐经历的人,往往会对类似行为产生高度敏感,亲密行为后容易陷入困扰,导致强迫性地纠结于风险问题。那么对于恐友而言就不单单做到防止gw就能防止复恐的。从gw行为恐到dw,恐到“边缘”,恐到“安全行为”,这就四种复恐了,这还只是依照行为划分的。类似情况不能说是少数。
以及如果防范意识过于严苛,那么正常情感交往也会受阻,同样影响生活。那么如何界定和选择情感对象才能预防复恐,就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
4. 超长时间不能脱恐破解途径
这完全是心态上的障碍了,检测已经没有意义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了。类似情况源自一开始就没有建立认知基础和咨询习惯,一直被要求,被捆绑。当发现说辞层出不穷,问题无解的时候已然深陷其中。往往这个时候恐友意志坍塌,适应了习惯被动,自主的动力也荒废了。
追逐现实环境以外的情况是更明显的强迫,当强迫成为一种惯性需要结合行动逐步脱恐,像逐步陷入恐慌一样,逐步走出去。起步会艰难,但过程可能会很快,摆脱恐慌的惯性,前提是要坚持的行动。
除此之外也可以采取等待脱恐的方式,不给恐慌可乘的信息,心态自然也会向着积极而去。但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要先制止没有来由没有参考价值的负面信息再介入。
————————————————
五、尾
相信有很多恐友根本看不到这个位置,甚至点开发现字数多就关掉了,对自己也没什么耐心,心态应该比较普遍。这类情况暂且就没什么办法,只能等待挣扎之后再回溯到自己的认知上来,自己关注了才能起作用。心理方面的转换需求才会浮出水面,这个发现或早或晚。
但是如果你看到这里,很可能因为文章中某些地方触动到你。不要忽视,不要看过且过。重视文中对自己有利的观点,那也是脱恐的一个突破点,一个起点。早点发现焦虑中的不合理之处对脱恐有重要意义。
迷茫的时候只要对自己的认知有一点点耐心,就会发现不同的途径。这篇文章系统的梳理了恐艾阶段容易出现的误区,这是“房间里的大象”恐友们深处情绪之中看的实实在在,是切实的问题,也切实的存在着。是医生出于严谨和责任范围不用剖析的认知问题。多少年,多少恐友忽略了恐艾对自己的精神伤害造成的影响。相比检测和生理问题,心理伤害看似是一个良弊,造成的伤害可远远不是这两个字那样简短,忽略是糊涂的。
这个时候在恐友和医生之外的角色,应该成为桥梁,把恐友忽略的问题点出来,把医生没说的话说出来,建立一个良好的脱恐路径,更好的解决疑惑帮助恐友。如果只是传递标准答案,那是人工智能就可以承担的任务,而当前面对的是一个个切实的恐友,一次次不同的遭遇和惶恐。
前文反复提到,心理健康可以形成“倒灌”压迫扭曲人的行为和认知,恐友应该深有体会,那这个问题就不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了。对于心理方面的疏导任重道远,不可能是一篇文章可以做到的。而当下就恐艾的心理学分析基于抑郁焦虑的范围,没有建立独立的门类。恐友通常由压力导致思维闭塞,常人也没有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个时候面对抽象的心理学论调又怎么接受呢?恐友的问题都是切实的,要用现实的情况和认知去回应。同时,“易恐”是心理问题可能会伴随人的一生,恐友的人群数基数会在不断增加,不管作为哪一方,还要继续忽略下去吗?
就像之前说的,认知上的纠偏和生理上的检验同样值得被关注,两者相辅相承。脱离的生理的心态脱恐是强脱,精神胜利法不可取。忽略思考偏差反复纠结生理答案过程痛苦,脱恐艰难。通过纠偏思维方式、减少思维漏洞,再结合必要的生理检测,才能够顺利实现脱恐。
这里只是单纯的分享一些观点,篇幅有限一些分支的问题以及应对没有被提及到或展开更广。不是提倡忽视风险,也绝不是装。发现问题指出原因,承认问题,才能规避。不陷入情绪沼泽,清晰自己的脱恐途径也是合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恐友不管处在哪个阶段都要保证这一认知,有思路,有计划的处理问题。
无论恐友还是心理认知领域都要动起来向前,迈进。向着脱恐的方向迈进,走一步就是一步,就离目标近一步,且努力的每一步都算数。
在网上发表言论除非是有标准答案的话题,不然一定会有非议。人天然会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的想法做法是对的。言辞若有出入或有冒犯之处只为阐述观点不要误会还请见谅。有不妥之处,接受指正,讨论,批评。
(全文完)
·产生焦虑的思考方式存在诸多不合理
·脱恐的目标被舆论置换了
·“绝对”地看待风险,唯风险化,是焦虑不断的源头
·个人问题更应该客观分析,才有价值
·应该如何看待“排除”、“概率”
·以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如何破解
·恐慌边缘行为与安全行为
·恐日常与质疑医疗操作的联想
·有效预防复高复恐,不能自以为是
·超长时间不能脱恐如何破解
·结尾
——————————————————
三,产生焦虑的思考方式存在诸多不合理
面对日常生活的问题人们都有一套自己的解题方法,这是依靠每个人多年的生存经验和生活常识得来的。相信恐友们都有这个能力和见识。但在面对恐慌问题是,所处行为的私密,知识环境陌生,思考压力过大等多方原因导致逻辑出现了暂时性的偏颇,脱离正常的思考轨道和现实环境,也出现了所谓的“不合理”。
——————————————————
1.脱恐目标被置换
所有恐友都是一个目的,一切努力为了脱恐,为了证明自己无风险。解决这个问题时采用的是反向证明的角度,即“排除掉一切可能性”。这么思考没错,但无形之中是在以“有风险”作为目标了。为了否定所有可能性,一直在努力在寻找自己有危险的可能,或者仅剩的可能,也就是一直在为风险找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目标偏移了,混淆了。
如果让自己迷失在寻找风险意图中。一方面随着时间推移,风险明明变得越来越小自己却聚焦放大;另一方面又会用新找到的风险可能性填补焦虑,结果形成了一个无休止的循环。
如果反过来看,换一种方式,尝试追逐‘无风险’的可能性呢?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思考方式反而更容易达成脱恐意图。然而,恐友因为巨大的压力,往往无法主动思考积极的因素,所以这不现实。
脱恐的形式是被动的,确实是在一路否定猜测,这是一个反向求证的过程,那么无论哪个阶段,当猜测被否定时必须要适时的给予自己“肯定”,因为“肯定无风险”才是目标。恐友们在寻找的就是这些有利的消息,脱恐需要的就是这些好消息的不断积累建立起的信心。
————————————————————
2.·“绝对”地看待风险,唯风险化,是不断焦虑的源头
所有的事情在繁复的思考过后都会发生扭曲,反向求证的形式是要先找到一切可能性再否定它。那么这个发掘“一切可能性”的模式一旦形成,就会扭曲为一种“唯风险论”,即只关注风险可能的逻辑。演变出过度联想,没有证据强行编排过程,将少数孤例作为范例去看待,这都是思考过程中的漩涡。
某些行为即使是低风险行为,但只要心中存疑,就总能找到“高风险”的理由。人们常将这种警觉性认为是理性分析,实际上却是一种过度焦虑的表现。别说低风险,哪怕安全的行为,硬要找风险也一定可以找到,过分点说,那是自己在骗自己了。
(该说不说,“假定有风险”的逻辑是医生面对群体时需要做的谨慎思考,并不适合恐友应对自己个人情况,这个角度直接学着用是在增加压力。恐友是因为担心,但这明显是过度思考。一个人的风险和全人类的群体风险,分量相差巨大,两者不能等同参照。很多恐友无形中扛起的是全人类参考的风险标准,蚂蚁载大象,这个压力可想而知。)
记得之前提到那个单恋的人,他感情失败的原因在哪里?
关键在于他“上头”后自认为对方肯定也喜欢自己,把对方的任何行为都解读为喜欢自己的表现。过程中哪怕对方恶语相向,上头的人也可能觉得是“打情骂俏,欲擒故纵”。这样的视角充满主观情感,绝对地看待利好关系,认为对方绝对会喜欢自己。但显然不符合现实。这样反复给自己洗脑,就失去了判断能力,他就迷失了,迷失在自己的幻想里。
“过于主观的联想”正是恐惧感形成的源头,绝对的认为有风险,把自己的想法关起来锁定,个人的认识里就不存在无风险的可能了,这就脱离了分析的本质开始偏激扭曲了。
“担心”是合理的,但“恐慌”一定是自己扭曲了。
————————————————————
3. 问题更应该客观分析,才有价值
既然是预判就要依辅现实世界的客观规律,而不是任由主观情绪放大可能性。风险并非“0%或100%”的绝对状态。虽然没有方法精准数值,但是一定有客观概率存在,有可能性的大或小存在。人和事都是有客观规律的,0%和100%是结果,不是概率,这样分析是强盗逻辑。
一个人在没有表白之前,被拒绝的可能性有多大?对于他个人来说是0%和100%么?这就陷入了主观思考的怪圈,之前分析过了,这是感情迷失的起点角度。
客观分析是什么,表白后有两个结果,被拒绝或接受。那么是不是有至少50%的概率这两个人是能处的,而且至少50%。在此基础上再分析其他因素概率或加或减。
那么对于恐慌的情绪分析,要先看到把握,再有人群基数,风险基数结合现实日常规律的分析才是合理的。对待事情不能放弃客观分析。行为风险也是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件事情,它不可能独立于一个人的世界存在。
————————————————————
4.警惕“假设”
为一件事情加入假设是一种担心的表现,但当假设层层叠加时,便成了一种执拗的强迫性思维模式。
例如:一个人的暴富需要哪些假设?其实一两个假设就能达成。如果不够就继续添加,直到可以暴富。但大家都知道这像是在编故事。同样,恐慌情绪的形成,往往是加入了多个假设的结果。沿着绝对有风险的错误目标,多次创造假设层层递进,不够就继续加。有了积极反馈也可以假设它无效,每次都能绕回到有风险。
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忽略了一件事情附加诸多假设叠在一起,已经脱离现实很远了。
强调概念:行为是现实,检测是现实,认知是合理有据的现实,理论不能代表现实,假设更不是现实,是猜测。
多层猜测,是诈骗。
————————————————————
5. 应该如何看待“排除”、“概率”
这是脱恐前的最后一道坎,而且心理上依赖比较大。很多恐友在思考100%排除的概念,其实这个阶段检测的帮助并不大,问题不在检测上。也有恐友采用了更敏锐的技术,想早点排除掉测完却又不放心。这些焦虑都源自对排除的理解。
什么是排除,也可以说排除的其实是一种情况的“现实”。试问,一个人100岁了,能不能排除掉一夜暴富的可能?答案是不能,理论上这个人依然没有100%排除掉暴富的可能,这么说是没错的,但是一夜暴富已经不现实了。
那么如何看待排除,不能粗暴的理解为0%,0%这个数是没有存在意义的,生活中用来表达一种绝对,但不应该放在概率里讨论。就像没有公元0年,人也没有0岁,“0”这个数字没有存在的道理。以及,数位是没有上限和下限的,纠结0%就是会陷入另一个无穷尽的困境,因为极限是无限的。
那么生活中如果一件事情几率太小,已经脱离现实,不再有可能的情况下,人们可以视这件事没有可能。换句话说,“排除”并不是一场数字博弈,而是帮助我们将思考聚焦于现实中的可能性,找到最现实的答案。是不是这样理解才通顺呢?
如果非要说指数,是不是可以把“排除”看作一个明暗光谱,最左端0%是黑色,最右端100%是白色。首先自然界不存在纯白色和纯黑色,人也必然遵循这个大规律。
那么在这个光谱中50%是什么?是灰色, 70%是什么?较白,90%挺白。那99.999%是什么?如果只判断两个颜色,是黑还是白的话,这个时候说黑是最不现实的。那么99.999%绝对是白,这是最现实的答案。
数值只为举例,检测时间或者敏锐技术都是增加分析的要素,增加恐友们的把握。 数位是无限的,思考排除是在“定性”不是定数值。明确这个白色到底和黑有多大差别,判定的是颜色的性质是什么色,而不是判定这个白色到底有多白。
————————————————————
四、以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如何破解
恐艾所包含的遭遇比较多,前面提到唯风险思考,是将问题最大化处理,同时心理伤害也最大化。以风险为标准,对于“无风险”的恐慌即不处理,认为在现实中这些恐友恐的没有意义。其实不同遭遇对恐友心理的打击是等同的,没有高低危区别,处在“无风险”境遇的恐友心理伤害同样很大,其中还包含了冤枉和委屈,应该说影响是更大的,他们更需要被关注。
长时间忽略这一情况就像人们看到的,低风险恐成高风险等检测解决,边缘行为恐出理论型风险等检测解决,无风险联想出风险等检测解决,还不清楚时间够了心理能不能放下。
————————————————————
1. 恐慌边缘行为与安全行为
概念不再赘述,要说的是“怀疑心态”的产生存在诱因。通常在双方没有建立了解和信任的情况下,发生了超过彼此信任度的亲密行为,即会产生恐慌担忧。生活中亦然,比如借钱给了一位不太熟的朋友,事后一定会怀疑对方不还。比如刚认识就发生了亲密行为,对安全的怀疑就此而起。然后就是不断的寻找自己可以怀疑的证据,一路向着风险去思考。
先有的怀疑再有的恐慌感,这算是一个质变。前文提到恐慌的根源不是理论,是过度的“主观思考”问题导致的。那么在这之前的怀疑心态的产生,是与行为对象之间的陌生关系触发的。用理论去解决怀疑是行不通的,因为没解到问题的本质。而且理论上是可以强行成立的,研究下去问题非但没有解决,恐慌还会再质变,成为恐惧。“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这句话也说明,理论和现实不是一致的,是两码事。
对于心理而言,此类问题的解决不能依靠理论,焦虑根源在关系和行为的落差上。
——————————————————
2. 恐日常与质疑医疗操作的联想
这绝不是“精神科”现象,不仅是恐友,是所有人都有过的念头。非要分析的话,同理,与医疗人员的关系是陌生的,医疗的流程也是陌生的,又将自己的身体交给了对方处理,而且必须高度信任,是这个关系落差产生的怀疑,有因有果,这是人之常情。而且出于医疗人员的正面印象,他们属于帮助恐友的角色,如果对此产生的怀疑心理打击会更大,是遭遇背叛和欺瞒的打击。
当然这也绝对是过度幻想,这种情况往往源自恐友焦虑长期积压,经历过多次检测与自己坚定的怀疑结果不同,才导致认知出现扭曲联想。通常来看,这种恐惧是暂时的,在压力缓解后会自然消失。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自己脱离不必要的恐惧。
————————————————
3. 有效预防复高复恐,不能自以为是
这非常重要,但是敢说很多恐友忽略了这方面的思考,认为太鸡汤,无意义。
有过一次脱恐经历的人,往往会对类似行为产生高度敏感,亲密行为后容易陷入困扰,导致强迫性地纠结于风险问题。那么对于恐友而言就不单单做到防止gw就能防止复恐的。从gw行为恐到dw,恐到“边缘”,恐到“安全行为”,这就四种复恐了,这还只是依照行为划分的。类似情况不能说是少数。
以及如果防范意识过于严苛,那么正常情感交往也会受阻,同样影响生活。那么如何界定和选择情感对象才能预防复恐,就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
4. 超长时间不能脱恐破解途径
这完全是心态上的障碍了,检测已经没有意义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了。类似情况源自一开始就没有建立认知基础和咨询习惯,一直被要求,被捆绑。当发现说辞层出不穷,问题无解的时候已然深陷其中。往往这个时候恐友意志坍塌,适应了习惯被动,自主的动力也荒废了。
追逐现实环境以外的情况是更明显的强迫,当强迫成为一种惯性需要结合行动逐步脱恐,像逐步陷入恐慌一样,逐步走出去。起步会艰难,但过程可能会很快,摆脱恐慌的惯性,前提是要坚持的行动。
除此之外也可以采取等待脱恐的方式,不给恐慌可乘的信息,心态自然也会向着积极而去。但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要先制止没有来由没有参考价值的负面信息再介入。
————————————————
五、尾
相信有很多恐友根本看不到这个位置,甚至点开发现字数多就关掉了,对自己也没什么耐心,心态应该比较普遍。这类情况暂且就没什么办法,只能等待挣扎之后再回溯到自己的认知上来,自己关注了才能起作用。心理方面的转换需求才会浮出水面,这个发现或早或晚。
但是如果你看到这里,很可能因为文章中某些地方触动到你。不要忽视,不要看过且过。重视文中对自己有利的观点,那也是脱恐的一个突破点,一个起点。早点发现焦虑中的不合理之处对脱恐有重要意义。
迷茫的时候只要对自己的认知有一点点耐心,就会发现不同的途径。这篇文章系统的梳理了恐艾阶段容易出现的误区,这是“房间里的大象”恐友们深处情绪之中看的实实在在,是切实的问题,也切实的存在着。是医生出于严谨和责任范围不用剖析的认知问题。多少年,多少恐友忽略了恐艾对自己的精神伤害造成的影响。相比检测和生理问题,心理伤害看似是一个良弊,造成的伤害可远远不是这两个字那样简短,忽略是糊涂的。
这个时候在恐友和医生之外的角色,应该成为桥梁,把恐友忽略的问题点出来,把医生没说的话说出来,建立一个良好的脱恐路径,更好的解决疑惑帮助恐友。如果只是传递标准答案,那是人工智能就可以承担的任务,而当前面对的是一个个切实的恐友,一次次不同的遭遇和惶恐。
前文反复提到,心理健康可以形成“倒灌”压迫扭曲人的行为和认知,恐友应该深有体会,那这个问题就不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了。对于心理方面的疏导任重道远,不可能是一篇文章可以做到的。而当下就恐艾的心理学分析基于抑郁焦虑的范围,没有建立独立的门类。恐友通常由压力导致思维闭塞,常人也没有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个时候面对抽象的心理学论调又怎么接受呢?恐友的问题都是切实的,要用现实的情况和认知去回应。同时,“易恐”是心理问题可能会伴随人的一生,恐友的人群数基数会在不断增加,不管作为哪一方,还要继续忽略下去吗?
就像之前说的,认知上的纠偏和生理上的检验同样值得被关注,两者相辅相承。脱离的生理的心态脱恐是强脱,精神胜利法不可取。忽略思考偏差反复纠结生理答案过程痛苦,脱恐艰难。通过纠偏思维方式、减少思维漏洞,再结合必要的生理检测,才能够顺利实现脱恐。
这里只是单纯的分享一些观点,篇幅有限一些分支的问题以及应对没有被提及到或展开更广。不是提倡忽视风险,也绝不是装。发现问题指出原因,承认问题,才能规避。不陷入情绪沼泽,清晰自己的脱恐途径也是合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恐友不管处在哪个阶段都要保证这一认知,有思路,有计划的处理问题。
无论恐友还是心理认知领域都要动起来向前,迈进。向着脱恐的方向迈进,走一步就是一步,就离目标近一步,且努力的每一步都算数。
在网上发表言论除非是有标准答案的话题,不然一定会有非议。人天然会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的想法做法是对的。言辞若有出入或有冒犯之处只为阐述观点不要误会还请见谅。有不妥之处,接受指正,讨论,批评。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