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iott Smith艾略特·史密斯
1969年8月6日-2003年10月21日

民谣歌手艾略特·史密斯在我的朋友圈里处于比较极端的现象:喜欢的人非常喜欢;不喜欢的人,有些还比较刻薄,说他的嗓音类似于男版夹子音,我只能说第一印象确实很重要,如果你是一个主观主义者,面对着艾略特·史密斯粗犷的外表和与之对立的纤细阴柔的嗓音,确实不太喜欢的起来。
《酒吧之间》(Between The Bars)是关于喝酒的歌,透过嗓音看歌词,酒鬼对另一个酒鬼劝酒,但这不是“我干了你随意”的豪放,也不是“劝君更饮一杯酒”的情谊,而是麻木和痛苦的缓冲剂,各种负面情绪是艾略特·史密斯歌曲必要元素。1969年,艾略特·史密斯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童年,怎么说呢,我觉得内心敏感的小孩,不管经历了怎样的童年他都会受到伤害,冷暖自知,而敏感内向的小孩受到的伤害会更多一些,艾略特·史密斯也不例外,在和悲催童年对峙的时候,他选择用音乐来麻醉自己,就像他后来同样也沉溺毒品和酒精一样,不断寻找避世良方,而音乐天赋恰逢其时地表现了出来,除了翻唱齐柏林飞艇、平克·弗洛伊德,也有意识的创作自己的作品,艾略特在这期间慢慢学会如何捕捉自己心灵上的复杂的想法,变成编曲技巧。
作为艾略特·史密斯旋律上最悦耳的歌曲,《华尔兹2号》(Waltz #2 (XO))在编曲上凸显了他的非凡的能力:既能做低保真的民谣吉他歌手,也能做华丽的编曲和丰富的人声编排,但是,我还是要请你去看歌词,这又是一首很沉重的歌,为的是他放不下的童年里和母亲的关系,当然这是我们通过歌词和他的人生经历作出的臆想,艾略特·史密斯其实很讨厌和别人探讨歌词的意思,音乐是一种将情感引导到艺术中的方式,他并不需要给大家解释自己的情感。
《Miss Misery》是民谣歌曲中的Grunge音乐,20秒开始的时候整个人会被拉入进去,你说是痛苦也好,绝望也罢,这种情绪的拉扯其实是让人不舒服的。1997年,因为和电影《心灵捕手》的合作,尤其是片尾曲《Miss Misery》让艾略特·史密斯获得了奥斯卡奖提名,并且站在了颁奖礼上唱了这首歌,这是他唯一一次接近主流世界。《心灵捕手》这部电影,在听这一期节目的朋友可能都看过,我大概每年会重新看一次,最近一次的感悟是觉得剧情不太合理:按心理学的相对剥夺理论,朋友的成功比自己的失败更难让人接受,而电影里每个人都充满着正能量想要威尔不再埋没自己,走上正轨,感觉不太符合人性。艾略特·史密斯其实和主角威尔·亨廷很接近,差不多痛苦的童年,各自在领域内的天才,只是电影里放大了威尔的天才,现实里艾略特酗酒吸毒的逃避方式却更为极端。
王小波说过,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艺术的源泉。但大多数艺术家确实是靠自己的痛苦来艺术创作,而当作品进去流水线之后,往往会被认为是在贩卖痛苦,这并不是艺术家的初衷,却也很难找到平衡点,艺术家的痛苦和挣扎,往往仅仅只是商业模式下的一种酸甜苦辣的调味料。艾略特·史密斯作为一代大家,当然是可以做出其他色彩的音乐,比如他在2000年的时候的第五张专辑《画像8》(Figure 8),在音乐上展示出来的是丰富性,增加了更多的可听性,但,总归是脆弱的人声伴随着灰色阴暗的歌词,让人心碎,让人上瘾的歌声。艾略特是自己心灵的捕手,把自己的抑郁谱成诗歌,或许大多数人都不会喜欢他的声音,但在世界上的其他角落,那些与他一样敏感的人,大概能体会到他的痛苦,这是醉酒前的合唱,也温暖的模糊。

本期选曲
Between The Bars
Waltz #2 (XO)
Miss Misery
Junk Bond Trader
No Name #3
《心灵捕手》有一个看上去比较完美的结局,但片尾曲却用了《Miss Misery》这么一首歌。多年后,在电影里和威尔相互救赎的心理学教授桑恩的扮演者,罗宾·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选择了离开“痛苦小姐”,他没有成为自己的心灵捕手。罗宾老师同样是我非常尊敬的电影演员,出演过《死亡诗社》、《渔王》、《早安越南》。我非常喜欢他在《早安越南》中那种老式亢奋的播音方式。

本期推荐电影
1987 早安越南
1989 死亡诗社
1991 渔王
1997 心灵捕手
1969年8月6日-2003年10月21日

民谣歌手艾略特·史密斯在我的朋友圈里处于比较极端的现象:喜欢的人非常喜欢;不喜欢的人,有些还比较刻薄,说他的嗓音类似于男版夹子音,我只能说第一印象确实很重要,如果你是一个主观主义者,面对着艾略特·史密斯粗犷的外表和与之对立的纤细阴柔的嗓音,确实不太喜欢的起来。
《酒吧之间》(Between The Bars)是关于喝酒的歌,透过嗓音看歌词,酒鬼对另一个酒鬼劝酒,但这不是“我干了你随意”的豪放,也不是“劝君更饮一杯酒”的情谊,而是麻木和痛苦的缓冲剂,各种负面情绪是艾略特·史密斯歌曲必要元素。1969年,艾略特·史密斯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童年,怎么说呢,我觉得内心敏感的小孩,不管经历了怎样的童年他都会受到伤害,冷暖自知,而敏感内向的小孩受到的伤害会更多一些,艾略特·史密斯也不例外,在和悲催童年对峙的时候,他选择用音乐来麻醉自己,就像他后来同样也沉溺毒品和酒精一样,不断寻找避世良方,而音乐天赋恰逢其时地表现了出来,除了翻唱齐柏林飞艇、平克·弗洛伊德,也有意识的创作自己的作品,艾略特在这期间慢慢学会如何捕捉自己心灵上的复杂的想法,变成编曲技巧。
作为艾略特·史密斯旋律上最悦耳的歌曲,《华尔兹2号》(Waltz #2 (XO))在编曲上凸显了他的非凡的能力:既能做低保真的民谣吉他歌手,也能做华丽的编曲和丰富的人声编排,但是,我还是要请你去看歌词,这又是一首很沉重的歌,为的是他放不下的童年里和母亲的关系,当然这是我们通过歌词和他的人生经历作出的臆想,艾略特·史密斯其实很讨厌和别人探讨歌词的意思,音乐是一种将情感引导到艺术中的方式,他并不需要给大家解释自己的情感。
《Miss Misery》是民谣歌曲中的Grunge音乐,20秒开始的时候整个人会被拉入进去,你说是痛苦也好,绝望也罢,这种情绪的拉扯其实是让人不舒服的。1997年,因为和电影《心灵捕手》的合作,尤其是片尾曲《Miss Misery》让艾略特·史密斯获得了奥斯卡奖提名,并且站在了颁奖礼上唱了这首歌,这是他唯一一次接近主流世界。《心灵捕手》这部电影,在听这一期节目的朋友可能都看过,我大概每年会重新看一次,最近一次的感悟是觉得剧情不太合理:按心理学的相对剥夺理论,朋友的成功比自己的失败更难让人接受,而电影里每个人都充满着正能量想要威尔不再埋没自己,走上正轨,感觉不太符合人性。艾略特·史密斯其实和主角威尔·亨廷很接近,差不多痛苦的童年,各自在领域内的天才,只是电影里放大了威尔的天才,现实里艾略特酗酒吸毒的逃避方式却更为极端。
王小波说过,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艺术的源泉。但大多数艺术家确实是靠自己的痛苦来艺术创作,而当作品进去流水线之后,往往会被认为是在贩卖痛苦,这并不是艺术家的初衷,却也很难找到平衡点,艺术家的痛苦和挣扎,往往仅仅只是商业模式下的一种酸甜苦辣的调味料。艾略特·史密斯作为一代大家,当然是可以做出其他色彩的音乐,比如他在2000年的时候的第五张专辑《画像8》(Figure 8),在音乐上展示出来的是丰富性,增加了更多的可听性,但,总归是脆弱的人声伴随着灰色阴暗的歌词,让人心碎,让人上瘾的歌声。艾略特是自己心灵的捕手,把自己的抑郁谱成诗歌,或许大多数人都不会喜欢他的声音,但在世界上的其他角落,那些与他一样敏感的人,大概能体会到他的痛苦,这是醉酒前的合唱,也温暖的模糊。

本期选曲
Between The Bars
Waltz #2 (XO)
Miss Misery
Junk Bond Trader
No Name #3
《心灵捕手》有一个看上去比较完美的结局,但片尾曲却用了《Miss Misery》这么一首歌。多年后,在电影里和威尔相互救赎的心理学教授桑恩的扮演者,罗宾·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选择了离开“痛苦小姐”,他没有成为自己的心灵捕手。罗宾老师同样是我非常尊敬的电影演员,出演过《死亡诗社》、《渔王》、《早安越南》。我非常喜欢他在《早安越南》中那种老式亢奋的播音方式。

本期推荐电影
1987 早安越南
1989 死亡诗社
1991 渔王
1997 心灵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