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72贴子:112,737
  • 10回复贴,共1

墨魂杜甫自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是之前对游戏《墨魂》游玩体验,就简单三篇,以此来纪念我曾经最喜欢玩的游戏以及墨痕斋斋主的墨魂杜甫。


IP属地:四川1楼2025-01-22 19:05回复
    二楼是斋主😊😊😊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1-22 19:07
    回复
      墨魂杜甫自述(上)
      我是墨魂杜甫,也是墨痕斋的斋主,后世的很多人肯定都读过我的诗作,但你们可能并不了解我的过去。
      我出生于京兆杜氏一个官宦家庭,童年在盛唐,在家中排行老二。因为母亲去世的原因,我从小在姑母家长大。而在这一年间,洛阳开始流行瘟疫,我和姑母的孩子同时染病,姑母心急如焚,找来女巫问卜,她说“屋子的东南角吉利,想要哪个孩子活,就把他放进去。”但出人意料的是,姑母把自己的孩子从东南角移开,把我放了过去。最后,姑母的孩子不幸离世,而我活了下来。
      大家都知道我的一生跌宕起伏,而我真正经历的,其实比这要复杂得多。我和李白曾经有一段神仙友谊,李白放荡不羁,而我沉稳情长,我们曾经携手同游,醉卧同眠。你们总说我是单相思,为李白作诗十五首,他却只回我三首。但你们可能不知道,我们之间相差十一岁,在那时,他作为一个长辈,给我回诗,已经是对我这个后辈莫大的关怀。
      那时的中国,统一已经将近一百年,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各国的文化艺术在这里融汇。六岁时,我就在郾城的街衢上看过一次公孙大娘舞剑,这是我人生中最早一次难以忘却的经历。
      在十几岁的年纪里,我就时常出入精通音律的岐王李范和玄宗宠臣崔涤的邸宅,在哪里一再听闻举世闻名的李龟年的歌声。
      青年时期,我四处游历,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却遭遇失败,但年轻时候的我并不在意,也是在这时,我留下了那一句“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我会经历那么多的磨难,当然,也是这些磨难,为我的诗作注入了巨大的力量。
      都说我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可又有谁知道?我也曾是个“一日上树能千回”的少年郎啊。那时我科举失败,担任县令的父亲又突然离世,生活条件急转直下。
      曾经是阔绰公子的我,只好在长安一带流浪,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低下头来,充当几个贵族府邸的“宾客”,同时还经历过水灾、旱灾、大饥荒。
      一年深秋,当我日夜兼程从长安赶到奉先亲戚家中时,进门便听到一阵嚎啕,我未满周岁的幼子,刚刚饿死。而在此时,天灾还不是最大的灾难,紧随其后的,是安史之乱。
      这场看似内乱,实则外族入侵的战争,持续了七年零三个月,有三千万人流离失所,死于战乱或饥荒,大唐从此由盛及衰。而我也难逃流亡的命运,只好掺杂在逃难的队伍中,好几次差点在兵马之间死去。但即便侥幸活了下来,这一路,日子也太艰难了。
      没有食物,女儿饿得不住啼哭,儿子只能采摘路旁的苦李充饥,天又一直下雨,路径泥泞,我们没有雨具,低垂的树枝成了我们夜间寄宿的屋椽。
      我还被胡人抓住,被押解回沦陷的长安,不能和家人团聚,难通音讯,在这困顿的日子里,我写下了“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几经辗转,终于和家人团聚,在四川成都时,在严武的帮助下建草堂,生活暂时是安定了下来。可没过多久便传来李白“醉酒捞月”不幸溺亡的噩耗,我一时难以接受,昔日盛唐的“谪仙人”,怎会溺亡?
      但事实确实如此,我也只能默默忍受心底的悲伤,整理起李白的诗作。可就在一日,我一如往常整理诗作时,在笔下似有一丝若有若无的人影,而这人影,与年轻时的李白相貌无二,自此,世间第一位墨魂现于人间。
      只是这墨魂因爱而生,也会因世人遗忘而导致魂力不足而消散。为了让之后的墨魂有一个庇护之所,我在此创立墨痕斋并设立兰台一职,这其中的琅玕境可以让墨魂在魂力不足的时候,墨痕斋向其输送魂力,而墨魂在魂力成长时,也能反哺墨痕斋。
      在我生命的最后的几年里,陪伴我最多的便是墨魂李白。公元770年,我意识到自己已经时日无多,跟墨魂李白一起在湘江上泛舟时,亲手将博山炉扔入江中,希望它能够找到下一任兰台,因为我相信。
      相信这茫茫世间,总会有人和诗人流下同样的泪,梦到同样的梦。相信每一位用心对待诗文的人,他们的灵魂永远不会孤独,只有世人都忘了我们的存在,才是一众魂骨,真正消亡之时。
      在做完这些事之后,我也就此陨落。
      因为我的诗作在生前便鲜为人知,所以我在唐大历年间凝魂时便极为虚弱。直到我孙子为我迁坟途经荆州,遇到了当时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的元稹,请求他为我作墓志铭。可能是我的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真实历史面貌,所以当时我孙子杜嗣业以寒士身份也求得了当时的科场名星元稹。
      而在此之后,我的诗也开始广为流传了起来,作为墨魂的我,魂力也日渐强大。但作为墨痕斋的斋主,我却并没有在这之后履行斋主的职责,而是撇下斋中一切,跑了……
      (未完待续)


      IP属地:四川3楼2025-01-22 19:12
      回复


        IP属地:上海4楼2025-01-23 08:19
        回复
          墨魂杜甫自述(中)
          诸位久等,今日继续闲聊。
          我凝魂初时,对世间的一切都很陌生,唯一熟悉的,就是最后陪着诗家的墨魂李白。
          墨魂本就是在文墨中诞生,诗家的性格情感或多或少会对墨魂产生影响,所以对墨魂李白,我也会流露出诗家对诗家李白的崇拜。
          刚刚开始的时间,我们还可以友好相处,但我始终觉得墨魂李白在透过我看另一个人,墨魂李白尚能把自己看作与诗家李白一样,但我无法做到。
          我继承了他的名字,继承了他留在了这世上的意志,但我终究不是他。
          也是在这时,我的梦中开始频繁出现一个身影,在冥冥之中,我感觉他可以解答我的疑惑。所以,我撇下斋中一切,只身去寻找。
          我开始沿着诗家的足迹,看着他曾经看过的风景,内心越发迷茫,也坚定了我要找到那个身影的决心。在这过程中,我途经一个小村庄,也许是魂力受到影响,体力不支,晕倒在了路边。
          当我再次醒来时,发现自己正身处在一座茅屋中,救我的女子名唤“雾娘”。说来也巧,她的名字正是出自诗家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句。
          雾娘和她的家人既救了我,我也不敢再多麻烦,告别之后便向湘江而去,打算走水路,去往京兆。但雾娘性格纯善,知道我走了之后还特意追了上来,送了我一些衣物和赶路要用的盘缠,尽管我再三推辞,他还是塞给了“船夫”,让他好生送我。
          正当我出神时,那个“船夫”出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原来是墨魂李白特意在此处等我,他问我是否能记住她,在作为魔魂的我可以活千年的前提下。
          我的回答是,“会的。”只要我见过一个人,他就永远会在我的心中有一块儿地方,证明他来过这个世上,但墨魂李白始终认为我不会,我们就墨魂和诗家的关系,又爆发了一场争吵,而这场争吵又是谁没有说服谁。
          在我看来,如果我是诗家,我的那些记忆并不是我亲身经历过的。那算不算是抢了他的位置?可如果我不是诗家,为什么我会对战乱如此愤恨?为什么我看到流离失所的人们会那么难过?
          而这一切,只有那个身影才会给我答案,墨魂李白还想劝我,但我意已决,就算不能解惑,那也是一条人命,我不能见死不救。
          他见我如此,也没再说话,只说他曾在湘江水上送了诗家杜甫最后一程,如今再送我一程也未尝不可。当时我并没有听懂他这话是什么意思,只知他说让我去寻找我心中真正的答案,那句话与当年诗家船上的一句话重合。“长庚星会为你引路 。”
          在走过的水路之后,我几经辗转,救下一对兄弟后,来到一处村庄,我可以感受到这里很熟悉,好像有一股力量在指引着我前去。
          在快进入村庄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位提着水桶的老妇人,见她非常吃力,我上前去帮忙,并和她攀谈起来。
          在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她就是诗家“三吏”中《石壕吏》中“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的儿媳。她好像将我认成了当年诗家的亲戚。说我和那位杜先生非常相像。但她不知道的是,并不是我跟他相像,而是我本就是在他的文墨中诞生。
          回村途中我们又遇到了一位奄奄一息,快要饿死的老翁,我放下水桶准备搭救,但那个妇人却阻止了我,他说这就是当年来他们家捉人的官兵头子。她的丈夫和两个兄弟都被迫上了前线,而家中除了她仅剩公婆和孩子。就那个情况,捉不到她公公,她的婆婆就被抓到军营做饭去了。这个官兵当年没有体谅过他们一家的苦,现在变成这样是自作自受。
          说罢,便想拉着我离开,任他自生自灭,但我还是留了下来,选择帮助他。因为我无法漠视一个生命就这样流逝。也是在那一刻,我明白了,为什么我的梦中会出现他的身影。
          这或许是诗家要让我知道,诗家和墨魂本就是一体,诗家创造出文墨,而墨魂又自文墨中诞生,墨魂的魂力又自诗人对诗篇作品的共情。将诗篇中的知识内涵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听到,这就是墨魂的使命。
          那妇人看着我的动作,沉默良久,最后说了句:“您果然和那位杜先生一样,都是良善之人。”说罢就独自提着两桶水回去了。
          她对我有失望吗?或许有的。但这不重要了。
          因为我知道,我该回去了。该承担起我作为墨魂杜甫和墨痕斋斋主的责任。而我的李白还在等我。


          IP属地:四川5楼2025-02-04 16:05
          回复
            墨魂杜甫自述(下)
            诸位久等,今日继续闲聊。
            解开心结之后,我也开始履行作为墨痕斋斋主的职责,好在这几年诗家留下的资料中已经留下了如何寻找到墨魂的方法,尤其是达夫加入后,我们找寻其他墨魂的效率也高了许多。
            但光是找寻墨魂还不够,墨痕斋虽是在诗家杜甫的草堂中建立,但实际上是与现实分离的洞天世界,而墨魂斋想与现实互通,就需要兰台的帮助。当然这也不是问题,博山炉会选中对诗词文化有感悟能力和与墨魂有共鸣和亲和力的人成为兰台。
            随着越来越多的墨魂渐次归于墨痕斋,斋中的许多设施也在大家的帮助下逐渐完善。乐天和微之修建蓝桥春雪之后,也更方便了墨魂往返墨痕斋和现世。
            这可高兴坏了斋中的众魂,一有闲暇时间就往现世跑,罢了,他们开心就行,只要别受伤,还有按时回来补充魂力,其余的我就不管了。不过我有时也会来现世看看,多了解一些,我也可以帮新的墨魂尽快适应斋中的生活。
            而有一次我认识了一位宰相,他就是王安石。因为在他主持变法时,墨痕斋第十任兰台沈括正是其中的积极参与者,我也可以因此与他相识。介甫生性正直且为百姓着想,因此我与他相谈甚欢。可就是因为他过于正直,变法又触及了太多官僚的利益,导致他逐渐在朝中举步维艰。
            我劝过他,可是他亲眼见识过百姓的苦难,见识过官僚如何欺压百姓,所以,他还就是一条道走到黑。最后的结果你们也都知道了,变法失败,介甫被罢相,也是由此,北宋开始了新旧两党的党争。
            而这些事情,作为墨魂的我们也只能看着,根本不能做出改变。比较安慰的就是存中凝魂后,在斋中又设立了梦溪斋,用以完善斋中的资材需求,从此介甫就担任了墨痕斋的财政工作,有了工作的充实,介甫也算是看开了。
            时过境迁,我们过了一段安稳的生活,墨痕斋的人数也在增长,直到近现代。墨痕斋第四十一任兰台陈生因时局动荡,没有正常卸任兰台之职,斋中多数设施损毁,墨魂四散不知去向,就连存中也陷入沉睡,墨痕斋也随之隐匿。
            墨痕斋此时已是百废待兴,只等第四十二任兰台上任,肩负起重新打理经营墨痕斋、找回并照顾墨魂们的重任,同时需要陪伴墨魂们回溯心境、进入诗词意象中的辽阔世界。
            所以,各位兰台们,在此墨痕斋中,我们诗酒相候。


            IP属地:四川6楼2025-02-06 00:27
            回复
              杜甫的自述
              一、早年经历
              我,杜甫,字子美,自幼生活在河南巩县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令,对我影响深远。少年时,我游历吴越、齐赵等地,饱览山水之美,结交了许多文人雅士,这段经历为我后来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科举与仕途
              公元735年,我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中第。此后,我在长安度过了长达十年的困顿生活,期间多次向权贵献诗求荐,希望能得到一官半职,但始终未能如愿。这段时间,我目睹了社会的种种不公,心中充满了忧愤,创作了许多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
              三、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国家陷入动荡。我携家人避难,先后流落到奉先、凤翔等地。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我写下了许多感怀时事、忧国忧民的诗篇,如《春望》、《北征》等。其中,《春望》一诗尤为著名,表达了我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四、成都草堂
              公元759年,我来到成都,得到了好友严武的帮助,建了一座草堂,暂时安定下来。在这里,我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这段时间,虽然生活相对稳定,但内心的忧患意识并未消减。
              五、晚年漂泊
              公元765年,严武去世,我又开始了漂泊的生活。先后流落到梓州、阆州、夔州等地。晚年,我的身体日渐衰弱,但仍坚持创作,留下了《登高》、《旅夜书怀》等名篇。最终,我在湘江的小船上病逝,结束了坎坷的一生。
              创作背景
              杜甫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个人的遭遇和情感,更深刻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苦难。杜甫的诗歌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被誉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雄浑壮丽的边塞诗,也有细腻深情的抒情诗。杜甫的诗歌被誉为“诗史”,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25-02-08 09:52
              回复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25-02-08 12:07
                回复
                  挺好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2-13 18:33
                  回复
                    做一款游戏。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2-13 18:34
                    收起回复